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盆景藝術界殺出了一匹“黑馬”,此人就是趙抱月。
我在多個場合欣賞過趙抱月的盆景作品,似乎有點日本園林或盆栽藝術的影子。他呵呵一笑,進而解釋:“千百年來,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一直沒有停止過,即使在兩國交惡之時,涓涓細流仍在民間流淌。日本向中國學習,然后反哺中國,這樣的例子在文化層面比比皆是?!?p>
趙抱月的盆景作品《云翔悟禪》。
他說日本的盆栽藝術源于中國六朝時期,并在唐朝時候由遣唐使傳播到日本,被稱作“盆栽”(Bonsai),日本自平安末期至鐮倉初期從我國南宋全盤吸收了盆景、盆石這些藝術形式后,逐漸與本國的風土人情相結(jié)合,歷經(jīng)室町、江戶、明治等時代的演進,變成今天獨具特色的日本盆栽藝術。
在中國盆景藝術傳入日本的近800年中,日本盆栽藝術家代代傳承,流派紛呈,爭奇斗艷,世界上最著名的盆景展“國風展”在日本已連續(xù)辦了90多年。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盆景藝術經(jīng)由日本傳到歐美,在美國一些大學的農(nóng)科中,盆栽藝術常被列入正式課程,日本與歐美的盆景教育早就走在我們的前面。而在中國當下,盆景藝術的現(xiàn)狀與大國崛起的歷史趨勢及文化自信嚴重不匹配,盆景藝術的傳授至今還屬于小圈子里的游藝。
趙抱月的盆景作品分為掌上春秋、根雕樹景、超現(xiàn)實主義樹石縮景三大主題系列,他積極吸納異域文化的精髓,比如引入西方繪畫、雕塑、立體構成、裝置藝術等手法,進行大膽革新,在解釋人與自然、人與時間的關系上,嘗試給出新的路徑與方案。
2017年,趙抱月創(chuàng)作了一幅題為《奧之巨松》的水墨畫,這件作品以一棵500年樹齡以上五針松為表現(xiàn)對象,強調(diào)了虬勁的舍利干和蒼翠枝葉的對比,象征著生死纏綿,象征著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淵源。日本著名盆栽大師小林國雄先生見了大為贊賞,以一件自己精心制作的文人真柏盆景珍品與趙抱月的這件作品交換,引出了一段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的佳話。
2018年趙抱月又與日本盆栽界三位巨匠之一、也是日本大觀展盆栽展執(zhí)行委員長的盆栽大師鈴木伸二進行了藝術作品互贈交流。趙抱月為鈴木的盆栽名作《風神》創(chuàng)作了一幅水墨畫。鈴木見后大加贊賞,邀請他參加2018年的京都大觀展,以“畫理同源”為主題,并重新創(chuàng)作了一組附石真柏作品與趙抱月的繪畫相呼應,陳列在醒目展位上。這也開了外國藝術家以繪畫作品以合作交流形式參加日本頂級盆栽展的先例,日本重要媒體及盆栽專業(yè)雜志為此進行了重點報道。
目前,趙抱月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正在熱情飽滿地進行之中,春暖花開之時又將有十幾件新作面世。他的超現(xiàn)實主義樹石盆景會在形式上對傳統(tǒng)盆景進行突破,在傳承中日兩國“禪”的意境同時,以順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中年輕人觀察世界的方式,提供“阿凡達式”的魔幻體驗,將觀者引入夢境般的異度空間。
趙抱月說:“在中國文化偉大復興的全民呼聲和時代要求下,在人民群眾居住空間大為改善、公共綠化場地持續(xù)擴大的優(yōu)越條件下,我要在堅守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基礎上結(jié)合西方視覺藝術、美學、哲學和市場學,努力打造有民族基因、中國精神、文人格調(diào)、國際語言的盆景作品,為當代盆景藝術增添一道絢麗的色彩?!?/p>
我真誠地希望趙抱月探索創(chuàng)作的跨界、跨時空、融合中西方視覺藝術的盆景作品,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國際語言、時代風尚,為推動中國園林藝術再次走向世界做出貢獻。
劉海粟美術館推“海派繪畫研究展”
近日,“劉海粟美術館海派繪畫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春江明月共潮生” 展覽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該展將分前、后期展出70余幅作品,展品除了劉海粟美術館的館藏外,還有來自北京、上海藏家、吳昌碩紀念館和上歷博的借展展品。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介紹:劉海粟美術館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對海派繪畫萌芽、繁衍、拓新、轉(zhuǎn)型時期等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并推出“劉海粟美術館海派繪畫研究展”系列。以此梳理海派文化對現(xiàn)代藝術和城市發(fā)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