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莉 劉 純
思維是人類最重要的高級心理活動之一,但傳統(tǒng)心理學家很少關注思維如何影響人類生活?,F(xiàn)代以來,心理學家們認識到思維方式是一個人幸福和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批判式思維研究也就應運而生。它是一種對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藝術,自1962年《哈佛教育評論》上羅伯特·恩尼斯提出以來,這種思維方法就在美國廣為流傳,并風靡多年。該理論認為,“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思維都是潛意識的,要提高思維水平,就要對思維進行系統(tǒng)性監(jiān)視,通過分析、評估、重構自己的思維來提高思維水平”。
批判式思維能夠優(yōu)化我們的思維方式,它包括三個緊密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階段:通過關注思維的各個因素(如目的、信息、解釋和推理、概念、假設、意義等)對思維方式進行分析;通過指出思維的優(yōu)勢和劣勢(如內容的清晰性、關聯(lián)性、邏輯性、準確性、深度、重要性、精確性、廣度及公平性等)來評估思維方式;通過強調優(yōu)勢、減少劣勢來提高思維方式。即在意識層面覺察出自身的思維方式,將它分解剖析,最后優(yōu)化自己的思維方式。
“研學后教”理念下讀寫活動中的批判式思維訓練,是以理查德·保羅的經典批判性思維訓練教材《批判式思維工具》為基礎,利用批判式思維工具,通過時事討論、專題閱讀與寫作、時評剖析,引導學生在分析、評估、重構自己的思維模式中提高思維質量,以“研學后教”課題教學理念組織開展的課堂教學活動。
批判式思維能力培養(yǎng),符合新課標要求,符合高考命題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趨勢,符合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表達的素養(yǎng)的要求。最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中,“理性思維、批判質疑”被寫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被明確寫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次,近年來高考寫作命題中,理性色彩和思辨傾向漸成主流。另外,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知識祛魅的時代,給學生養(yǎng)成一種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理性的思維方式,比知識的傳授和積累更重要。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思維能力,更是現(xiàn)代公民基本的思維方式,是“現(xiàn)代公民”表達的素養(yǎng)的要求。
批判式思維能力訓練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助于學生更準確、鮮明、有個性地表達。國人批判式思維能力普遍欠缺,缺乏邏輯思維的習慣。從高中生寫作現(xiàn)狀看,分析說理素養(yǎng)欠缺,表現(xiàn)為:不分析論證,缺乏分析論證的習慣;不善于分析論證,缺乏分析論證的能力;不能合理地分析論證,分析中不自知的謬誤多。批判式思維能力訓練,對于學生寫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引入西方批判式思維訓練工具,能在學生思維趨于成熟的關鍵期,用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是批判性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形成的關鍵期,我們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中,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非常缺乏。語文教材的選文“無論是長度、容量和內容,還是難度、高度與寬度,都與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水平不太匹配”“且文后的練習設計也大同小異。理性不足,思想認知失之于淺,妨害了高中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缺乏具體方法指引,多停留于“多角度看問題”“一分為二看問題”的階段。批判式思維訓練工具的引入,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思維工具只能提供認知的框架和路徑,將抽象的思維方法落到實處,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重復練習中習得思維訓練方法。
我們的批判式思維訓練從讀和寫兩方面展開。在閱讀中,我們采用的方式是:以課文為基礎的群文批判式閱讀。
以課文為基礎的群文批判式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在閱讀中,滲透進對批判式思維工具的訓練,讓學生在讀寫活動中分析、評估自己或他人的思維模式。
如課題組成員劉純老師的課例 《深思而慎取——專題閱讀過程中的批判式思維訓練》,因學生在《蘇東坡傳》(林語堂)的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對林語堂筆下的王安石產生疑問:歷史上的王安石真如林語堂筆下的那樣不堪嗎?林語堂的評價是否可信?真實的王安石到底是什么樣子?教師就“如何在眾多觀點中還原一個接近真實的王安石?”為目的,以“個體思維受立場和目的影響而至的局限性”為工具,帶領學生開展了一次批判性思維訓練。
教師先整合閱讀資源:《登飛來峰》《傷仲永》《游褒禪山記》《答司馬諫議書》《蘇東坡傳》(第七、八章)、《宋史·王安石傳》(節(jié)選)、《毀譽千年王安石》(王中宇)、《王安石偏執(zhí)誤政》(岳曉東)、《王安石傳》梁啟超(節(jié)選),再要求學生從眾多閱讀材料中提煉出對王安石的各種不同觀點;繼而引導學生審視思維方式,認識思維局限:我們在思考時都不可避免的會從一定的立場出發(fā),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非常正確、客觀,而忽略了思考時立場和目的對自己觀點的影響。
學生討論:為何不同作者筆下的王安石會截然不同呢?請從“立場”和“目的”兩個角度分析以上作者的思維方式,認識其觀點的主觀性。
繼而,師生在交流分享中發(fā)現(xiàn),從“立場”的角度看,林語堂的性格、追求、精神氣質等與蘇軾較為相似,是蘇軾的骨灰級粉絲。而王安石本身是個外表邋遢,性格怪癖、急躁的人,林語堂很難認同王安石也就可以理解了。從“目的”的角度看,林語堂在書中多次表達了對蘇軾的頂禮膜拜,由此林語堂有可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蘇軾的政敵王安石塑造成一個反面角色。
梁啟超從“立場”的角度看,其變法領袖的身份與王安石相同,其變法意圖及變法所經歷的過程等與王安石相似,所以有惺惺相惜之感。從“目的”的角度看,梁啟超想通過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肯定和贊揚來表達自己的變法主張。
岳曉東作為心理學家,站在心理學的立場,從王安石的人格特征出發(fā),去探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最后,教師選擇了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寫作任務:試著分析第二自然段中王安石的思維方式,指出其思維局限之處。
整個教學活動,從專題閱讀中學生的疑問入手,以“研學后教”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既帶領學生形成了自己對王安石的理解,又啟發(fā)學生認識到思維的局限性,最后通過寫作進一步鞏固批判式思維成果。
時事討論課以學生普遍關注、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現(xiàn)實問題作為研討素材,引導學生運用批判式思維工具,對現(xiàn)實事務,表達具體的態(tài)度和意見。
時評剖析以同學的時評及網絡評論為解剖對象,運用批判式思維工具中的“思維謬誤”這一工具,引導學生識別常見的思維詭計和陷阱,抵制謬誤的影響,并避免犯下類似謬誤。
以往,類似的時事討論和時評剖析中,教師的引導多停留于“一分為二看問題、多角度看問題”,關注的重點多為觀點與論據(jù)。引入批判式思維后,教師就可運用相應的思維工具,帶領學生分析評估自己的思維過程,分析解剖他人的思維方式,從而提升思維質量。
時事討論課上,我們選取的思維工具包括:分析思維的因素,如目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信息、解釋和推理、概念、假設、意義等;評估思維的優(yōu)勢和劣勢,如內容的清晰性、關聯(lián)性、邏輯性、準確性、深度、重要性、精確性、廣度及公平性等。時評剖析中,選取的思維工具是常見的思維謬誤,如“轉移受眾注意力”“訴諸權威”“訴諸大眾偏好”“訴諸憐憫”“采取圣潔的姿態(tài)”等。
每個工具又以問題為導引,如涉及清晰性時,我們可以問“你可以詳細描述這觀點嗎?這概念是指什么?可以舉一個例子嗎?”用問題引導思維。聚焦真問題,將抽象概念和具體操作方法融合到對思維剖析、對思維質量水平檢驗的過程中,在實踐中學習如何策略性地思考,改善思維品質。
社會熱點、學生周邊熱點都可以被納入“時”的概念中。在對具體問題的研討中,通過幾個層面開展實踐:在時事討論中教給思維訓練方法、在時評剖析鑒賞中提升思維深度、發(fā)現(xiàn)常見思維謬誤,在寫作訓練中鞏固思維訓練成果。由此,多層面著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最近一次圍繞“基因編輯”的時事討論中,針對賀建奎的 “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該基因是艾滋病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敲除該基因后,嬰兒“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的觀點,我們以“找出目的、觀點、結論和假設”為中心問題,分析了其思維方式。
觀點:基因編輯方式誕生的嬰兒將會從中受益。
目的:尋找基因編輯的合理性。
假設:敲除了CCR5基因就能阻斷艾滋病病毒進入細胞。敲除CCR5基因是阻止新生兒艾滋病的最好辦法。
通常,我們在分析觀點時,會關注依據(jù),而實際上,任何思維都暗含前提假設。充分認識我們做出的推論及背后隱含的前提假設,能幫助我們提高對思維的控制力。如上例中,在對假設的分析中,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賀的論述站不住腳的地方:賀建奎使用的免疫手法僅對免疫部分種類的艾滋病毒有效,但對目前中國流行的超過50%的AE重組亞型無效。防止新生兒艾滋病,國際上有成熟的母嬰阻斷技術。敲除CCR5基因并不是防止新生兒艾滋病的最好辦法。
繼而,我們用思維廣度為工具,在不同推理框架下,對該事件的影響進行了深度思考。我們的問題包括:我遺漏了什么觀點?我是否沒有從相反的視角思考問題?我從醫(yī)學的角度考慮了問題,那么從倫理的角度,這個問題又是怎么樣的?
用這種方式分析時事,反思自己的思維,開始時固然會很不習慣,但也正是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才有可能由魯莽的思考者,由不能意識到自己思維中的重要錯誤,到開始認識到自己思維中存在的錯誤,提升思維的覺察力。
正如理查德·保羅所說,提高思維水平是一個緩慢進步的過程,需要長期乏味的練習和努力,改變思維習慣不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能完成的。
我們的思維訓練還剛剛起步,批判式思維的訓練范圍還僅限于時事評論和與課文相關的專題閱讀范圍內,但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認識到自己的思維永遠是有限的、存在偏見的、非理性的,從而不斷地學習和訓練,不斷地反思與批評,就是我們成長為一個“完善的思考者”的前提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