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文本細讀最早出現(xiàn)于西方文學批評理論中,它是指教學過程中,深入作者與文本,從語言、意象、意境、情感、結構等層面分析文本。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師已經(jīng)充分了解了文本細讀在詩歌教學中的價值,但只有少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實踐了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卻未能獲得預想的教學效果。有鑒于此,對詩歌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分詩,七分讀”,強調了詩歌朗讀的重要性。詩歌文本細讀首先需要從詩歌語言的朗讀層面開始。在詩歌語言層面中應用文本細讀法作用有三:其一,準字音、準句讀、準節(jié)奏;其二,懂大意,知基調(情感基調);其三,品內蘊,悟情感。在詩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重在分析文本,忽視朗讀誦讀的價值。因此,教師可以將文本細讀應用于詩歌的語言分析中。
例如《登高》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朗讀,并在朗讀的過程中做到“準字音、準句讀、準節(jié)奏”;再讓學生進行第二次朗讀,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明確《登高》的大意,了解本詩歌的情感基調(身世飄零的感慨、老病孤愁的悲哀)。教師在剖析《登高》的思想情感之前,讓學生再次朗誦一遍,并叮囑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初步了解文本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通過教師在詩歌語言層面上的文本細讀,讓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音節(jié)、節(jié)奏、語調,領悟詩歌語言的美。如此,就有利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情感,為領悟文本主旨做好鋪墊。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詩歌學習習慣。
意境是詩歌的重要內容,它帶有作者的主觀情感,深邃幽遠。意境教學質量能直接影響詩歌的整體教學質量。因而提高詩歌意境教學質量尤為重要。學生主要通過詩歌語言中的意象聯(lián)想并進入意境,即將詩歌中的意象組成一幅圖畫,然后深入圖畫中分析、朗讀,最終體會作者的情感,達到理解詩歌內容、領悟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將文本細讀應用于詩歌意境的分析中。
例如《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的教學。教師在講解“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币痪鋾r,讓學生根據(jù)句子中的意象(西風、樹、樹葉、高樓、路等),將這樣意象聯(lián)想成一幅畫面,并基于作者的情感基調進入這畫面(意境)中,分析、賞析句子。如“昨夜西風凋碧樹”可以看出作者一夜未眠,是作者對昨晚的回憶,且“碧綠”的樹葉卻因為一夜的西風而凋零,可以看出西風的蕭烈……通過教師在詩歌意境層面上的文本細讀,讓學生聯(lián)想詩歌文本中的意境,并進入意境學習、理解、分析、研究詩歌。如此,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容與知識,提高學生詩歌學習能力。其次,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詩歌是人類情感的產物,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詩歌情感是詩歌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詩歌教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從語言、表達技巧等方面分析作者的情感,這不足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對作者情感的理解。文本細讀可作用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并通過對比,加深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文本細讀應用于詩歌的情感分析中。
例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教學。教師在講解本詩歌的思想情感時,先讓學生朗讀,并在朗讀的過程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詞語或句子。學生找出后,教師引導學生將詞語或句子進行替換,如“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替換掉,還能有效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后,認識到《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每個字詞的重要性,并深入理解字里行間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通過教師在詩歌情感層面的文本細讀,并引導學生對比、替換詩歌中的詞語,感悟不一樣的思想情感。如此,有利于學生在詩歌鑒賞中辨別優(yōu)勢,提升感悟。另外,還活躍了課堂,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總而言之,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進一步提升高中詩歌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文本細讀,從詩歌文本語言、意境以及情感等層面利用比較、聯(lián)想、朗讀以及創(chuàng)作等方法進行細致分析,并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進而提高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