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息
會仙,相傳是八仙聚會的地方。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一派悠然恬靜的田園風光,一幅風情迷人的鄉(xiāng)土畫卷。
舊村,一個座落在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腹地的傳統(tǒng)村落。以生產(chǎn)風味獨特的回族板鴨而遠近聞名,被譽為“板鴨村”?,F(xiàn)已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遠處群山環(huán)繞,村前一望平疇,田野廣闊,山巒起伏,古桂柳運河的支流從村邊流過,形成山環(huán)水繞、藏風聚氣的傳統(tǒng)村落部局。可見,舊村是一塊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
舊村地處廣西桂林市臨桂區(qū)會仙鎮(zhèn),現(xiàn)有44戶人家,均系回族。由白、馬、付、常4個姓氏家族組成。在村中心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清真寺,建于明代初年,占地約兩畝。由于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舊村回族居住習俗的最大特點是其民居住宅圍繞清真寺修建,清真寺成為舊村回民生活的中心。
舊村的古民居始建于明清時期,當?shù)卮迕窬偷厝〔?,建筑多以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為主,山墻較高,以片石砌基礎(chǔ),小青磚筑墻身,斜坡屋頂,蓋小青瓦。住房布局一般是:進入大門有天井,天井右側(cè)為廚房,左側(cè)為工具房。天井上去為堂屋,堂屋兩側(cè)為居室。建筑內(nèi)部多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裝飾樸實,建筑上的木雕窗花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造型別致。
舊村先民自古信奉石獅是威武、強大和吉祥的象征,是尊貴、不可侵犯的標記。用巨石雕琢的石獅,雄踞村落的東西北三面,默默地守護著這方水土,這方人家。古老的石板路縱橫交錯,與古樸的民居交相輝映,散發(fā)著濃厚的歷史氣息。
走進“板鴨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寬敞明亮,設(shè)計風格新穎、獨特的“板鴨樓”。每到秋冬時節(jié),村里家家戶戶都要做板鴨,庭前屋后,樓里樓外都掛滿了一排排、一列列的板鴨,場面十分壯觀,成為舊村一道絢麗的風景。村莊的每一個角落,處處飄著板鴨的香氣。
舊村是一個回民聚居的村落,不食豬肉,家家戶戶都有年前臘板鴨的傳統(tǒng),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解放前,當?shù)卮迕窬陀屑缣舭屮喓透吡粧甙讶ス鹆?、柳州販賣的習慣。因為板鴨和高粱掃把都是干貨,一頭挑板鴨,一頭挑掃把,賣完后,備了年貨回家好過年。當時板鴨銷量很小,只是在本民族里賣一點。改革開放初期時銷量也還很小,那時一年才是銷幾百只。后來逐漸擴大到幾千上萬只,現(xiàn)在一家每年可以賣三五萬只,銷量連年增加,已經(jīng)成為村里的支柱產(chǎn)業(yè)。
每一幢統(tǒng)一規(guī)劃、設(shè)計獨特的“板鴨樓”,就是一個量身定做的、獨立的板鴨制作坊,宰鴨、拔毛、成型、晾曬和儲存功能都很齊全。一般一樓用來加工鴨子和做成品倉庫;二樓住人和晾曬半成品;三樓沒有門和窗戶,四面通風,主要用于晾干鴨子。門前屋后和樓頂則用來定型和晾曬剛宰殺好的鴨子。風吹臘味,風越大越冷吹得臘味就越香,出太陽又刮北風是制作板鴨的最佳天氣。
舊村制作板鴨選用的原料鴨也很講究,全部選用稻谷喂養(yǎng)至少一年以上的老鴨,這樣的鴨子水分少,肉質(zhì)好,色澤鮮亮。
村里,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制作板鴨,屋里一家人都圍著鴨子團團轉(zhuǎn),分工明確,有條不紊。拔毛、開膛、腌制、晾曬……一個家就是一個作坊。加工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至關(guān)重要,村民對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仔細認真。
宰殺后的鴨子表皮要進行徹底清洗,每一根血管毛都要清理干凈,否則風干后血管毛就會像刺一樣長在鴨子的皮膚上,十分影響美觀。然后,切掉四肢和下巴,開膛清除內(nèi)臟,放入香料腌制24小時后,用濕毛巾將鴨子表皮的血漬擦拭干凈,上板鋪平,經(jīng)日曬風干定型。表皮稍干后,切邊整形,用一根竹條撐開胸脯,使其保持扁平,俗稱繃鴨。曬干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掛上竹竿,讓其自然風干,直至成品。
70歲的白先華做起板鴨來手腳依然十分麻利,各道工序得心應(yīng)手。談到板鴨的制作秘訣,總是笑而不答。他告訴我們,質(zhì)量上乘的板鴨干度要求七八成,用手觸摸判斷,尤其要看鴨翅膀和腿部肌肉的干度。然后,看板鴨的精肉是否呈鮮紫紅色,肋骨是否由紅色變成白色,頸骨是否顯示出5~7個骨節(jié)等,這些都是衡量板鴨品質(zhì)的標準。
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確保了板鴨獨特的風味:色澤黃爽、肥香不膩。舊村人在制作板鴨的基礎(chǔ)上不斷傳承和創(chuàng)新,開發(fā)了臘鴨翅膀、臘鴨下巴、臘鴨腎、臘胸脯肉和鴨腳包等新產(chǎn)品,統(tǒng)稱為“鴨五寶”。
最受歡迎的要數(shù)鴨腳包:采用特殊腌制的鴨腳,每個鴨掌的中間裹以特殊腌制的鴨心或者鴨肝,外面用腌制好的鴨腸纏繞。晾干后,其外觀呈琥珀色,晶瑩剔透,光澤鮮亮。蒸熟的鴨腳包風味獨特,香氣四溢,肉鮮味美,香脆可口,包在里面鴨心和鴨肝味道更是堪稱一絕。
在《隨園食單》中,袁枚對鴨子吃法、制作的研究頗有心得,舊村人在板鴨的吃法上也頗為講究。
舊村板鴨是用老鴨制作的,烹飪的時候需要用高壓鍋隔水蒸過才能啃得動,才能蒸出那股臘味的醇香。
先將板鴨在溫水中浸泡5分鐘左右,洗凈灰塵,降低肉中的鹽分,使之達到柔軟的狀態(tài)。切塊,裝盤,用高壓鍋隔水蒸約30分鐘。待鍋內(nèi)氣壓自然減壓后取出,即可享用。也可以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和喜好,將蒸好的板鴨配以辣椒、蒜苗、冬筍等回鍋燜炒,味道更佳。冬天,板鴨放冷后會變硬,可以放在鍋中一邊吃,一邊用小火加熱,這樣保持適量的溫度讓板鴨肉保持松軟度,口感更好。干鍋冬筍燜板鴨就是一道經(jīng)典的招牌菜。
斟一杯老酒,蒸一碟板鴨,色澤黃爽,芬芳四溢,香氣逼人。細嚼慢飲,皮脆肉香,肥而不膩,濃香延綿,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