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凡
儒家思想在孔孟時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逐漸走向新高度;而在荀子時期,儒家思想才從對于人民與時代遙不可及的高度上慢慢降落,真正走入了君主的視野之中,真正具有了實用性。
荀子,左手捧著君主。在他的思想中,君主為上,君主為尊。而這“為上”“為尊”,則來源于他“君者,善群者也”的理論依據。而這看似荒謬的理論依據,源于他希望天下太平、國家安定的一顆心。鮑鵬山認為荀子這一思想對帝王十分稱職,是帝王的走狗,而對平民百姓毫無所用。在我看來,鮑鵬山對荀子的看法有一些偏激。誠然,在當今來看,荀子的思想確實不符合民主平等的潮流,然而,在那個戰(zhàn)爭紛亂的時代,民主平等有用嗎?倘若平等,倘若民主,人人都揭竿而起,自稱為王,那么帶來的只會是更大的災難,這樣的民主平等,對于當時的時代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因而,我的觀點是,在中國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節(jié)點,荀子思想更合適。一方面,它滿足了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人民對于溫飽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快速地讓社會安定下來,讓一個國家在短時間內休養(yǎng)生息,增強國力。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了君主的基礎之上,因而,這君主便被荀子放在了心尖上,教他做人,教他治國,在這良好教育下培養(yǎng)的君主,自然是臣子效忠的對象。
荀子,右手又捧著人格。有許多人認為,荀子一味地奉承君主,失去了自己的人格,是帝王的走狗,在我看來不盡然??v然,荀子認為“帝王為本”,可他的“帝王”卻不是一個無所事事、荒誕誤國的無才之人?!瓣轮^賢?明君臣,上能尊君下愛民?!薄氨嬷紊舷?,貴賤有等明君臣?!边@是荀子對于賢者的定義。從這定義中,他的愿景也可見一斑。他希望的帝王,是在臣子的不斷勸諫中完善自我的帝王,怎會專政獨裁?他希望的臣子,是不斷規(guī)勸君主、體恤百姓的臣子,怎會沒有人格?難道去當朝廷官員的人都沒有人格嗎?如果這樣,那恐怕再也沒有人愿意去當官了。荀子所追求的人格,是君主與臣子、國家與人民和諧兼具的人格,而遠遠超于個人。
左手君主、右手人格的荀子在歷史的長河里微笑,他兩手交合,迸發(fā)出的是時代的火花,一剎那,光明四濺。
【作者系山西省臨汾同盛實驗中學圓夢二部高15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