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倩 蘇紅玲 蔣凱煜 周明方 蘇新 段一超 黃晏 朱巖 曹云山
心臟的電活動取決于跨膜離子梯度時間和電壓依賴的電導變化。正常心臟組織中,電解質(zhì)異??梢杂绊懶呐K電活動,進而促進心律失常發(fā)生。異常心肌組織中,電解質(zhì)紊亂是產(chǎn)生心律失常的常見原因。電解質(zhì)變化可以影響離子在特定離子通道的傳導,產(chǎn)生抗心律失常或致心律失常作用[1]。本文將詳細描述各種類型電解質(zhì)紊亂與心律失常的關(guān)系。
哺乳動物心肌細胞膜內(nèi)外離子分布不同。心肌細胞內(nèi)離子濃度由高到低依次為: 鉀離子、鈉離子、氯離子、鈣離子,而細胞外離子主要是鈉離子,其次為氯離子、鉀離子和鈣離子[2]。形成這種濃度梯度的主要原因是細胞膜上特定的離子通道。通道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3],① 細胞膜電壓門控離子通道: Na+通道、Ca2+通道、K+通道;起搏通道;② 細胞膜配體門控離子通道:內(nèi)向整流K+通道(Kir)(IK1和IKAch,KATP、KNa和KCa)、Cl-通道、Ca2+激活的非選擇性陽離子通道(NSCCa);③ 細胞膜牽張敏感性離子通道;④ 細胞器離子通道:ryanodine受體、IP3受體。其中,K+通道種類最多,如IKG(IKAch、IKAde)、IK、IK1、IKr等[2],是心肌離子通道中最復雜的一類,主要是因為K+通道有4個Alpha亞基,即一個Alpha亞基僅形成一個通道的1/4,而不同的Alpha 亞基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這就造成了K+通道的多樣性[3]。
鉀是細胞內(nèi)最豐富的陽離子,也是決定靜息膜電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的最重要因素。血鉀異常是臨床上心律失常最常見的誘因。鉀離子的電生理效應不僅取決于其細胞外濃度,而且還取決于其濃度變化(低鉀血癥或高鉀血癥)和變化速率。血清鉀濃度的正常范圍為3.5~5.5 mmol/L。促進鉀離子由細胞內(nèi)向細胞外轉(zhuǎn)移的影響因素有酸中毒、Alpha腎上腺素能受體刺激、洋地黃;促進鉀離子由細胞外向細胞內(nèi)轉(zhuǎn)移的影響因素有堿中毒、Beta2腎上腺素能受體刺激、胰島素等[4]。
2.1.1 低鉀血癥 血清鉀濃度<3.5 mmol/L時稱為低鉀血癥。低鉀血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電解質(zhì)異常,由鉀攝入減少、丟失過多、分布異常(細胞外鉀內(nèi)移、細胞外液稀釋等)等原因引起。一些疾病本身可導致低鉀血癥,如惡性高血壓、異位ACTH、嘔吐、腹瀉、胃泌素瘤等。心衰患者發(fā)生低鉀血癥的主要原因是利尿劑的使用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激活導致尿中K+丟失[5]。
(1) 低鉀血癥的電生理效應
當細胞外鉀水平低于正常值時,根據(jù)Nernst方程[6],靜息電位與閾電位之間距離增加,會導致細胞興奮性降低,同時IK1、IKr離子流在低鉀時會減弱,從而延長整個動作電位的時長。鉀離子濃度的降低導致傳導速度減慢,有效不應期縮短,相對不應期延長,自律性增強,發(fā)生早后除極。
(2) 低鉀血癥的心電圖變化
隨著血清鉀水平的下降,跨膜梯度降低,心肌細胞3期復極延長,心肌細胞相對不應期延長。低鉀血癥的心電圖表現(xiàn)可以認為是由于其對心肌細胞復極和傳導的影響而引起的[7-8]。由低鉀血癥對復極化的影響而引起的心電圖變化包括:T波增寬且振幅減小、PR間期延長、形成明顯U波、ST段壓低和TU融合(嚴重低鉀)(當血鉀濃度<3 mmol/L,U波振幅超過T波時)。U波在胸前導聯(lián)V2、V3最明顯。由傳導異常引起的心電圖改變見于低鉀血癥的更晚期,包括:QRS時限增加、房室阻滯、心臟驟停、P波幅度和時限增加、P-R間期輕度延長[9]。
(3) 低鉀血癥致心律失常的潛在風險及臨床意義
低鉀血癥引起的過度興奮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室上性和室性異位搏動增加。在Framingham的Off-spring研究中,較低水平的鉀和鎂與室性早搏的發(fā)生呈負相關(guān),鉀水平降低0.48 mmol/L將使室性早搏的發(fā)生概率升高27%[10]。最近一項對671名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是輕度低鉀血癥(平均濃度3.42 mmol/L,低鉀血癥濃度范圍為2.7~3.6 mmol/L)也會增加室性早搏和死亡的風險[11]。低鉀血癥患者不僅會出現(xiàn)異位心室搏動,而且會出現(xiàn)心房節(jié)律異常。低鉀血癥可增加房顫的發(fā)生[12],原因可能與低鉀誘導的竇房結(jié)興奮傳導速率減慢有關(guān)[13]。
低鉀血癥通過減慢傳導和縮短有效不應期,易于形成折返,從而發(fā)生折返性心律失常。它抑制Na-K泵導致細胞內(nèi)Ca2+超載,通過影響瞬時內(nèi)向電流Iti產(chǎn)生遲后除極,當達到一定閾值時可形成“觸發(fā)激動”,是誘發(fā)觸發(fā)性心律失常的基礎。來自MONICA/KORA心肌梗死注冊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時血清鉀濃度與死亡率有關(guān)[14],與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呈負相關(guān)[15-16]。心肌組織中,hERG基因編碼快速延遲整流鉀電流IKr通道的亞基,研究發(fā)現(xiàn)hERG K+通道異常與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風險顯著增加有關(guān)。某些藥物可抑制hERG K+通道,引起QT間期延長,從而增加心臟驟停的風險[17]。
2.1.2 高鉀血癥 血清鉀濃度>5.5 mmol/L時稱為高鉀血癥。高鉀血癥可能是由于鉀排泄減少(腎衰、腎分泌缺陷、腎素性醛固酮減少癥、肝素、藥物等)或鉀從細胞內(nèi)轉(zhuǎn)移至細胞外(大量細胞內(nèi)鉀釋放、高滲、胰島素缺乏、高鉀性周期性麻痹)所致[1]。在普通人群中,已發(fā)現(xiàn)高鉀血癥的患者占2.6%~3.2%,但在慢性腎病患者中,其發(fā)生率為7.7%~73%[18-20]??梢姡I功能損害是發(fā)生高鉀血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與各種腎毒性藥物的使用有關(guān)。
(1) 高鉀血癥的電生理效應
鉀離子濃度的升高,對心肌細胞興奮性和傳導性的影響是先促進后抑制。輕到中度的血鉀過高進一步降低了RMP和閾電位(TP),使靜息電位與閾電位之間的差距減小,從而使興奮性增加[21-22]。動作電位是決定傳導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動作電位的0位相上升速度(dV/dT)的減小被RMP與閾電位差值的減小所抵消,最終導致傳導速度加快[21]。然而,嚴重的高鉀血癥與RMP和閾電位的差值增加有關(guān),導致興奮性下降。高鉀血癥也會增大失活的Na+通道的比例,使動作電位(dV/dt max)的進一步下降抵消了閾電位下降對傳導速度的影響,從而降低心臟傳導速度[21,23]。高鉀血癥的發(fā)生與細胞膜對鉀的通透性增加有關(guān),這是內(nèi)向整流Ik1和延遲整流電流IKr增加的結(jié)果[24]。心臟復極由激活快速IKr型和緩慢IKs型延遲整流K+通道控制。高鉀血癥加快了復極化的速度,縮短了動作電位持續(xù)時間。高鉀血癥對于心肌組織的影響取決于所涉及的部位,最敏感的是心房心肌,其次是心室心肌,最不敏感的是傳導系統(tǒng)(竇房結(jié)和His束)[1]。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以促進竇房結(jié)拮抗高鉀[25]。另外,血鉀升高的速度比濃度對心律失常的影響更大[1]。
(2) 高鉀血癥的心電圖表現(xiàn)
許多研究表明,心電圖本身診斷高鉀血癥的敏感性不高;一項回顧性研究[26]表明,只有55%的血鉀>6.8 mmol/L的患者心電圖發(fā)生變化。鉀離子濃度輕度升高(5.5~7.0 mmol/L)引起的心電圖改變包括:高、尖、窄的T波,分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左后分支阻滯);中度高鉀血癥(K+=7.5~10.0 mmol/L)可以出現(xiàn)一度房室阻滯,P波幅度減小、P波消失、竇停,ST段壓低;嚴重高鉀血癥(K+>10.0 mmol/L)患者多見不典型束支阻滯(左束支阻滯/右束支阻滯)、室內(nèi)傳導阻滯、室速、室顫。QRS電軸的偏移表明左束支中的傳導延遲不成比例,這些室內(nèi)傳導延遲的表現(xiàn)與心內(nèi)H-V間隔延長有關(guān)[27]。隨著高鉀血癥的進展,心電圖表現(xiàn)為QT間期縮短,ST段明顯升高[28]。在植入心臟起搏器患者中,高鉀血癥引起兩個重要的心電圖變化:① 在心肌傳導延遲的基礎上起搏QRS波群增寬;當鉀離子濃度>7 mmol/L時,心室內(nèi)傳導速度通常會降低,起搏的QRS波群增寬。② 心房和心室起搏閾值增加[29]。
(3) 高鉀血癥致心律失常的潛在危險及臨床意義
一項Meta分析顯示,在老年人中,高鉀血癥與心血管死亡率升高有關(guān)[16]。同時,參考范圍內(nèi)基線鉀離子濃度的升高與住院患者較差的臨床結(jié)果相關(guān)[30]。
(4) 鉀和心肌缺血
在缺血性心肌損傷的早期,心肌細胞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增強,缺血心肌細胞動作電位時程(APD)縮短較對照組更明顯,缺血時心肌細胞傳導速度較對照組慢;心肌急性缺血時細胞外鉀離子濃度高于正常心肌,這可能解釋了急性局部心肌缺血時折返性心律失常形成的機制[31]。豬冠狀動脈結(jié)扎后細胞外鉀離子濃度升高,導致出現(xiàn)損傷電流、不應期縮短、傳導減慢、發(fā)生室顫[32-33],與室性心律失常風險增加和預后不良有關(guān)[16]。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入院時血鉀水平在3.5~4.5 mmol/L的患者比血鉀≥4.5 mmol/L或<3.5 mmol/L的患者死亡率低[34]。
(5) 鉀和鈣異常
鉀可與鈣發(fā)生相互作用。在低鉀血癥中鈣離子超載導致心肌去極化[35]。鈣離子濃度升高會降低鉀離子濃度升高的去極化效應,而鈣離子濃度降低會降低低鉀血癥產(chǎn)生的去極化效應。高鉀血癥和低鈣血癥聯(lián)合作用對房室傳導延遲和室內(nèi)傳導延遲有疊加效應,并誘發(fā)房顫的發(fā)生。高鈣血癥具有膜穩(wěn)定效應,可以拮抗高鉀對房室和室內(nèi)傳導的影響,降低室顫閾值。研究推薦氯化鈣作為高鉀血癥患者心律失常的首選藥物,因為葡萄糖酸鹽和氯化鈣溶液的鈣生物利用度相差3倍[36]。
(6) 鉀和洋地黃
高鉀血癥可以抑制糖苷與(Na+、K+)ATP酶的結(jié)合,降低洋地黃的正性肌力作用,抑制洋地黃誘導的異位心律。另外,低鉀能增加糖苷與(Na+、K+)ATP酶的結(jié)合,降低洋地黃的清除率,從而加強了洋地黃的毒性效應。
血清中同時存在游離鈣和結(jié)合鈣,但只有游離鈣才具有生物學活性。正常血清鈣離子濃度為87~105 mg/L。單純鈣濃度異常只有在兩種極端情況下才會在臨床上產(chǎn)生顯著的電生理效應。正如Goldman公式所預期的,在生理范圍內(nèi)的細胞外鈣濃度對靜息膜電位沒有明顯的影響。鈣主要影響動作電位2相,低鈣血癥和高鈣血癥通過影響細胞內(nèi)鈣濃度和調(diào)節(jié)鉀電流[37]對動作電位時程(APD)和有效不應期(ERP)產(chǎn)生相反的作用。
2.2.1 低鈣血癥 低鈣血癥常見于慢性腎功能不全,通常與其他電解質(zhì)異常合并存在。一般來說,低鈣血癥可能是由于攝入減少、吸收減少、小腸疾病、維生素D缺乏、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引起的。
(1) 低鈣血癥的電生理效應
在動作電位平臺期,低鈣降低了內(nèi)向電流和細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后者可能通過IK(Ca),延長動作電位的2相、總APD和ERP時程來降低外向電流。細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降低可導致收縮力下降。此外,在浦肯野纖維中,低鈣通過與肌漿網(wǎng)直接作用,輕微降低舒張期除極和增加興奮性。
(2) 低鈣血癥的心電圖表現(xiàn)
低鈣血癥的心電圖改變包括ST段延長、QTc間期延長和QRS波群直立導聯(lián)的T波改變(包括T波直立、低平、倒置)。
2.2.2 高鈣血癥 高鈣血癥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包括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多發(fā)性骨髓瘤等)、結(jié)節(jié)病等[38]。高鈣血癥的臨床表現(xiàn)通常很輕,然而,嚴重的高鈣血癥可引起嚴重的心臟并發(fā)癥,如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39]、心肌病[40]和心肌鈣化,可導致心絞痛或心臟瓣膜病[41],甚至出現(xiàn)室顫或心搏驟停,也可出現(xiàn)類似Brugada綜合征的心電圖變化[42]。
(1) 高鈣血癥的電生理效應
高鈣血癥的電生理效應表現(xiàn)為動作電位平臺期和總APD的縮短,從而縮短了ERP時程;高鈣血癥對豚鼠心室動作電位影響的研究表明,內(nèi)向Na+/Ca2+交換電流的減少可能是動作電位縮短的主要原因[43]。細胞外Ca2+濃度升高對細胞膜有穩(wěn)定作用,增加觸發(fā)動作電位所需要的除極程度。此外,高鈣血癥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降低興奮性,稍微加快了浦肯野纖維舒張期的除極速度[44]。
(2) 高鈣血癥的心電圖表現(xiàn)
高鈣血癥引起的心電圖改變包括PR間期延長,QRS波群振幅增大,Osborn波、ST段縮短或消失和QTc間期縮短[45-47]。
鎂是細胞內(nèi)僅次于鉀的最豐富的二價陽離子,是維持細胞正常生理代謝所必需的,還是參與正常心血管生理活動的一些酶反應的輔因子。由于不能精確測量和通常與其他電解質(zhì)異常相關(guān)聯(lián),因此研究者們對鎂紊亂的重要性是有爭議的[48-49]。鎂缺乏癥很常見,如腹瀉、禁食,但其缺乏的電生理效應不明顯。在心臟中,鎂離子調(diào)節(jié)包括K+和Ca2+通道在內(nèi)的許多離子轉(zhuǎn)運體,在神經(jīng)元興奮、心內(nèi)傳導和心肌收縮方面發(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藥物劑量的鎂療法對治療尖端扭轉(zhuǎn)型室速是有效的,除非患者腎功能不全,否則鎂中毒很少見。
2.3.1 低/高鎂血癥的電生理效應及心電圖表現(xiàn) 在細胞外鈣離子濃度極低的情況下,鎂缺乏可以延長心室AP平臺期(從100~150 ms延長到1000 ms或更長);Hoffman等[37]發(fā)現(xiàn),在正常鈣離子濃度下,缺鎂對犬乳頭肌AP幾乎沒有影響。然而,當鈣離子濃度降至正常濃度的1/10時,灌注液完全缺鎂將使AP平臺延長,從正常值100~150 ms延長到1000 ms或更長。
2.3.2 鎂與其他離子相互作用及與心律失常的關(guān)系 鎂可以通過直接作用、調(diào)節(jié)鉀的效應或通過它作為Ca2+通道阻滯劑的作用影響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鎂缺乏通過干擾膜ATP酶的正常功能,影響鉀的跨膜平衡,導致靜息膜電位變化、跨膜鉀電導的變化以及復極相紊亂[50]。低血鎂濃度或鎂攝入量與高血壓[51]、房顫[52]、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疾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增加有關(guān)[53]。
鎂阻斷Ca2+通道,使快Na+通道穩(wěn)態(tài)失活曲線向超極化方向移動,并對幾種鉀電流產(chǎn)生調(diào)節(jié)作用。高鎂血癥可抑制房室和室內(nèi)傳導。DiCarlo等[54]觀察了靜脈注射鎂可引起竇房結(jié)恢復時間(SNRT)延長和校正SNRT延長、房室結(jié)ERP延長、QRS時限增加、心房起搏周長顯著延長。高鎂血癥和低鎂血癥不會產(chǎn)生特定的心電圖改變。
對于QT間期較長且有尖端扭轉(zhuǎn)型室性心動過速的患者,無論初始鎂水平是正常還是較低,靜脈注射硫酸鎂均可抑制室性心動過速。Takanaka等[55]研究了鎂和利多卡因?qū)ωi浦肯野纖維APD和鋇誘導的早期后除極(EADs)的效應。他們的數(shù)據(jù)表明,低鎂血癥與低鉀血癥和心動過緩同時存在時,可以導致心律失常發(fā)生,補充鎂可抑制觸發(fā)活動。在尖端扭轉(zhuǎn)型心動過速患者中,質(zhì)子泵抑制劑誘導的低鎂血癥較常見,并且對其心律失常風險有顯著影響[56]。血清鎂≥24 mg/L是提高心臟重癥監(jiān)護室患者住院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素[57]。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鎂濃度與院內(nèi)死亡率和惡性心律失常相關(guān)[58]。相反,另一項研究表明,在中度至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中,血清鎂似乎不是導致心臟猝死或全因死亡率[59]的獨立預測因子。同時,研究認為低鎂血癥與室早增加有關(guān),但與臨床事件的增加無關(guān)[59]。
鈉是細胞外最豐富的陽離子,正常范圍為135~145 mmol/L。鈉電流決定動作電位的0位相和AP的幅度和上升速度。在動作電位開始時其電導率急劇升高,形成跨膜梯度,這決定了動作電位的第1相,從而決定了動作電位的最終形態(tài)。因此,高鈉血癥通過改變跨膜鈉梯度,增加動作電位0位相幅值,使APD延長,而低鈉血癥降低動作電位0位相使APD縮短。在體外,增加鈉濃度可使Na+通道阻滯劑引起的動作電位形態(tài)改變得以恢復。盡管鈉異常常見,尤其是低鈉,但是其電生理效應很少有臨床意義。也有研究表明,與正常人相比,重度低鈉血癥患者死亡率和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率明顯升高[60]。
盡管鋰不是我們常說的電解質(zhì),但是在治療躁狂抑郁患者時臨床經(jīng)常要用到,其電生理效應不容忽視。鋰可以引起竇房結(jié)功能障礙(竇性心動過緩、竇房阻滯或傳出阻滯)、可逆性T波改變(包括倒置、平坦)[61-63]。鋰即使在治療劑量下也可能導致各種心血管系統(tǒng)的異常,包括無癥狀的心電圖改變、傳導異常、低血壓、循環(huán)衰竭和心肌炎[64-66]。
電解質(zhì)紊亂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在臨床工作中及時發(fā)現(xiàn)各種電解質(zhì)紊亂,同時密切結(jié)合相關(guān)病史及心電圖變化,對于臨床診斷至關(guān)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