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根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潞城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蘇 常州 211500)
陳岱主任治療慢性腎炎有豐富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
外邪侵襲是本病的主要誘發(fā)因素。外邪為風、寒、濕、熱、毒,乘虛侵襲。先天稟賦不足,肺、脾、腎虧虛是病理基礎(chǔ)。飲食不節(jié)、起居失常和過度勞累等引起的氣血不調(diào),臟腑虛損,以肺脾腎虛弱常見[1]。肺氣虛弱,表衛(wèi)不固,易受外邪侵襲。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發(fā)為水腫、腹脹、納差、便溏;升清統(tǒng)攝無力、精微下注而現(xiàn)蛋白尿,血不循經(jīng)而為血尿;脾弱生化失職,而面少華色,倦怠無力。水濕、濕熱、瘀血是慢性腎炎的主要病理產(chǎn)物,阻滯氣機可加重水腫、蛋白尿、血尿,并使病情遷延不愈。腎元之氣虧虛,氣化不健而分清泌濁功能下降,致使“濕濁”貯留體內(nèi),久致濕濁化為“溺毒”,且“入血”為患。
慢性腎炎的病程冗長,病情纏綿,反復發(fā)作,頑固難愈。在臨床各個階段,往往以虛實兼挾,交互錯雜為其顯著的病理特點。病程中或因虛致實,或因?qū)嵵绿?,以致虛實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臨床上補其虛易助其實,瀉其實易增其虛,治療上相互摯肘,但慢性腎炎主要以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應標本結(jié)合進行辨證治療。根據(jù)“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或以扶正為主,或以驅(qū)邪為主,或標本兼治,根據(jù)病情發(fā)展階段分期辨證治療。
宣肺祛風應重視。腎炎為免疫系統(tǒng)疾病,與風邪密不可分,宣肺治法具有預防和控制感染,抗變態(tài)反應,調(diào)節(jié)體液代謝,促進病變臟器恢復等多種作用,外感風寒證用荊防敗毒散加減,外感風熱證用銀翹湯加減[2]。常用經(jīng)驗方宣肺清水飲加減。藥用麻黃、桔梗、僵蠶、蟬蛻、紫菀、前胡、杏仁、蘇子、旋覆花、白前、枳殼等。
清熱利濕常相伍。濕熱是慢性腎炎反復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因素。濕性黏滯纏綿,重濁趨下。常用經(jīng)驗方解郁化濕益腎方加減。藥用龍葵、風尾草、薏苡仁、白豆蔻、蒲公英、紫花地丁、茯苓、六月雪、石韋、梔子、澤瀉、豬苓、車前草。
益腎健脾是大法。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臟腑虛損是本病的病理基礎(chǔ),其中以脾腎虛弱致病者較為常見。常用經(jīng)驗方健脾益腎湯。藥用生地、丹皮、澤瀉、山藥、山茱萸、茯苓、太子參、白術(shù)、陳皮、白芍、制半夏、黃芪、菟絲子、白花蛇舌草、腎炎草、胡枝子。
活血化瘀須兼施。瘀血是病理產(chǎn)物,也是慢性腎炎的主要反復的發(fā)病因素。一方面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滯,氣血推行不利,血絡(luò)必有瘀阻;另一方面濕濁、濕熱阻遏氣機,妨礙血行,也會導致瘀血,或濕熱傷絡(luò),迫血外出,亦造成瘀血。常用當歸、桃仁、紅花、赤芍、三七、接骨木、木靈芝活血化瘀[3]。有血尿加大薊、小薊、白茅根、炒蒲黃、藕節(jié)、茜草等,水腫顯著加益母草、澤蘭等,血脂高加絞股蘭、紅景天、葛根等。
維護腎元治求本。使腎陰腎陽達到相對的平衡而祛邪外出,提高腎功能。溫補腎陽法常用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續(xù)斷、桑寄生、制狗脊、杜仲、巴戟天、菟絲子等溫壯腎陽,制何首烏、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等滋填補腎。滋補腎陰多用制何首烏、生地、山藥、枸杞子、石斛等,陰虛陽亢、水不涵木可用滋陰潛陽、益腎平肝法,用杞菊地黃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補腎固攝常以補益肝腎和酸澀固攝藥相配伍[4],如地黃、枸杞子、黃精、山藥、益智仁、菟絲子、五味子、山茱萸、金櫻子、覆盆子、桑螵蛸、龍骨、牡蠣等。
調(diào)理脾胃升清氣。脾氣虛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見嘔惡、脹滿,常用香砂六君子湯。藥用太子參、生黃芪、白術(shù)、薏苡仁、茯苓、山藥、干姜、生地黃、山茱萸、麥門冬等。
泄?jié)岷徒j(luò)貫始終。中晚期病位廣泛、寒熱錯雜、病理產(chǎn)物蓄積,有外邪、水飲、濕濁、瘀血、風濕、風動、痰濁、腸胃燥結(jié)、毒邪等。常用保元排毒方。藥用生曬參、黃芪、丹參、生大黃、黃精、六月雪、姜半夏、黃連等泄?jié)嶂贰?/p>
患者,男,43歲, 2017年10月初診。1個月來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顏面及雙下肢浮腫,伴有小便減少,曾在某院查尿常規(guī)示蛋白(+++)。診為“慢性腎炎”,用中、西藥治療療效不佳。現(xiàn)癥見精神疲倦,面色萎黃,少氣乏力,顏面及雙下肢中度浮腫,雙側(cè)腰部隱痛,勞累后尤甚,胃納差,口干苦,小便黃,大便干,舌淡邊有齒痕、苔黃膩,脈沉細[5]。查神志清楚,面色萎黃浮腫,營養(yǎng)較差,雙下肢中度浮腫,余無異常。尿常規(guī)示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為2.84g。血生化示尿素氮8.7mmol/L,肌酐134μmol/L。中醫(yī)診斷為水腫(脾腎氣虛,濕熱瘀阻)。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腎小球腎炎。治以益氣利水消腫。方用四君子湯合五苓散加減。藥用黃芪30g,白術(shù)15g,茯苓15g,黨參15g,豬苓10g,澤瀉15g,桃仁10g,澤蘭10g,腎炎草30g,胡枝子30g,六月雪30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每日1劑,水煎服。囑平時注意避風寒,防止過度勞累,低鹽飲食,控制飲水量。1周后復診,浮腫明顯減輕,雙側(cè)腰部隱痛,胃納可,腹脹減輕,二便調(diào),舌淡苔黃白膩,脈沉細。復查尿常規(guī)示蛋白(+)。守前方治療3周后,無顏面及雙下肢浮腫,胃納明顯改善,二便調(diào),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復查尿常規(guī)示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為0.38g。尿素氮6.2mmol/L,肌酐105μmol/L。守方治療5周后復查尿常規(guī)示蛋白(-),24h尿蛋白0.16g,尿素氮、肌酐均正常。堅持門診治療半年,無明顯不適,各項檢查無異常,病情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