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工業(yè)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江蘇 南京 211800)
水平管降膜蒸發(fā)器是一種高效節(jié)能設備,具有傳熱溫差小、傳熱系數高、抗結垢性能好及結構緊湊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海水淡化、空調制冷和石油化工等領域。在水平管外降膜流動過程中,液體沿換熱管外壁面形成液膜的質量直接影響蒸發(fā)器的性能。因此,許多學者對水平管蒸發(fā)器內液體在管間的流動和沿管外壁面的流動進行了研究[1-3]。
Hou等[4]利用位移測微儀對水平管外液膜厚度進行測量,分析了管間距、管徑和噴淋密度對膜厚的影響,發(fā)現液膜厚度最小值出現在周向角度90°~115°,并給出了液膜厚度的計算公式。羅林聰[5]采用電導探針測量管外液膜厚度,對不同管形水平管外液體流動和膜厚分布進行研究。李慧君等[6]、譚起濱等[7]建立二維模型,對換熱管底部加裝排液板時水平管外降膜流動進行數值模擬,發(fā)現加裝排液板能有效加速管底的液膜流動。段林林等[8]利用激光誘導熒光法對液體沿軸向鋪展過程進行實驗研究,Qiu等[9]建立三維單管模型對液體沿管周鋪展過程進行了數值分析,均發(fā)現單噴淋孔時液體沿軸向鋪展距離存在極限值。趙志祥等[10-11]對傾斜管式降膜蒸發(fā)器進行三維模擬,分析了噴淋流量、傾斜角度和迎面風速對管外液體降膜流動和液膜厚度分布的影響。
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實驗方法直接測量液膜厚度,或是當管間為膜狀流時,忽略軸向影響將其簡化為二維結構,利用數值計算方法進行分析。文中對管間為柱狀流時的降膜流動進行三維數值模擬,研究不同噴淋密度、不同管間距對管外液膜厚度分布的影響,為水平管降膜蒸發(fā)器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
液體介質在水平管降膜蒸發(fā)器換熱管間以錯排柱狀形式流動時的管外降膜流動示圖見圖1。液體在換熱管間以液柱的形式向下流動,且液柱以交錯方式出現。相比于膜狀流動,管間為柱狀流時換熱管外液膜沿管周分布存在2個特殊截面,單根液柱接觸管頂處截面(稱為液柱截面)和相鄰兩液柱間由于液體交匯而出現的波峰處截面(稱為波峰截面)。選擇換熱管管頂為起點,定義沿順時針方向轉過的角度為周向角度θ(°)。在任一周向角度處,取外壁面與液膜表面之間的距離記為液膜厚度δ(mm),Г為管外液體的噴淋密度(kg·m-1·s-1)。
圖1 水平管降膜蒸發(fā)器流動示圖
假設液體自噴淋管上各噴淋孔均勻流出,并考慮圓管對稱性,選取相鄰2個噴淋孔中心之間區(qū)域的1/2建立物理模型,見圖2。其中,換熱管外徑D=19 mm,噴淋孔中心間距λ=20 mm,噴淋孔徑d=2 mm,布液高度H=5 mm。根據GB 151—2014 《熱交換器》[12]推薦的布管排列方式,取管間距S=0.3D、0.8D、1.25D進行研究,并增加0.5D和1.0D做對比。
邊界條件設置:噴淋孔設為速度進口,頂部邊界和側面邊界設為壓力進口,底部邊界設為壓力出口,換熱管外壁設為無滑移壁面,并設置液體與壁面接觸角為0°[13],其余邊界設為對稱邊界。
圖2 噴淋管相鄰2個噴淋孔中心區(qū)域1/2物理模型和邊界條件
選擇溫度為60 ℃的飽和水及飽和水蒸氣作為流動工質,設置水蒸氣為主相,水為第二相。流動工質的物性參數根據文獻[14]查得,見表1。
表1 流動工質物性參數
管外氣液兩相降膜流動過程的數值模擬基于以下假設:①計算初始化時,計算區(qū)域內充滿水蒸氣,壓力為水蒸氣的飽和壓力。②忽略傳熱和相變,僅分析流動過程。③流動過程中流體工質物性不變。
使用Gambit軟件建立計算模型,采用六面體網格單元劃分計算區(qū)域,使用邊界層技術對近壁面網格作加密處理。計算區(qū)域網格模型見圖3。圖3a為計算區(qū)域三維網格模型,圖3b為計算區(qū)域內沿軸線方向z=0 mm截面的二維網格模型。
計算區(qū)域劃分的網格數量對數值模擬的計算結果有影響。網格數過少,計算結果可能不準確。網格數過多,要求的計算機配置高,而且計算耗時較長。為了平衡計算精度和計算成本,以管間距為5.7 mm (0.3D)建立模型,分析水的噴淋密度為0.065 kg/(m·s)工況下網格劃分對計算結果的影響。通過對噴淋管壁面邊界層及壁面網格逐步細化,得到網格數分別為618 090、786 329、914 276和1 121 595的4種計算模型。不同網格數時,液柱截面處液膜厚度沿管外周向角度分布情況見圖4。
圖3 計算區(qū)域網格模型
圖4 不同網格數時液柱截面處液膜厚度沿管外周向角度分布
由圖4可知,4種計算模型對應的液膜厚度隨周向角度增大的變化趨勢相同。根據圖4,當網格數從914 276增加到1 121 595時,計算的液膜厚度最大相對誤差為3.86%。此時,增加網格數對液膜厚度的影響已經很小,但是計算時間卻增加了近30 h。綜合考慮計算時間和精度,優(yōu)選網格數為914 276時的網格劃分方式處理計算區(qū)域。另外,在計算過程中發(fā)現當時間步長大于0.15 ms時容易發(fā)散,因此,設定時間步長在0.01~0.1 ms自動調整,并設置庫朗數小于1以確保計算結果不失真。
根據研究需要,設置水的噴淋密度Г=0.045~0.085 kg/(m·s),計算得到的液體降膜流動雷諾數Re=384~724,可以認為管外液體為層流流動[4]。在Fluent軟件中選擇瞬態(tài)求解器并考慮重力作用,對管外降膜流動進行數值模擬計算。模擬過程中選用VOF模型追蹤氣液相界面,選擇幾何重構法進行計算,動量離散選擇二階迎風格式求解,壓力-速度耦合選擇PISO算法,壓力離散選擇Body force weight格式,考慮液體表面張力并選擇CSF模型進行計算。
為了驗證采用的數值計算方法的正確性,對文獻[4-5]中實驗工況進行模擬計算,比較液膜厚度的模擬值與實驗值,見圖5。
圖5 液膜厚度模擬值與文獻實驗值對比
由圖5可知,液膜厚度模擬值和實驗值隨著周向角度的增大呈現相同的變化規(guī)律。根據圖5,計算的文獻[4]、文獻[5]同工況下液膜厚度的模擬值與實驗值誤差分別在±17%、±8%以內,考慮柱狀流時管外液體降膜流動的復雜性,誤差在可接受范圍內。因此,本文建立的數值計算方法可以應用于水平管蒸發(fā)器管外降膜流動過程及液膜厚度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
流動時間t為0.014 s、0.074 s、0.178 s、0.267 s、0.312 s及0.386 s時,水在管外的流動、鋪展情況見圖6。
從圖6可知,t=0.386 s時水在管外形成穩(wěn)定的錯排柱狀流。水以一定的初速度從噴淋孔流出,接觸第1排換熱管后水在換熱管外壁面同時沿軸向和周向鋪展,在2個噴淋孔中間由于水的軸向流動產生明顯的液體匯聚現象,并在管底形成液柱流向第2排換熱管。水沿第2排換熱管流動時,在兩液柱間再次形成波峰,此時波峰截面所在軸向位置對應第1排換熱管的液柱截面。從圖6還可知,水流進入第2排換熱管后,隨著流動時間的增加,換熱管間液柱明顯變細。換熱管軸向不同位置截面上水在管外分布情況見圖7。
圖6 水在管外降膜流動過程
圖7 換熱管軸向不同位置截面上液膜分布
圖7表明,當管間為柱狀流時,水沿管外壁面分布并不均勻,管外液膜厚度與軸向位置、周向角度均有關。為研究液膜厚度沿管周分布規(guī)律,對管間距為15.2 mm(0.8D)、水噴淋密度0.065 kg/(m·s)工況進行模擬,提取第2排換熱管不同周向角度處液膜厚度沿軸向分布情況、軸向不同截面處液膜厚度沿周向角度分布情況進行分析。
換熱管周向角度θ為30°、60°、90°、120°及150°時,模擬的徑向切面上液膜厚度沿換熱管軸向分布情況見圖8。
圖8 周向角度不同時液膜厚度沿換熱管軸向分布情況
由圖8可知,①當周向角度一定時,沿軸向液膜厚度關于z=10 mm截面呈對稱分布,波峰截面處液膜最厚。②當θ為60°、90°、120°時,液膜厚度沿軸向分布規(guī)律相似,近似呈波峰—平穩(wěn)—波峰的分布,與文獻[15]的實驗結果相符。③當θ=30°時,液膜厚度仍處于換熱管頂部液柱沖擊作用影響區(qū)內,所以在靠近液柱區(qū)域(z=5~15 mm)液膜較厚。當θ=150°時,由于周向液體在換熱管底部的匯聚,在z=5~15 mm區(qū)域液膜厚度有小幅度波動。z為0 mm、2 mm、4 mm、6 mm、8 mm、10 mm各軸向截面上,液膜厚度沿周向角度分布情況見圖9。
圖9 軸向不同位置截面上液膜厚度沿周向分布情況
由圖9可知,①對于z為0 mm、2 mm軸向截面,在周向角θ=0°~180°內,液膜厚度值均較大而且液膜分布比較均勻,膜厚波動小,這是由于液體匯聚作用所致。②對于z為4 mm、6 mm軸向截面,在周向角θ≤60°范圍液膜厚度呈小幅度波動,在θ=60°~130°內液膜分布比較均勻,液膜厚度變化很小,在θ=160°~170°內液膜厚度顯著增加,這是由于液體在換熱管底部的堆積所致。③對于z為8 mm、10 mm軸向截面,液膜厚度沿周向角度分布的規(guī)律總體相同,均表現為在管頂附近液膜厚度迅速減小,接近換熱管底部區(qū)域液膜厚度急劇增大,在其余周向范圍液膜分布比較均勻。④對于z=4~10 mm軸向截面間形成的區(qū)域,在周向角θ=10°~60°內液體沖擊作用影響顯著。液柱在z=10 mm處沖擊管頂,隨后液體沿軸向兩側流動,沿周向向下流動,在沖擊作用影響范圍內液膜厚度逐漸減小。
噴淋密度直接影響液體管間流動和管外液膜分布,以管間距S=9.5 mm(0.5D)建立模型,分析水的噴淋密度Г在0.045~0.085 kg/(m·s)變化時對液膜厚度的影響。選取波峰截面和液柱截面進行研究,比較不同噴淋密度條件下液膜厚度隨周向角的變化情況,見圖10。
圖10 不同噴淋密度時不同截面液膜厚度沿周向角度分布
從圖10可以看出,增加水的噴淋密度時液膜厚度隨之增加,但噴淋密度對液膜厚度的這種影響發(fā)生在不同截面上時存在一定的差別。由圖10a可知,在波峰截面,隨著噴淋密度的增大,沿管周的液膜厚度均明顯增大。當噴淋密度一定時,液膜厚度沿管周分布比較均勻,液膜波動較小。由圖10b可知,在液柱截面,當噴淋密度增加時,在周向角度θ為100°~140°內液膜厚度變化很小,而在上半管周液膜厚度明顯變大。
選取波峰截面和液柱截面進行研究,比較不同管間距條件下液膜厚度隨軸向角度的變化情況,見圖11。
圖11 不同管間距時不同截面液膜厚度沿周向角度分布
從圖11可知,在波峰截面和液柱截面,增加管間距對液膜厚度產生相反的兩種影響。由圖11a可知,在波峰截面,隨著管間距的增大,管外不同周向角度處液膜厚度均增加。由圖11b可知,在液柱截面,管外液膜厚度受管間距影響的范圍主要在上半管周。當管間距增加時,上半管周液膜厚度逐漸減小,且液膜減薄區(qū)域包含周向角度變小。對圖11的分析認為,當噴淋密度不變時,管間距變大,液體在管間流經的距離增加,重力做功變多,液柱以更大的速度沖擊管頂。液體沿管外軸向方向流動速度變大,使得更多的液體匯聚于波峰段,所以波峰截面液膜變厚。同時,在液柱沖擊作用影響范圍內,沖擊作用增強時液體沿管周流動加快,導致液柱截面上半管周液膜厚度變小。綜上,當噴淋密度一定時,增加管間距會導致液膜沿管外分布變得更加不均勻。
運用Fluent軟件模擬管間為柱狀流情況下的水平管降膜蒸發(fā)器管外降膜流動過程,對比液膜厚度模擬值與實驗值,驗證了文中數值計算方法的可靠性。管間為柱狀流時,液膜厚度沿軸向近似呈現波峰—平穩(wěn)—波峰的周期性分布規(guī)律,液膜在波峰截面上沿管周的分布比較均勻,而液膜在液柱截面上沿管周分布的規(guī)律與膜狀流時相似。液柱對液膜的沖擊作用在靠近液柱的上半管周(z=4~10 mm、θ=10°~60°)范圍內有明顯影響。當水的噴淋密度在0.045~0.085 kg/(m·s)增大時,在波峰截面處,液膜厚度在整個管周范圍均明顯增加,而液柱截面處僅在上半管周液膜厚度變大。當管間距S在5.7~23.8 mm內增加時,管外液膜分布不均勻性增強。在波峰截面處,液膜厚度隨著管間距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液柱截面上半管周范圍,液膜厚度隨著管間距的增大而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