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虎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不只是一個“授人以魚”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知識面廣、人生哲理豐富,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既能引導學生發(fā)掘知識的深層內涵,還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初中語文所表現出來的知識內涵相對于小學階段更加深入,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寫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初中語文的教學水平主要是通過學生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陷入一定模式的大體框架,致使思維受限。而新課改的實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學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脫離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去發(fā)掘語文課本中表層涵義下隱藏的深層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小學時期的語文學習,以拼音、漢字的為主,但升入初中以后,語文的深度與廣度也逐漸加深,難度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從而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目前,在中考的大環(huán)境下,大部分教師字初中語文教學中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題海戰(zhàn)術來提高成績,實行填鴨式教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不夠重視。例如:在學習文言文時,“者”“也”“之”等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代表意思不同,但有些教師在教學時,一帶而過,直接進行了翻譯,忽略了學生思考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機械接受老師所講述的知識,易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遇到問題時只會等待教師說出答案,削減了學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新課改的提出,以往傳統(tǒng)、死板的教學方法已無法適應當今教育的變化,但現在仍然有很多學校、老師只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衡量學生的優(yōu)秀程度。在課堂教學時,沒有將課堂還給學生,仍以教師自我為中心,整堂課下來,教師講述的內容占95%,學生的思考時間嚴重不足,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教學質量也無法提高。
在初中語文教學時,為在教學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則需要設計不同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思維能力訓練。初中時期,學生的思維較活躍,語文學科的學習,需要聽、說、讀、寫、練等各方面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只用眼睛看、耳朵聽,還需要好筆記,勤于觀察,用心思考。在人教版的初一語文教材中,大多數課文都是作者通過細致觀察、思考寫出來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對課文進行重點講解,對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啟發(fā)。
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一年級詩歌《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啟發(fā)學生對詩歌內所描寫的景象展開聯想,體會作者寫作時內心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經過聯想或想象,將心中所想之景記錄下來,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更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離不開課堂學習。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針對所學知識點,使用提問法、引導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中《春》時,教師在進行導入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春的歌曲和圖片,引導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描述春天的特點,再引入“春”這個課題,通過討論,思維的相互轉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究課文背后所蘊含深意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為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的“兩難情境”。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風箏》時,課文中用到了“嫌惡”一次,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將“嫌惡”換成“討厭”好不好,有什么區(qū)別?通過對問題的創(chuàng)設,積極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中“嫌惡”所表達的深層含義。
俗話說“閱讀是語文的根”,語文的學習并不僅僅只是課堂上課文的掌握,課外豐富的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挖掘,讓學生尋找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經歷從量變到質變,思維能力不斷升華。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容忽視,初中語文思維培養(yǎng)是一項龐大而系統(tǒng)的工程,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相互配合,只有進行不斷探索,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收獲更多,思維能力提升才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