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佚名
盛夏時節(jié),來到北國城市哈爾濱總免不了喝些白酒、啤酒的。喝白酒在哪兒都有,不在話下,要說喝啤酒,在哈爾濱那可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不僅僅喝啤酒的歷史較為久遠,從上世紀初就開始流行俄啤酒了,而且哈爾濱的啤酒風情文化也絕不遜于歐陸,讓國內其他地方來的朋友大開眼界,玩味無窮。
說起哈爾濱啤酒的歷史,自然離不開當年俄國人修建的中國東清鐵路(也就是中東鐵路)。正是由于鐵路的興建和火車的開通,不僅僅帶動了哈爾濱這座城市的興起,而且還給哈爾濱人帶來了啤酒這個遠道而來的洋玩意。當然,這也是一段令中國人不怎么開心的歷史。
1896年,清光緒22年,清政府特使李鴻章赴沙俄參加沙皇加冕典禮,與沙俄政府簽訂了《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允許俄國修筑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的中國東清鐵路。
隨著鐵路的大規(guī)模修建,大批俄國人和歐洲人來到中國北方城市哈爾濱。由于當時的中國人不習慣喝啤酒,數以萬計的俄國人、歐洲人來到哈爾濱后,在當地喝不到啤酒。俄國人只能通過船只由黑龍江、烏蘇里江進入松花江運來少量的啤酒,盡管價錢昂貴但每次還是被那些俄國人、歐洲人一搶而光。十分聰明的俄國商人烏盧布列夫斯基,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于是,烏盧布列夫斯基迅速開始行動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他投資創(chuàng)辦的專門為俄國人服務的啤酒廠終于在哈爾濱建成了。
1900年2月4日,烏盧布列夫斯基采用歐洲釀酒師們帶到哈爾濱的世界上最優(yōu)良的酵母為基元,培育出了哈爾濱啤酒的第一代酵母。烏盧布列夫斯基還帶領一批地質專家對哈爾濱方圓數百里的地方進行了詳細的地質勘察和水源取樣,優(yōu)中選優(yōu)。一切都定好之后,就在今天的哈爾濱南崗區(qū)花園街頭處建立了以他個人名字命名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
當時俄國人到哈爾濱修建鐵路僅有兩三年的光景,財力、人力、資源等相對匱乏,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的整體規(guī)模自然也很有限。據史料記載,當時他的啤酒廠年產啤酒僅有三四十萬瓶,但卻大大滿足了俄國人、歐洲人的胃口需要,所以出產的啤酒四季暢銷,經濟效益十分可
觀。據說,烏盧布列夫斯基在哈爾濱的啤酒廠生產運營了8年時間,到1908年該廠被俄國人烏瓦列夫出資購買后,改名為“古羅尼亞啤酒廠”。烏瓦列夫從此開始,將該啤酒廠生產經營了24年,直到日本侵略者進入哈爾濱。
1932年以后,烏瓦列夫將古羅尼亞啤酒廠轉讓給捷克商人加夫列克和中國商人李竹臣,新的經營者把廠名改稱為“哈爾濱啤酒廠”,并且還首次以俄文“哈爾濱牌”注冊了商標。此時,經過部分改造和擴產,哈爾濱牌啤酒每天可生產5000瓶左右,并可生產用橡木桶裝的生啤酒,深受俄國人及其他歐洲人的歡迎。1933年下半年,位于如今哈爾濱香坊區(qū)小北屯處又有一家啤酒廠建了起來,名叫“哈蓋麥伊爾·留切爾曼啤酒廠”,是由德國人和俄國人合資建廠經營的,每年能生產啤酒300噸。后被日本人收購管理。
1902年,在如今道里區(qū)的買賣街又建起一座大啤酒廠“東巴伐利亞啤酒廠”,其經營者是捷克商人埃默里。東巴伐利亞啤酒廠規(guī)模較大生產力很強,剛一投產,日產量就達到3500瓶啤酒,其后每年的銷售量均超過了100萬瓶。與前面兩家啤酒廠相比,東巴伐利亞啤酒廠持續(xù)經營的時間也最長,有30年以上。日軍侵占哈爾濱后,東巴伐利亞啤酒廠被池田長康男經營的“大滿洲忽布麥酒株式會社”所收購,成為其“第三啤酒廠”。但池田長康男不善經營,公司瀕臨倒閉,1937年又被另一家日本企業(yè)“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成為其屬下企業(yè)。1914年,有當時東北地方政府策劃的“東三省啤酒廠”在哈爾濱建立,年產啤酒1000噸,后來該廠改名為“大興啤酒廠”。這一年,又有中國商人開辦了一家“五洲啤酒汽水廠”,年產也達到了1000噸。1920年,猶太人內里遜在哈爾濱建立了“列奧尼亞啤酒廠”,后來改名為“敖連特啤酒廠”,年產啤酒近800噸。
據相關資料統(tǒng)計,到20世紀20年代末,哈爾濱已經擁有中外經營的各類啤酒廠10余家,年產總量達到3000噸以上。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國內生產啤酒所用的大麥和酒花須從國外進口,從1921年以后,生產啤酒所用的大麥全部改用東北松花江、嫩江地區(qū)出產的,酒花用一面坡出產的,由此大大降低了啤酒生產成本。
日本人侵占哈爾濱后,開始并沒有完全控制啤酒生產。1934年以后,日本人看到哈爾濱的啤酒制造業(yè)十分興盛經濟效益豐厚,于是就開始插手控制與壟斷。首先,由日本最大的“麥椰株式會社調查集團”出面設立“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橋真男野心勃勃,他一上來就買下了66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擴建啤酒廠。高橋真男在建廠之初,并沒有投進大量資本以擴充其規(guī)模,只想把那里建成啤酒基地。但他既想壟斷哈爾濱啤酒業(yè),又想盡快收回投資成本,于是便開始采取強制收購、強買或吞并的手段擴充自己的實力。
至1935年,哈爾濱共擁有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香坊廠、五洲啤酒廠、東巴伐利亞啤酒廠、敖連特啤酒廠、五洲啤酒汽水廠、大興啤酒廠、哈爾濱啤酒廠、索吉奴啤酒廠等8家啤酒廠,啤酒產品也由原來的以桶裝生啤為主改為以瓶裝熟啤為主,主要牌子有“大興牌”“哈爾濱牌”“敖連特牌”“地球牌”“塔牌”等。1937年,高橋真男策劃由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出資230多萬元,收購了索吉奴啤酒廠、五洲啤酒汽水廠、東巴伐利亞啤酒廠,再出資20多萬元購買了大興啤酒廠……一年當中,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竟然兼并了8家啤酒廠。
日本人把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所管轄的香坊啤酒廠、收購來的部分工廠進行徹底改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啤酒生產設備和釀造技術,要數德國和日本,高橋真男就把這些技術用在香坊啤酒廠的生產當中。當時的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香坊啤酒廠,一線生產工人有100多個,年產量超過了5000噸,一躍成為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設備最先進的啤酒廠之一。
日本侵略者把持哈爾濱啤酒業(yè)達8年之久,一直到他們無條件投降。但是這8年并不是風平浪靜的。1940年之后,日本人開始控制糧食、原料,加大了稅收,使得不少啤酒廠家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處于半停產狀態(tài)。只剩日本人麾下的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幾個廠家還在生產,但產量卻在逐年減少。到1944年,哈爾濱的啤酒廠的數量已降到4家,年產量在3500噸上下;1945年時僅剩3家半停產狀態(tài)的啤酒廠。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蘇聯紅軍進駐哈爾濱,將包括啤酒廠(即哈爾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與俄國人有關的企業(yè)全部接管劃歸蘇聯國有資產。年底,啤酒廠交給已被蘇聯管轄的秋林公司統(tǒng)一經營,改名為“秋林股份公司哈爾濱啤酒廠”,蘇聯方面派馬雷切夫擔當經理,生產“紅星牌”啤酒。
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于1950年正式接收“秋林股份公司哈爾濱啤酒廠”,使其成為哈爾濱的企業(yè)——“哈爾濱市實業(yè)總公司啤酒廠”,后來又改為“哈爾濱啤酒廠”。進入新世紀的哈爾濱啤酒廠已并購了12家啤酒企業(yè),成為了哈爾濱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年產啤酒超過1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