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的潛類別與社交焦慮的關系

2019-02-06 03:51:07文楊黃明明
西部學刊 2019年22期
關鍵詞:社交焦慮女大學生

文楊 黃明明

摘要:探究不同潛類別自我客體化與女大學生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有針對性地對女大學生社交焦慮進行干預。采用身體監(jiān)視量表和社交焦慮量表對550名女大學生施測,探索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的潛在結構、人口學特征與社交焦慮狀況,結果表明:(1)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水平較高,存在三種潛在類別模式:低自我客體化組、相貌監(jiān)視組和穿戴監(jiān)視組。(2)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潛類別的人口學特征不明顯。(3)不同自我客體化類別的女大學生社交焦慮存在顯著差異。由于自我客體化水平較高而出現(xiàn)的“相貌控”“穿戴控”,容易引發(fā)女大學生的過度自拍行為、社交焦慮等傾向,影響她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把握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異質性及其特點,有針對性地積極引導她們正確認識自我體像與自我價值的關系,對高水平自我客體化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自我客體化;潛在剖面分析;社交焦慮;女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22-0036-04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SA)是指個體在社交活動中體驗到的消極情緒體驗,導致了個體一定的心理痛苦,并由此給社交活動造成功能受損或消極影響[1],具有明顯社交焦慮的大學生常常表現(xiàn)為社交活動減少,對大學生社會化進程具有極其不利的影響。研究表明,社交焦慮可以降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2]、引發(fā)個體自殺意念等[3],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重要影響。大學生處于人際關系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影響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因素很多,自我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女大學生在面臨人際交往和戀愛等社交環(huán)境時,有吸引力的外表更能讓她們體驗到愉悅的情緒,增加其社交的自信心。然而,社會上主流的“女性標準美”往往給女大學生施加壓力,讓女大學生錯誤認為他人對自己外表的評價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這樣迫使女大學生將自己看成是被外界觀看和評價的客體,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自我客體化(Self-objecti.cation)。所謂自我客體化,指將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個基于外表被觀看和評價的客體,突出表現(xiàn)在對自己身體的持續(xù)監(jiān)視[4]。研究表明,自我客體化作為女大學生社交焦慮的誘發(fā)因子,往往通過促使女大學生持續(xù)性地監(jiān)視自己身體,發(fā)現(xiàn)自己身材與社會理想美的標準存在差距而引發(fā)社交焦慮[5],可見,自我客體化水平越高,心理風險就越高。同時,自我客體化對社交焦慮的影響會受到女性社會比較程度的影響,社會比較程度越高,自我客體化對女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越明顯[6],甚至會引發(fā)女大學生進食障礙等心理癥狀的發(fā)生[7]??腕w化理論指出,女性在客體化環(huán)境中容易形成自我客體化,并與社會理想身材形成對比,而實際體型和理想體型之間的差距會使女性產(chǎn)生一系列的消極心理后果[4][8]。自我客體化在女大學生中普遍存在,是一種人格特質,同時社交焦慮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體現(xiàn),二者均與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緊密相關。

目前關于自我客體化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集中在以變量為中心的量化研究和實驗研究方面,主要考察不同自我客體化程度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果及其影響機制,缺乏以個體為中心的研究成果。潛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leanalysis,LPA)是將被試群體按照作答傾向分為不同潛在組別的重要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析連續(xù)性的外顯變量[9][10]。本研究擬采用LPA對在校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的潛在結構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究自我客體化與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以期有針對性地對各種類型的女大學生提出不同的干預措施和指導建議。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以整群抽樣方法在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兩所高校中抽取550名在校女大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統(tǒng)一施測并收集數(shù)據(jù),收回有效問卷505份,有效回收率是93.8%,其中,大一201人(47.1%),大二80人(18.7%),大三93人(21.8%),大四53人(12.4%)。被試年齡在17-26歲之間,平均年齡21.05±1.07歲。

(二)工具

1.身體監(jiān)視量表

身體監(jiān)控量表(Body Surveillance Scale,BSS)是客體化身體意識量表(Objceti.ed body consciousness scale)的一個分量表,由McKinley和Hyde(1996)編制[11]、后由陳欣和蔣艷菊修訂成中文版[12],單維度量表,主要用于測量女性的自我客體化水平。修訂后的中文版量表共計8個題目,采用Likert5點計分,范圍從1(非常不符)到5(非常符合),總得分越高表示個體的自我客體化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為0.884。

2.社交焦慮量表

社交焦慮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SAS)由Fenigstein,Scheier和Buss編制[13],用于評定個體社交焦慮程度。該量表共有6個題目,單維量表,5點計分,范圍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說明個體的社交焦慮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為0.884。

(三)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Mplus7.4軟件對自我客體化進行潛在剖面分析,按照潛在剖面分析模型的模型擬合度指標(AIC/BIC/aBIC/Entropy/LMR等)進行潛在剖面數(shù)確定,其中,AIC、BIC、aBIC均是越小模型擬合越好。LMR和BLRT對應的p值達到顯著水平時(p<0.05),說明k個剖面的模型優(yōu)于k-1個剖面的模型。Entropy值在0-1之間,一般地,Entropy>0.8時,說明分類精準性達到90%,Entropy值越高,分類精準性越高[14]。在此基礎上,利用SPSS21.0分析人口學變量對不同剖面自我客體化的預測作用,并進一步分析不同剖面下女大學生社交焦慮得分及其差異性,采用η2衡量方差分析效果。

二、結果

(一)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的潛在剖面分析

設置1-6個類別對自我客體化進行潛在剖面分析,結果顯示了不同剖面數(shù)的潛在剖面模型的擬合情況(表1),AIC、BIC和aBIC均隨著類別數(shù)目的增多而減少,有可能類別數(shù)越多擬合情況越好,但從4個類別開始,Entropy值開始下降到0.8以下,且LMR也開始變得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說明從4個類別開始,模型并未得到改善,而Entropy值在3個類別是最高,而且大于0.80,模型分類精準性較好。因此,本研究將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分為3個潛在類別。

第一個類別的女大學生在自我客體化所有題目上的得分均較低,且在各個題目上的得分差異不大,故將類別1命名為低自我客體化組,約占據(jù)總體人數(shù)的5%。第二個類別的被試在題目2、3、4、6、8上得分均較高,而在題目1、題目5和題目7上得分較低(小于3分),結合題目的描述,將類別2命名為相貌監(jiān)視組,約占據(jù)總人數(shù)的65%,人數(shù)最多。這一類被試在“題目1:我很少考慮自己的長相”、“題目5:在一天中,我會多次想到我的長相”和“題目7:我很少擔心別人如何看待我的長相”得分較低,說明重視長相和身材,而在“題目2:我認為衣服舒服比好看重要”、“題目3:我認為身體的感覺比身體的外形重要”、“題目4:我很少將自己的長相與其他人做對比”、“題目6:我常常考慮我的衣服是否能讓我看起來漂亮”和“題目8:我更關心我的身體能做什么而不是它看起來怎么樣”得分較高,也說明了很重視自己身材。第三個類別的被試在題目6得分較高,其他題目上得分較低,題目6重點描述了對自己衣物穿戴的重視,可以將類別3命名為穿戴監(jiān)視組,這類被試約占據(jù)總人數(shù)30%。三個類別的平均歸屬概率在89.9%至91.6%之間,表明3個潛在類別的分類結果較可靠。

(二)人口學變量對3個潛在類別組的多項Logistc回歸

在潛在剖面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探究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潛在類別的人口學特征。以LPA結果為因變量,以年級(大四為參照)、生源地(農(nóng)村為參照)、專業(yè)類別(藝體為參照)和戀愛情況(戀愛為參照)作為自變量進行多項Logistc回歸,其中低自我客體化組(C1)作為比較參考類別,得出OR系數(shù),用于反映了不同年級、生源地、專業(yè)類別和戀愛情況在自我客體化各個類別上的比值比率。本研究中的多項Logistc回歸結果顯示,以低自我客體化組(C1)為參考,與相貌監(jiān)視組(C2)和穿戴監(jiān)視組(C3)進行比較,得出的比值比率(Odd Ratio,OR)顯示,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的潛類別會受到年級、成長地、專業(yè)類別及戀愛情況的影響,但影響均不顯著。

(三)不同自我客體化類型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及社交焦慮水平比較

基于潛在剖面分析的結果,以3個潛在類別為自變量,自我客體化和社交焦慮所得均分為因變量,對女大學生社交焦慮水平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下表3所示。結果顯示,不同自我客體化類型女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水平不一致,其中,穿戴監(jiān)視組的女大學生社交焦慮水平最高,而低自我客體化組女大學生社交焦慮水平也是最低,相貌監(jiān)視組女大學生社交焦慮水平中等。事后比較結果顯示,穿戴監(jiān)視組相對于低自我客體化組和相貌監(jiān)視組具有顯著的社交焦慮(p<0.05),而相貌監(jiān)視組雖然比低自我客體化組的社交焦慮水平高,但不顯著(p=0.324>0.05),自我客體化水平在三個類別上出現(xiàn)顯著差異(p<0.001),且兩者之間差異顯著,相貌監(jiān)視組的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水平最高,低自我客體化組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水平最低。

三、討論

(一)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異質性、水平及其特點

本研究采取潛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了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潛在類別,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存在三種類型:低自我客體化組、相貌監(jiān)視組和穿戴監(jiān)視組,且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的異質性明顯。自我客體化水平較高的兩個組別(相貌監(jiān)視組和穿戴監(jiān)視組)占據(jù)了總人數(shù)的95%,可見大多數(shù)女大學生在校園內依然存在明顯自我客體化。在三個自我客體化潛類別中,從自我客體化水平來看,相貌監(jiān)視組和穿戴監(jiān)視組的女大學生的自我客體化水平較高,且低自我客體化組、相貌監(jiān)視組和穿戴監(jiān)視組的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水平彼此存在顯著差異,說明質性不同的三種類型自我客體化的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程度不一樣,本研究與已有研究的結論基本保持一致[15]。從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的發(fā)生特點來看,不同潛類別組的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發(fā)生特點存在明顯差異,低自我客體化組(C1)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發(fā)生率較低,其主要特點就是自我客體化不明顯,相貌監(jiān)視組(C2)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特點是集中對自己相貌的監(jiān)視,包括長相、身材、體重等,特別在乎自己的相貌以及他人對自己相貌的看法,喜歡與別人的相貌進行對比,這類女大學生屬于“相貌控”,該類別女大學生的自我客體化容易引發(fā)體像煩惱、進食障礙等[16][17],嚴重時可能會讓女大學生產(chǎn)生整容的想法。穿戴監(jiān)視組(C3)突出表現(xiàn)在對自己衣著服飾的搭配特別在意,注重衣著與身材的“標配”,喜歡化妝,是典型的“穿戴控”,容易引發(fā)女大學生的過度自拍行為、社交焦慮等[18][19],并出現(xiàn)對衣物搭配的強迫傾向[20],影響大學生日常生活。因此,把握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異質性及其特點,有針對性地積極引導女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體像與自我價值的關系,對高水平自我客體化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具有重要意義。

(二)不同類型自我客體化者人口學特征及其與社交焦慮的關系

本研究在潛在剖面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自我客體化潛在類別沒有明顯的人口學特征,即不同類別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水平不存在明顯的人口學差異,且在不同潛類別上具有基本相同的變化顯著性,這說明自我客體化在校園中是普遍存在的。另外,不同類型自我客體化的大學生社交焦慮水平出現(xiàn)顯著差異,與已有研究結論基本保持一致[18][21],符合自我客體化理論的基本觀點[4],即自我客體化對女大學生社交焦慮起到促進作用。事后檢驗結果表明,穿戴監(jiān)視組女大學生社交焦慮顯著高于其他兩個潛在類別組,這表明女大學生的穿戴重視度可以顯著預測社交焦慮,越注重衣服搭配、穿戴服飾等,表明其社交焦慮越明顯。而相貌監(jiān)視組與低自我客體化組的女大學生社交焦慮差異不顯著,說明還有很多比相貌更加顯著的預測因素,如社會排斥、自尊等內外部因素[22][23]。因此,自我客體化作為心理健康的破壞因子,容易引發(fā)女大學生一系列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女大學生在面臨社交困難時,化妝打扮、服飾穿戴等形象不能解決自己的社交問題,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價值與社交活動的關系,積極合理地利用已有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和他人或組織進行互動,建立良好的友誼。

總之,本研究采用潛在剖面分析方法將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分為3類質性不同的潛在類別,探究了自我客體化潛在類別的人口學特征及其與社交焦慮的關系,為針對性地預防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及社交焦慮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Boehme,S.,Miltner,W.H.R.,Straube,T.Neural correlates of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social anxiety[J].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Neuroscience,2015(6).

[2]李宗波,王婷婷,梁音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主觀幸福感: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4).

[3]陸潤豪,吳茜,彭曉雪等.小學高年級學生自尊與自殺意念的關系:社交焦慮與學習價值懷疑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7).

[4]Fredrickson,B.L.,Roberts,T.Objectification theory:Toward understanding womens lived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risks[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10(2).

[5]Melbye L,Tenenbaum G,Eklund R.Self-Objectification and Exercise Behaviors: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Physique Anxiety[J].Journal of Applied Biobehavioral Research,2007(3-4).

[6]Tylka,T.L.,Sabik,N.J.Integrating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and self-esteem within objecti.cation theory to predict womens disordered eating[J].Sex Roles,2010(1-2).

[7]Peat,C.M.,Muehlenkamp,J.J.Self-objectification,disordered eating,and depression:a test of mediational pathways[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11(3).

[8]鄭盼盼,呂振勇,Todd Jackson.自我客體化對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J].心理科學展,2015(1).

[9]Tein J Y,Coxe S,Cham H.Statistical Power to Detect the Correct Number of Classes in Latent Profile Analysis[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2015(4).

[10]王孟成,鄧俏文,畢向陽等.分類精確性指數(shù)Entropy在潛剖面分析中的表現(xiàn):一項蒙特卡羅模擬研究[J].心理學報,2017(11).

[11]Mckinley,N.M.,Hyde,J.S.The objecti.ed body consciousnes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1996(2).

[12]陳欣,蔣艷菊.大學生身體意識量表的修訂[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9).

[13]Fenigstein,A.,Scheier,M.F.,Buss,A.H.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Assessment and theor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Psychology,1975(4).

[14]Lubke G,Muthén BO.Performance of factor mixture models as afunction of model size,covariate effects,and classspeci.c parameters[J].Struc Equat Model,2007(1).

[15]Calogero,Rachel M.,Herboza,Sylvia,Thompson,J.Kevin.Appearance-related commentary,body surveillance,body dissatisfaction,and body shame:Differential patterns between high and low self-objecti.er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Academy of Eating Disorders,April 2007,Baltimore,USA(Unpublished).

[16]張彤彤,劉訓.女大學生自我客體化和體育鍛煉與體像煩惱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9(2).

[17]Daubenmier,J.J.The relationship of yoga,body awareness,and body responsiveness to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disordered eating[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05(2).

[18]Dakanalis,A.,Clerici,M.,Caslini,M.L.F.,et al.Internalization of sociocultural standards of beauty and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urs:the role of body surveillance,shame and social anxiety[J].Giornale Italiano Di Psicopatologia,2014(1).

[19]Bell Beth T,Cassarly Jennifer A,Dunbar Lucy.Selfie-Objectification:Self-Objectification and Positive Feedback ("Likes") are Associated with Frequency of Posting Sexually Objectifying Self-Images on Social Media[J].Body image,2018(6).

[20]Tiggemann Marika,Andrew Rachel.Clothing choices,weight,and trait self-objectification[J].Body Image,2012(3).

[21]Melbye L,Tenenbaum G,Eklund R.Self-Objectification and Exercise Behaviors: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Physique Anxiety[J].Journal of Applied Biobehavioral Research,2007(3-4).

[22]賈彥茹,張守臣,金童林等.大學生社會排斥對社交焦慮的影響:負面評價恐懼與人際信任的作用[J].心理科學,2019(3).

[23]張亞利,李森,俞國良.自尊與社交焦慮的關系:基于中國學生群體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19(6).

作者簡介:文楊,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單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為網(wǎng)絡傳播和傳播心理學。

黃明明,男,漢族,河南信陽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應用心理學。

(責任編輯:董惠安)

猜你喜歡
社交焦慮女大學生
撥開情緒的陰霾
日語專業(yè)學生社交焦慮心理淺析及對策
團體性體育活動對改善大學新生社交焦慮的實驗研究
農(nóng)村初中生人際信任與社交焦慮相關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31:26
小學生人際信任與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1:21:05
高校女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23:43:51
基于TRIZ理論的女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能力與精神培養(yǎng)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23:29:58
六字訣健身氣功鍛煉對女大學生焦慮心理的影響實驗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44:34
有氧健身操結合瑜伽練習對女大學生體質影響的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43:01
發(fā)病6個月以上性早熟女童與在校女童社交焦慮及抑郁情緒差異研究
沅江市| 瑞安市| 信阳市| 上栗县| 武清区| 永顺县| 准格尔旗| 城市| 蒙城县| 南华县| 三亚市| 家居| 虎林市| 剑阁县| 清水县| 老河口市| 离岛区| 宝应县| 星子县| 西华县| 灵台县| 浪卡子县| 神木县| 九龙县| 沁阳市| 绥芬河市| 德惠市| 深州市| 宜宾县| 红原县| 南阳市| 深泽县| 南雄市| 宁陕县| 锡林郭勒盟| 读书| 鸡东县| 广州市| 县级市| 宁陕县| 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