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餅二魚
香港電臺電視節(jié)目《大學問》主持人羅永聰問:“我覺得蕭芳芳像木乃伊,你覺得她對今天的大學生有什么意義?”
以我的理解,木乃伊作為比喻的意思,是以今天的大學生角度,要去了解和回顧芳芳的經(jīng)歷,好像要回到公元前三千五百年。但另一角度來看,則是蕭芳芳三個字代表的文化歷史,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香港,如同木乃伊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古埃及文明。
蕭芳芳在當代香港人心目中,是有著人格魅力的一個名字。
在蕭芳芳的人生里,有兩件對于熱愛的追求,是最為人熟知的。一是,她從五六十年代相對舊式世界的粵語電影,跨足到七十年代全民皆電視的時代,又貢獻了一分力給本土電影新浪潮。造就的佳話是,她與許鞍華導演在1980年合作《撞到正》,又在1994合作《女人四十》,這部電影讓她獲封柏林影后,也使香港電影文化受到國際肯定。第二件,是她在22歲時放下電影事業(yè),在美國進了學校,完成傳播學大學課程,成為香港影壇第一位學士明星。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對于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輕人要完成大學學業(yè),并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就算是被認為有經(jīng)濟條件的明星如蕭芳芳,原來也有很高難度。一來是入學資格,二來是學費,三來,有學位和沒有學位,對于一個始終有可能還是要嫁人的女孩子來說,分別在哪?拍完最后一部粵語電影,又靠登臺賺取了足夠?qū)W費才踏入大學校門的蕭芳芳,已經(jīng)是22歲。以傳播學學士身份畢業(yè)回港重投電影圈,在香港,在臺灣,都要重新適應(yīng)環(huán)境改變之后的人事與作風,這種狀況,其實和大學生畢業(yè)步入社會沒有太大分別。
可見,學位不是三年在大學生活里的唯一收獲。蕭芳芳是以身體力行,追求和實現(xiàn)了一項現(xiàn)代文明的工程:她在當代香港人心目中,是有著人格魅力的一個名字。說到蕭芳芳,大家會聯(lián)想到生命力三個字。求學的決心,學成后的實踐,耳疾帶來的障礙,都在考驗蕭芳芳的耐心和能力。71歲的她,并沒有隨年齡增加而減少對智慧的追求。
要說今天的大學生可以在蕭芳芳身上學到什么?我會說,三個問題反映全部:一、今天的大學生會希望活到幾歲?二、如果是七十歲以上,他們到時會在追求什么?三、七十歲的人,為什么還能讓年青人看見未來?
《大學問》主持人羅永聰又問:“你覺得蕭芳芳有多少劃時代的成就?”
在一個移民社會里,她的成長,從孤兒,變身青春偶像;在粵語片沒落的六十年代,蕭芳芳從舊世界走向新世界,又從被動的演員,轉(zhuǎn)變成主動的創(chuàng)作人;在標榜男女平等、但男權(quán)仍是主流、父權(quán)夫權(quán)才是核心價值的社會里,蕭芳芳借由自己的摩登特質(zhì),給電影電視文化締造了摩登的性別特質(zhì),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是女性的,他們的力量,不在于反抗對立,更多是微妙的顛覆;在一個嚴重歧視年齡(不論男女)的文化里,蕭芳芳的電影角色給了不同身份階層的中年女性另一份存在感,例如,開明的母親;時尚觸覺和品味,也使蕭芳芳今天仍然位于潮流文化的神級地位;當明星參與公益慈善成為常態(tài),她創(chuàng)辦了護苗基金,這份社會關(guān)懷,使蕭芳芳的個人使命感更加鮮明。
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里,個人,尤其女性,大多不會需要自我表述,但通過傳媒歷年的訪問,蕭芳芳留下了很多自我探索、自我剖析、自我省思的文獻。童星出身的蕭芳芳,從未停止追求成長,這跟當下不愿長大的風氣形成的對比,不正是對現(xiàn)代年青人的啟發(f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