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世偉
《曲江集》中有一道《敕西州都督張待賓書》,其中一個寺名引起了筆者注意,現(xiàn)引文如下:
敕西州都督張待賓及官吏百姓以下:不虞狂賊,擁眾多時。彼州軍人,素乏器械;聞其悉力,能不懸心?卿等堅守孤城,敵此兇寇,亦既久拒,終然萬全。斯乃義可感幽,鬼神相助;妖不勝德,氛祲自銷。來無所能,去無所得。犬羊之眾,道路埋魂。其云破傷,亦云甚矣。向使甲戈有預,士卒且強,躡彼歸途,可無噍類。即令所司支料,以備后來。其有功之人,各且據(jù)寔,以時敘定,當有酬賞。其龍泉寺小堡,被其殘破,雖已收拾,猶慮損傷;各宜宣慰,令得存活。秋氣已冷,卿及寮吏百姓以下,并平安好。今賜卿衣一副,至宜領取。遣書指不多及。①此據(jù)張九齡著、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卷八,中華書局,2008年,第532頁。
這是給西州都督張待賓的一封敕書。何格恩《張曲江詩文事跡編年考》將此文系于開元二十三年(735),并作解說:“敕云:‘卿等堅守孤城,敵此兇寇?!斨柑K祿圍犯安西撥換城而言,大抵蘇祿寇邊,當始于本年秋間,至十月初賊勢稍殺,朝廷始得奏報耳。此敕云‘秋氣已冷’,當在九月間也?!雹趶V東文物展覽會編:《廣東文物》,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刊行,1941年,第499頁。熊飛在《張九齡集校注》中沿用何格恩之說。據(jù)《新唐書·地理志》:“安西西出柘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磧。經(jīng)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羅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雹佟缎绿茣肪硭娜隆兜乩砥呦隆?,中華書局,1975年,第1149頁。則可知撥換城與西州相隔甚遠,張待賓身為西州都督,不當出現(xiàn)在撥換城抵御蘇祿入侵,因此可以肯定,張待賓所堅守的孤城并非撥換城,而是西州。
在這道敕書中,張九齡提到一座寺院——龍泉寺。前已說明,張待賓所堅守的孤城當在西州,因此可以斷定敕書中的龍泉寺也位于西州。據(jù)小田義久先生統(tǒng)計,麴氏高昌時期有佛寺134所②小田義久:《麴氏高昌國時代の佛寺について》,《龍谷大學論集》第433號,1990年,第68~91頁。,西州時期有佛寺37所③小田義久:《西州佛寺考》,《龍谷史壇》第93·94號,1989年,第1~13頁。。據(jù)姚崇新先生統(tǒng)計,麴氏高昌時期有佛寺171所,西州時期有佛寺72所④姚崇新:《從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魯番佛教寺院社會功能的轉變》,《西域文史》第十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121~124頁。。其中均未見龍泉寺。但是以上數(shù)據(jù)僅來源于吐魯番出土文獻,由于出土文獻的偶然性、隨意性和零碎性,小田義久和姚崇新的統(tǒng)計并不完全。據(jù)姚崇新估計,西州實有寺院80所左右⑤姚崇新:《從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魯番佛教寺院社會功能的轉變》,第102頁。。迄今為止西州當仍有部分寺院不為人知,此道敕書提到的龍泉寺即為其中之一。
開元二十二年四月,“甲寅,北庭都護劉渙謀反,伏誅?!雹蕖杜f唐書》卷八《玄宗上》,中華書局,1975年,第201頁。突騎施蘇祿以“劉渙事件”為借口,出兵寇邊,“侵犯西州,犯我四鎮(zhèn)”⑦張九齡著、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卷一一《敕突騎施毗伽可汗書》,第636頁。,直到開元二十四年才以突騎施戰(zhàn)敗結束。這就是上引敕書的歷史背景?!褒埲滦”ぃ黄錃埰啤?,這說明此寺位于蘇祿行軍路線之上,然而此次戰(zhàn)爭的具體情況史籍語焉不詳,蘇祿進兵西州的具體路線,我們現(xiàn)在無從得知,但是若結合西州的交通情況以及突騎施的方位,我們可以做出大致推測。
據(jù)敦煌文書P.2009《西州圖經(jīng)》記載,西州通往外界的谷道凡十一條,現(xiàn)節(jié)引錄文如下:
(前缺)
道十一達
花谷道:右道出蒲昌縣界,西合柳中向庭州七百卅里,豐水草,通人馬。
移摩道:右道出蒲昌縣界移摩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卌里,足水草,通人馬車牛。
薩捍道:右道出蒲昌縣界薩捍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馬車牛。
突波道:右道出蒲昌縣界突波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馬車牛。
大海道:右道出柳中縣界,東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誤,有泉井咸苦,無草,行旅負水擔糧,履踐沙石,往來困弊。
烏骨道:右道出高昌縣界北烏骨山,向庭州四百里,足水草,峻崄石麁,唯通人徑,馬行多損。
他地道:右道出交河縣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四百五十里,足水草,唯通人馬。
白水澗道:右道出交河縣界,西北向處月已西諸蕃,足水草,通車馬。
銀山道:右道出天山縣界,西南向焉耆國七百里,多沙磧鹵,唯近烽足水草,通車馬行。
(后略)①圖版見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6~77頁。錄文據(jù)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一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第54~55頁。為方便閱讀,改變了錄文的格式,個別標點略有修改。
在這十一條道路中,庭州南下西州之道共有八條,分別為赤亭道、新開道、花谷道、移摩道、薩捍道、突波道、烏骨道和他地道。他地道“足水草,通人馬,屢見唐宋舊籍,蓋西、庭兩州交通之主道也”②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二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第594頁。。經(jīng)烏骨道至庭州雖然最近,但也最險,唯通人徑,馬行多損③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二卷,第596頁。。其他六道出蒲昌縣界,位置偏東,靠近伊州,且路途較遠,故突騎施經(jīng)此六道攻打西州的可能性不大。在另外三道中,白水澗道經(jīng)天山缺口通往西北方,為西州西出之一大道;銀山道往焉耆、龜茲;大海道出柳中縣界,向沙州。所以突騎施要想進攻西州,最有可能從白水澗道出天山缺口,或者由他地道南下,直抵交河城。以交河城的地理位置而言,必然成為首當其沖之地,敕書中提到的龍泉寺小堡,當位于白水澗道或他地道沿途。而且突騎施不信佛教,“龍泉寺小堡,被其殘破”也就更好解釋了。
再者,從西州縣鄉(xiāng)建制亦可推測龍泉寺所在位置?!缎绿茣さ乩碇尽方缓涌h條記載:“自縣北八十里有龍泉館,又北入谷百三十里,經(jīng)柳谷,渡金沙嶺,百六十里,經(jīng)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府城?!雹堋缎绿茣肪硭末枴兜乩硭摹?,中華書局,1975年,第1046~1047頁。唐朝為建立起有效的防御體系,保障邊疆的安全,在西州設立了眾多的鎮(zhèn)、戍、烽燧以及館驛,此處提到的龍泉館即西州交河縣的館驛之一,位于交河縣北的龍泉鄉(xiāng)。引文所描述的路徑,當是“出交河縣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的他地道,路經(jīng)龍泉鄉(xiāng),這也與前文假設的蘇祿進軍西州的路線相符合。
交河故城原是車師前國的都城,《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⑤《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中華書局,1962年,第3921頁。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沮渠無諱攻克高昌郡,據(jù)其地以稱王。隨后,沮渠氏為鞏固政權,聯(lián)合柔然,在八年后攻滅車師前國,占據(jù)交河城。但是,交河故地并沒有立即實行郡縣制,榮新江先生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此地原是半游牧半農(nóng)耕之地⑥榮新江:《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第14頁。。然而沮渠氏政權并未維持很久,北魏和平元年(460),闞伯周被蠕蠕立為高昌王,傳統(tǒng)上也以此年作為高昌王國元年。從沮渠氏大涼到闞氏、張氏、馬氏高昌國,在車師前國故地設有交河郡,麴氏高昌國在此地則設有交河郡和交河縣。
貞觀十四年(640),唐朝大將侯君集攻滅麴氏高昌國,唐太宗隨即在高昌故地設立西州,州下設縣,縣下設鄉(xiāng)里?!耙越缓映菫榻缓涌h,始昌城為天山縣,田地城為柳中縣,東鎮(zhèn)城為蒲昌縣,高昌城為高昌縣?!雹叨庞樱骸锻ǖ洹肪硪痪乓?,中華書局,1988年,第5205頁。。據(jù)張廣達先生和榮新江先生統(tǒng)計,交河縣共有五鄉(xiāng),分別為神山鄉(xiāng)、名山鄉(xiāng)、永安鄉(xiāng)、安樂鄉(xiāng)以及本文所涉及的龍泉鄉(xiāng)。
龍泉鄉(xiāng)本為麴氏高昌國的龍泉縣,唐滅高昌后降為鄉(xiāng)。榮新江先生說:“顧名思義應在一處泉水匯集的地方,可能在今馬勒恰西約5公里處,也可能在更北的夏普吐勒克(Shaftlluk)。”①榮新江:《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第22頁。王素先生認為,龍泉應該是眼名泉,查交河故城正北八十里,唯有塔爾朗泉堪稱名泉。他據(jù)此斷定肯曼勒克是高昌龍泉縣、唐代龍泉鄉(xiāng)的今地②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編》,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75~76頁。。麴氏高昌國龍泉縣以及塔爾朗泉的具體位置見圖1③此圖引自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編》書末附圖。。
圖1 麴氏王國三府五郡二十二縣圖
吐魯番出土文獻中保存有數(shù)條關于龍泉縣和龍泉鄉(xiāng)的資料,現(xiàn)轉引有關文書錄文如下:
(一)《西州交河縣耆老名簿》④小田義久編:《大谷文書集成(一)》,法藏館,1984年,第19頁,1087號,圖版19。
(前缺)
3 □安鄉(xiāng)橫城里戶白延亮八十一
4 安樂鄉(xiāng)長垣里戶竹胡尾八十三
5 龍泉鄉(xiāng)獨樹里戶宋武幸八十六
6 龍泉鄉(xiāng)新塢里戶白馬居八十二(龍泉鄉(xiāng))
7 □□□新塢里戶賈伯歡八十一(人)
(后缺)
這片西州交河縣的名簿清楚地記載了龍泉鄉(xiāng)的兩個里——獨樹里和新塢里。塢者,堡也。新塢里很可能是由一座軍事堡壘發(fā)展而來。在開篇所引的《敕西州都督張待賓書》中,龍泉寺與小堡并列出現(xiàn)。此小堡很可能位于龍泉寺附近,并且可能就叫作“龍泉寺小堡”。寺院附近出現(xiàn)堡壘,進一步說明龍泉為必爭之地,龍泉寺為交河重要寺院之一。
(二)《西州交河縣耆老名簿》①小田義久編:《大谷文書集成(一)》,第53頁,1403號,圖版19。
(前缺)
(后缺)
全國現(xiàn)存以“龍泉”命名的寺院甚多,如山西五臺山龍泉寺、北京海淀龍泉寺、安徽安慶龍泉寺等等。幾乎每座龍泉寺的命名都與泉水有關,因泉以名寺。有的還帶有神異色彩,如廬山慧遠的龍泉精舍。從全國龍泉寺的命名方式來看,西州龍泉鄉(xiāng)以及龍泉寺很可能就是因塔爾朗泉而得名,龍泉寺址可能在塔爾朗泉附近。
唐滅高昌國后,隨即對高昌的寺院進行整頓,沙汰了大量寺院,改民寺為官寺,這也是西州時期的寺院遠少于高昌國時期的原因之一②姚崇新:《從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魯番佛教寺院社會功能的轉變》,第102頁。。此外,唐朝統(tǒng)治者還將大部分寺院名稱雅致化③姚崇新:《從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魯番佛教寺院社會功能的轉變》,第102頁。,龍泉寺也可能是唐滅高昌后新賦予的雅名。
高昌國時期的縣、唐代西州的鄉(xiāng)以及寺,三者皆以“龍泉”為名,可以想見龍泉寺在龍泉鄉(xiāng)占有較重要地位,很有可能是當?shù)刈畲蟮墓偎?。而且,龍泉鄉(xiāng)位于西州通往外界的交通孔道上,交通發(fā)達,行旅必多,這就產(chǎn)生了大量的食宿需求。王素在《高昌史稿·交通編》第六章第二節(jié)分三部分詳細論述了高昌的客館設施,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寺院客房。高昌雖然也有兵部客館和政府客館,但普通商旅是難以入住的。龍泉寺的一項重要功能或許就是為來往的僧徒、商旅和使者提供食宿服務。
在翻檢吐魯番出土文獻時,筆者注意到另外兩座寺院——寧戎寺和丁谷寺?,F(xiàn)節(jié)引錄文如下:(一)《西州圖經(jīng)》④圖版見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一)》,第77頁。錄文據(jù)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一輯,第55頁。
(前略)
38 山窟二院
兩組均從第一次化療開始,按計劃處理,具體為:研究1組化療期間應用喜遼妥與濕潤燒傷膏交替外敷,在穿刺點上方約2 cm處,每日兩次;對照1組每天在化療前后局部外敷新鮮土豆片,每日兩次。
39 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禪院一所。
40 右在柳中縣界,至北山廿五里丁谷中,西
41 去州廿里,寺其(基)依山 構,揆山獻疏階,雁塔
42 飛空,虹梁飲漢,巖蠻(巒)紛糺,叢薄阡
43 眠,既切煙云,亦虧星月,上則危峰迢遰,
44 下〔則〕輕溜潺湲,寔仙居之勝地,諒棲靈之
45 秘域,見有名額,僧徒居焉。
46 寧戎窟寺一所
47 右在前庭縣界山北廿二里寧戎谷中,峭山獻三
48 成,臨危而結,極曾蠻(巒)四絕,架回而開軒,既
50 草木蒙籠,見有僧祇,久著名額。
(后略)
(二)《唐景龍四年(710)卜天壽抄〈十二月新三臺詞〉及諸五言詩》①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叁,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582頁,67TAM363:8/2(a)。
(前略)
14 靜慮寺羅城外寧戎寺□
15 簡玄覺寺路地坐捌月利□
(后略)
(三)《唐西州下寧戎、丁谷等寺帖為供車牛事》②柳洪亮:《新出吐魯番文書及其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3頁。第4行柳洪亮原注:按敦煌石室所出《西州圖經(jīng)》,西州著名窟寺有“寧戎窟寺”、“丁谷窟寺”,此處所缺應為“戎”字。
(前缺)
(后缺)
寧戎寺,即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朝時稱寧戎寺。位于今吐魯番市勝金鄉(xiāng)木日吐克村木頭溝之中。從寧戎寺向北約5公里處,就是高昌國寧戎縣的所在地了③西村陽子、鈴木桂、張永兵:《吐魯番地區(qū)古遺址分布考——以麴氏高昌國、唐西州時期的古遺址的空間把握為中心》,《吐魯番學研究》2009年第2期,第34頁。。寧戎與龍泉的情況十分相似:一、唐滅高昌后,也將寧戎縣降為鄉(xiāng);二、和龍泉寺一樣,此寺與縣、鄉(xiāng)二者同名;三、在離寧戎寺不遠處就有烽火臺和堡壘存在,這就又與龍泉寺小堡相呼應。
上引《西州圖經(jīng)》明確說寧戎寺與丁谷寺都是窟寺,寧戎寺“峭山獻三成,臨危而結”,丁谷寺“上則危峰迢遰,下〔則〕輕溜潺湲”。前已說明,龍泉寺當位于塔爾朗泉附近,從地圖1可以看到其與龍泉縣也有一段距離,龍泉寺可能也是一座窟寺。將龍泉縣、龍泉鄉(xiāng)、龍泉寺與寧戎縣、寧戎鄉(xiāng)、寧戎寺相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點相似之處。寧戎寺約始建于麹氏高昌時期①榮新江:《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第18頁。,規(guī)模宏大,石窟眾多,在寧戎縣乃至整個高昌國都占有重要地位,以此為參照,龍泉寺當是高昌龍泉縣、西州龍泉鄉(xiāng)的重要寺院之一。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的一件文書(LM20-1480-04-02)上殘存有兩所寺名②筆者有幸參加“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組,十分感謝諸位老師和同學告知這片文獻并提出建議。郭富純、王振芬將這片文書定為“交河縣給田文書”,似不妥,參郭富純、王振芬編:《旅順博物館藏西域文書研究》,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第163~164頁。,現(xiàn)錄文如下:
(前缺)
2
7
9
(后缺)
(前缺)
(后缺)
此件文書有烏絲欄,存10行,7行有文字。地腳處貼附有佛典,可惜暫時無法查明。第5行可見“蘭高寺”,從字形推測,其前面三字當為“回向寺”。檢小田義久、姚崇新所統(tǒng)計的高昌、西州諸寺,亦未見“蘭高”“回向”二名。蘭高寺不見于他處,但回向寺是一常見寺名,如《續(xù)高僧傳·釋法恭傳》記載“開皇中年,州將劉權政成吳土,心游釋教,乃嚴駕山庭,屈還城邑,住回向寺?!雹鄣佬?、郭紹林點校:《續(xù)高僧傳》卷一四《唐蘇州武丘山釋法恭傳》,中華書局,2014年,第493頁。同書《釋惠旻傳》記載“十五聽法回向寺新羅光法師《成論》,率先問對,秀逸玄賓,命覆幽宗,耆宿同悅?!雹俚佬?、郭紹林點校:《續(xù)高僧傳》卷二三《唐蘇州通玄寺釋惠旻傳》,第879~880頁。又如《宋高僧傳·法秀傳》記載“開元末,〔法秀〕夢人云:‘將手巾袈裟各五百條,可于回向寺中布施?!雹谫潓幾?、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卷一八《唐京兆法秀傳》,中華書局,1987年,第465頁。法秀事跡亦見于《太平廣記》③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九六,中華書局,1961年,第639頁。。西州建有一回向寺當不無可能。
此片文書第1行殘存“興”字,檢西州城名,此當是“新興城”,第3行殘存文字“戎城”當指“寧戎城”,第4行殘存文字“河縣”當指西州“交河縣”。此前記載有佛寺的出土文獻,多為僧籍、僧尼財物疏、買田券等④如60TAM312:017/1號《高昌諸寺僧尼財物疏》,《吐魯番出土文書》壹,第472頁;66TAM48:23號《高昌章和十一年(541)某人從左佛得邊買田券》,《吐魯番出土文書》壹,第337頁等。,與旅博這件藏品性質(zhì)不同。唐滅高昌后,在其地推行內(nèi)地制度,設立西州,改郡為縣,改縣為鄉(xiāng)。高昌有城之歷史悠久,郡、縣往往稱為城,即使到了西州時期,仍存在“城”的稱呼⑤徐暢:《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所見唐代城主新議》,原載《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第84~98頁,修訂版收入孟憲實、榮新江、李肖主編:《秩序與生活:中古時期的吐魯番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29頁。。LM20-1480-04-02號文書中提到的永安城隸屬于交河縣,新興城和寧戎城隸屬于高昌縣⑥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編》,第67頁。。從書寫格式上來看,各城均低于“交河縣”的位置,這可能是以縣為單位,分列各縣所領之鄉(xiāng)城,則此文書第一行前與“交河縣”等高處可能寫有“高昌縣”。關于永安城的位置,目前尚無定論⑦榮新江據(jù)木納爾102號墓出土《唐顯慶元年(656)二月十六日宋武歡墓志》志文,“君諱武歡,字□,西州永安人也。顯慶元年二月十六日葬于永安城北?!蓖茰y永安城當在木納爾墓地以南。見《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第22頁。。依此文書來看,永安城到交河縣的距離為二十八里,但是文書殘缺嚴重,不知方位,具體位置仍待考。按照文書格式,每城前均注有里數(shù),表明這有可能是一種圖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