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軍
(朝陽縣西營子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遼寧 朝陽 122602)
沙門氏菌感染可分為無運動力血清型(雞白痢沙門氏菌和雞沙門氏菌)和有運動力的多種副傷寒沙門氏菌,本文就這兩種類型加以介紹。
病原與傳播:雞白痢沙門氏菌感染,通??梢?~3周齡雛雞和雛火雞很高的死亡率,接近100%。成年雞的死亡率也很高,但常無臨床癥狀。雞白痢的發(fā)生一度很普遍,如今多數商品雞群中已經消滅了該病,但其他禽類(如珍珠雞、鵪鶉、麻雀、鸚鵡等)仍有發(fā)生。哺乳動物極少發(fā)生感染。該病能夠垂直傳播,也能通過感染禽或被污染的飼料、水和墊料,發(fā)生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經蛋傳播或通過孵化器污染造成的感染,??蓪е鲁鰵ゎ^幾日到2~3周齡內的雛雞出現死亡。養(yǎng)殖場之間的傳播都是由于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所致的。
癥狀和病理:雛雞在出殼后不久即可死于孵化器內。病雞常聚集在熱源周圍,厭食,虛弱,肛門周圍粘有白色糞便(腹瀉)。存活雞的個體較小,且常成為無癥狀帶菌者,并伴有卵巢局部感染。患病母雞所產的部分種蛋,經孵化后出殼的雛雞可發(fā)生感染。雛雞病變通常有卵黃囊吸收不良,肝臟、脾臟、肺臟、心臟、肌胃和腸道可見典型的灰白色結節(jié)。有時盲腸內可見堅實的干酪樣物(盲腸栓),腸道下端黏膜有斑狀突起。偶爾出現明顯的滑膜炎。成年帶菌雞通常無明顯病變,但可能出現結節(jié)性心包炎、纖維素性腹膜炎或卵泡出血、萎縮退化,并伴有干酪樣內容物。成年雞慢性感染的病變與禽傷寒很難鑒別。
診斷:病理變化有一定診斷意義,但要確診本病,必須進行雞白痢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分型。成年雞感染的診斷可采用血清學方法,但確診要依據尸體剖檢變化和細菌培養(yǎng)與分型。
防治:建議不要通過治療感染雞來緩解長期帶菌狀況。對種雞實施以日常血清學檢測程序為基礎的控制措施,以確保無感染發(fā)生。另外,還要通過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以減少通過飼料、水、野鳥、嚙齒動物、昆蟲或人員引入雞白痢沙門氏菌的機會。
病原與流行:禽傷寒的致病菌是雞沙門氏菌,我國有相當高的感染率。雖然雞沙門氏菌可經蛋傳播,雛雞和雛火雞產生的病變與雞白痢產生的病變相似,但該病更容易在生長雞和成年雞群之間傳播。幼齡雞的死亡率與雞白痢相近,成年雞的死亡率要高一些。
癥狀與病理:雛雞的臨床癥狀和病變與雞白痢的相似。成年雞可出現黏膜蒼白、脫水及腹瀉。成年雞的病變包括肝臟腫大、易碎并常染有膽汁,脾臟、腎臟有時可見壞死灶、腫大以及貧血和腸炎。
診斷:應通過雞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分型來確診。
防治:防治措施與雞白痢相同。有用雞沙門氏菌的粗糙型菌株(9R)制成的菌苗(滅活或弱毒苗),但控制死亡率的效果有較大差異。據報道,用雞沙門氏菌外膜蛋白、突變菌株和毒力質粒敲除菌株制成的疫苗,對攻毒感染有保護性,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用于雞白痢的標準血清學檢測方法,對檢測禽傷寒同樣有效。
病原和傳播:任何一種無宿主適應性沙門氏菌都可引起副傷寒。這些沙門氏菌能夠感染多種禽類、哺乳動物、爬蟲和昆蟲。副傷寒感染可經由家禽產品的污染和操作不當引起,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意義。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肯塔基沙門氏菌和海德堡沙門氏菌是其中最常見的幾種感染家禽的沙門氏菌。這幾種沙門氏菌或菌株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其他一些(種屬)沙門氏菌的流行,因地區(qū)和季節(jié)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水平傳播常通過感染禽、污染的環(huán)境或感染的嚙齒動物而發(fā)生。除腸炎沙門氏菌外,由感染種雞傳播到其子代的大多數血清型,主要經由蛋殼上污染的糞便引起。感染禽能保持帶菌狀態(tài)。
癥狀與病理:雛禽有時可出現臨床癥狀,但并不常見。死亡通常發(fā)生在出殼后最初幾周。該病的典型癥狀是精神沉郁、生長緩慢、虛弱、腹瀉和脫水,但這些癥狀并非特征性的。病變可見肝臟腫大伴有灶性壞死,卵黃吸收不良,腸炎伴有腸黏膜壞死以及盲腸栓。有時感染也可局限于眼或滑液組織。與此相反,由敗血癥引起的急性死亡不出現任何病變。為確診本病須進行致病菌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分型。血清學檢測并不完全可靠。
防治:傷寒的一般控制措施包括嚴格的孵化室衛(wèi)生、對入孵種蛋進行熏蒸消毒、使用顆粒飼料、對雞舍進行清洗和消毒、控制嚙齒動物和使用競爭性排斥產品等。采用密閉式飼養(yǎng),控制所有寵物、野鳥、嚙齒動物,有助于避免引入感染。多種抗菌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但不能徹底清除感染,而且還會產生耐藥性??墒褂没钜呙缁驕缁钜呙邕M行免疫接種。免疫接種無法提供完全保護,應與其他控制措施結合,以減少沙門氏菌感染的發(fā)生。腸炎沙門氏菌(副傷寒沙門氏菌的一種血清型)是食品安全的一個主要關注點,主要是蛋雞業(yè)。商品蛋雞的可能傳染源包括感染的種雞、污染的環(huán)境、感染的嚙齒動物和污染飼料。從種雞傳播給子代主要通過污染的蛋殼,但與其他副傷寒沙門氏菌不同,也常經卵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