Muller
我們的紅燒大排上過《天天向上》
任何一個對上海高校有過關注的人,一定都曾聽過類似“吃在同濟,玩在復旦”的段子。這里的。吃”,在物質生活還不那么發(fā)達的過去,指的就是食堂里八毛一塊的大排,也就是以紅燒方法烹飪的豬特定部位的排骨,屬于上海家常菜。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上海高校中唯有同濟食堂有足夠的冷庫系統(tǒng)和物資儲備,能夠長期供應廉價的紅燒大排,由此,同濟大排也被譽為全上海最好吃的大排,還受邀登上過《天天向上》的舞臺。
當然,只有大排是無法滿足我們五花八門的口味的。同濟食堂似乎也不甘心做個普普通通的食堂——推出了“同濟大排檔”“食堂大廚試吃投票”“多校聯合美食節(jié)”這些神奇的活動。同濟的本部(四平路校區(qū))共有西苑、西北、南苑、學苑、北苑、半畝園等七個食堂,還有若干隱藏在角落的酸奶屋和面包房。
畢竟,同濟美食是三好塢的酸奶、是半畝園的冒菜、是思蜜客的泡芙,也是西苑的燒烤、北苑的叉燒、學苑的大排、西北的砂鍋。如果你樂于吃,又樂于發(fā)現,在同濟,一學期胖十斤不是夢!
建筑和土木是兩塊金字招牌
早年的同濟也是名字前冠有“國立”二字的老牌綜合性名校之一。不論是業(yè)內的“建筑老八?!币埠?,談對上海城市建設做出的貢獻也罷,只要提及國內建筑教育,同濟總是一個避不開的名字。
一個合格的建筑專業(yè)學生應該對美學、人文乃至哲學都有認知,所以同濟的建筑專業(yè)從招生類別到課程安排,完全不能用簡單的“工科”二字來概括。多年的建筑底蘊,連同“洋氣”的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優(yōu)雅”的藝術傳媒學院,構成了同濟在“工程師文化”之外的另一張名片。
但是僅談同濟的土建、設計專業(yè)也許對其他同學不大公平,畢竟同濟還有好多專業(yè)也是全國聞名,比如材料、環(huán)境、汽車……從入學第一天起,校長就強調了跨專業(yè)合作、多方面發(fā)展的必要性。
拋開每個同濟人身上專業(yè)的標簽,他們也許還是出色的歌手、舞者、攝影師、作家。“試驗區(qū)”“輔修”“強化班”對所有同濟人而言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名詞,“轉專業(yè)”在同濟也絕非是難以啟齒的退路。同濟鼓勵每一個人伸手把握這些機會。畢竟,多一個維度,就多一種可能。
盡管大眾對同濟王牌專業(yè)的印象更多是“工科”而非。理科”,但同濟版《高等數學》教材卻是全國聞名。這本號稱全國出版數量排名前列,“折磨”過無數學子的奇書,同樣也是同濟人的難忘回憶。畢竟,在同濟,哲學系也要學高數,英語系也得上物理。
隨處可見的德國色彩
同濟和德國的淵源并不是牽強附會,而是植根于百年同濟的建?;颉M瑵髮W始于1907年德國人埃里?!毬∷ǖ耐瑵挛尼t(yī)學堂?!巴瑵币幻鸪鯇嵤堑挛摹癉eutsch”(德意志)的上海話音譯。
多年來,同濟培養(yǎng)了大批德文人才,成為中德在經濟、科技、文化發(fā)展上的重要橋梁。就在2016年,時任德國總統(tǒng)約阿希姆-高克訪華時,還專程到訪同濟,發(fā)表演講。
在同濟,你難免以各種奇奇怪怪的方式邂逅德國文化:德語入門、觀看德國電影的選修課、關于中德關系的講座、德國古典音樂會;又或者是汽車、機械、哲學等要接觸德語的專業(yè)。更直接的就是報名德語輔修或者德語強化班(俗稱德強)了。修讀德強需要留級一年,專門排課學習德語。不過不必對“留級”這事心存芥蒂:同濟的規(guī)定是每個學生可以在學制長度之外多讀兩年,所以因為轉專業(yè)跨度太大留了一級,又因為修讀德強或法強再留一級的“大神”不算罕有。
隨處可見的德國色彩算是同濟—個有趣的側面,如果你有去德國深造的打算,同濟是可以重點考慮的選項之一。
“同濟”可以理解為“同舟共濟”。三個協(xié)力劃槳的人印在同濟的校徽上,連同嘉定校區(qū)時常舉辦的龍舟比賽,構筑了同濟獨特的文化符號。然而在合作之外,我更愿意將這個符號解讀成—種包容。
在同濟,你可能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在不同的方向上詮釋著“優(yōu)秀”——四年全優(yōu)的頂級學霸、本科頂會的學術精英、世界杯志愿者、奧運獎牌得主,還有大量分散在各大領域默默推動科技發(fā)展的工程脊梁。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達到自己所理解的優(yōu)秀,這才像理想中“我的大學”。
面對世界變幻,這所百年名校足夠包容,亦足夠踏實;既1印望星空,也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