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例談以活動促思維發(fā)展的策略
——以杜甫《登高》的三種教學活動為例

2019-01-30 19:31溫南江
中學語文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落木悲秋蕭蕭

溫南江

一、以繪畫活動促進空間想象力的發(fā)展

讀懂古代詩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分散的意象有機組合起來在頭腦中再現(xiàn)詩歌所描繪的畫面。然而,在頭腦中發(fā)生的事件是別人看不見的,甚至連自己也很模糊。因此借助于外顯的圖畫來判斷頭腦中所構(gòu)造的畫面是否正確,是否合理,是否與詩歌所描繪的畫面相一致就顯得特別迫切。

1.要求學生思考“視角”,即觀察景物、事物、人物等的角度

繪畫也跟攝像或拍照一樣,先要知道它的“視角”。如《登高》一詩,其視角并非一成不變,就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和發(fā)現(xiàn)前四句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從高臺上見的景象,觀察點在高臺上;而“風”“天”“猿嘯” 是仰望或遠眺所得,“渚”“沙”“鳥”和“蕭蕭落木”“滾滾長江”都是俯視所見。

到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又把“鏡頭”掉轉(zhuǎn)了一個方向,對準了觀察者自己,這時觀察者成為了被觀察的對象,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孤獨、年邁、體弱、身心疲憊的登高者。

后面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觀察視角再次改變,“遠鏡頭”推近、再推近,成為“近鏡頭”。前一個畫面里的是“萬里悲秋”中的孤獨登高者,我們只能見其整體形象,能隱約看到他的身姿、步伐。到此刻,通過“近鏡頭”卻能看到他的表情、頭發(fā)和動作。

全詩八句,前四句一個視角,五六句一個視角,七八句一個視角。

2.要求學生思考整體與局部的關(guān)系

前面已經(jīng)從“視角”角度把整首詩切分出了三幀畫面,第一幅是氣勢恢宏的秋景圖,第二幅是孤身登臺圖,第三幅是愁苦罷飲圖。下一步,可讓學生分別思考這三幅圖畫中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一幅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第一句為畫面的宏大背景,屬于整體,天地間空闊高遠,迅急的秋風裹挾著猿猴的聲聲哀啼?!颁厩迳嘲坐B飛回”屬于整體畫面中靠中下部的一處局部描繪,作者站立于高臺上俯視到江中陸地草木秀麗,與水相接處水清沙凈,其上鳥兒迎風盤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也是空闊高遠背景前的局部畫面,但這里要提醒學生注意到“面”與“線”的關(guān)系。畫幅下部三分之一全是起伏連綿的森林——一大塊密集的樹木,此為“面”的描寫;滾滾而來,氣勢憾人心魄的東流之水于其間貫穿而過,為“線”的刻畫。

第二幅畫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其整體的背景為“萬里悲秋”,特征與每一幅畫沒有什么差別,要突出“空”“高”“凈”“遠”的特點。要著意刻畫的是其間的孤獨登臺者,需通過身軀、步履等外在形態(tài)表現(xiàn)他久客他鄉(xiāng)的疲憊、暮年多病的衰朽。

第三幅畫“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背景不甚清晰,連室內(nèi)室外也讓人不很明白,依據(jù)上一幅畫的內(nèi)容,最大的可能是在高臺上。畫面的主體是一位老者,局部刻畫要突出他“苦恨”的表情、蓬亂的花發(fā)、“停杯”的動作。

3.要求學生思考畫幅間的遠近關(guān)系、轉(zhuǎn)換過程

“風急天空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站立于高臺上看到的秋天景象,屬于遠景?!叭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也是處于很遠的一個觀察點所看到的畫面——三峽秋色里一位老者正在登臺,或許已經(jīng)登上了,站立于高臺上,也是遠景。

從第一幅畫過度到第二幅畫,“鏡頭”剛好掉轉(zhuǎn)了一百八十度,從以高臺為立足點向外、向遠處看,轉(zhuǎn)換到從高臺外的某一點向高臺看,把觀察者當成了觀察對象。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是一幅肖像圖,屬于近景。從第二幅畫到這一幅畫,“鏡頭”被推近了。第二幅是遠看“登臺者”,只能仿佛其行動、步履,看到大概。這一幅畫,“鏡頭”推近到了登臺者的跟前,而且我們還能看到此時的登臺者已經(jīng)坐下了,他的愁苦之情、衰朽之貌、潦倒之態(tài)就在眼前。

4.要求學生注重畫中種種意象間的關(guān)系

學生繪畫時,要求他們能準確切分畫面,處理好畫中上下、左右、遠近、大小的關(guān)系,不追求畫中事物、景物、人物等的準確性、逼真度、表現(xiàn)力。

以繪畫活動來促進學生空間想象力的發(fā)展,只是把繪畫活動作為手段、工具,只要能夠借助它達到訓練空間想象力的目的就可以了。過度甚至刻意地去追求繪畫的精美、準確、表達力就會本末倒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需要培養(yǎng)的空間想象力沒有培養(yǎng)起來,必然造成耕了別家地荒了自家地的結(jié)局。

繪畫的形式追求簡單方便、易于施行,類型可以是簡筆畫、速描,顏色可以是水粉、油彩、墨汁,載體可以是畫布、畫紙、草稿紙,工具可以用鋼筆、簽字筆、粉筆,等等。

二、以翻譯活動促進聯(lián)想能力的發(fā)展

與文言文翻譯比起來,古代詩歌的翻譯有其特殊性。文言文翻譯只須把句中生詞理解到位,據(jù)語意翻譯成合適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又把文言特殊句式給捋順了,就可以把文言文翻譯好。但古代詩歌除了要翻譯好生詞和特殊句式外,還要顧及到詩歌形式上的特殊性,如意象為主、缺省嚴重等;內(nèi)容上的特殊性,如表達含蓄、景事情錯綜等。由于古代詩歌在這些方面的特殊性,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出很大努力才能翻譯好,因此,正好可通過翻譯活動來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促使這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1.以翻譯“意象”的活動來促進學生對形象關(guān)系的聯(lián)想能力

以“疊合”意象的方法來翻譯詩句,促進學生同空間形象的聯(lián)想能力發(fā)展。“風急天高猿嘯哀”如果僅僅讓學生進行普通翻譯,學生可以毫不費力地翻譯成“秋風迅急,天空高遠,猿猴哀嚎”。要說這樣的翻譯有沒有錯誤,肯定沒有錯誤;要說對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有沒有促進,肯定也沒有。我們可引導學生思考“急風”“高天”“哀猿”這三個意象在哪方面有聯(lián)系,是不是可以統(tǒng)一在某一個參照體系中。這樣學生就會調(diào)動起自己的所有能量,發(fā)現(xiàn)三者之間的鏈接樞紐:在同一空間內(nèi)。這三個意象是同一空間的三個側(cè)面,是能感知到的三種不同特征:“急風”無形的,無處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間,是觸覺;“高天”是秋天之特有景象,空氣凈爽,通透性高,似乎天與地當中的空間變得開闊高遠了,是視覺;“哀猿聲”時有時無,時大時小,聲聲盈耳,久久不絕,是聽覺。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現(xiàn)這三者間的連接點,就可以把這一句的三個意象“疊合”到共同的空間內(nèi),使翻譯譯得更加到位“深秋時節(jié),天空高遠空闊,急風呼嘯,猿聲哀啼陣陣”。這樣的翻譯,就沒有割裂“天”“風”“猿嘯”三個意象,而是統(tǒng)一在了一起,“高遠之天”“迅急之風”“猿啼之嘯”是同時并發(fā)的,登高者都能同時感知到。

以“復位”意象的方法來翻譯詩句,促進學生不同位置形象的聯(lián)想能力發(fā)展。“渚清沙白鳥飛回”也不能按詞序依次翻譯,否則,翻譯出的文字不能傳達出作者心中的詩意,沒有詩的境界。我們應(yīng)該讓學生去思考“清渚”“白沙”“飛鳥”三者間的固有秩序:“清”是“渚”的特點,“白沙”在“清渚”之旁,“飛鳥”在“清渚”之上。把三個意象放回到空間中的相應(yīng)位置去,就可以順暢地進行翻譯了:“水中陸地草木蔥蘢清秀,岸邊水清沙凈,空中鳥兒迎風飛舞盤旋”。這樣的譯文就較為合情理,而且也有了它本來的詩味。

以“轉(zhuǎn)寫”意象的方法來翻譯詩句,促進學生相關(guān)性形象的聯(lián)想能力發(fā)展?!盁o邊落木蕭蕭下”如按字面來看這一句的意思,就是“無邊無際的木頭落下,發(fā)出蕭蕭之聲”,給人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不合情理呀!落下的怎么可能是“木頭”,或者“木材”,或者“樹木”?從哪里落到哪里?從天而降嗎?把“落木”翻譯成“下落的木頭”顯然不是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也完全不合情理。于是,我們可在此處設(shè)疑,引導學生思考:這個落下的“木”如果不是“木頭”,那應(yīng)該是什么呢?

我們都知道與“樹木”相關(guān)的,除了樹干(也可稱為“木頭”),還有樹枝、樹葉。掉下的不是“樹干”,是不是“樹枝”呢,好像也不對;是不是“樹葉”呢,好像可以。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后三字“蕭蕭下”來佐證?!笆捠挕笔禽^為輕柔的,有著音樂般韻律感的聲音,是風吹葉落的聲音;“樹干”下落時力大聲沉,發(fā)出的絕不可能是“蕭蕭”聲;而“樹枝”下落必然受到其它樹木的阻礙,下落過程不會順暢,一定磕磕絆絆,也不可能發(fā)出“蕭蕭”聲。由此,就可以引導學生斷定“落木”應(yīng)該譯成“落葉”。

2.以翻譯“事件”的活動來促進學生對因果關(guān)系的聯(lián)想能力

古代詩歌經(jīng)常景、事、情并寫,顯示出一種繁雜性。對于事件的翻譯,由于缺省主語、關(guān)聯(lián)詞、意象獨立等,造成事件的斷裂、沖突、矛盾,不能流暢地翻譯,這時就需要通過對事件因果關(guān)系的聯(lián)想建立起事件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性。

“萬里悲秋常作客”的“萬里”應(yīng)如何理解?“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李頎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都以“萬里”來指空間的廣闊,那么“萬里悲秋”是否也是指“悲秋”景象的廣闊呢?我們又見到“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中“萬里”是指距離之遠,“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中的“萬里”兼指空間的廣闊和距離的遙遠。那這里的“萬里悲秋”是不是指距離的遙遠呢?

列出了這些不同觀點后,就可以讓學生據(jù)此展開深入思考,但不要讓學生急于得出結(jié)論。很多時候,我們應(yīng)該從詩中去理解詩意,讓意義融洽、貫穿,無矛盾沖突?!叭f里悲秋”之后還有三個字“常作客”,“作客”是作客他鄉(xiāng),羈旅漂泊的意思,“常作客”意思是長年羈旅他鄉(xiāng)、漂泊在外。解釋到這三個字時,就應(yīng)該及時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萬里”并非指空間的廣闊,而是指距離故鄉(xiāng)遙遠,因為羈旅他鄉(xiāng)就已經(jīng)蘊含著“遠離故鄉(xiāng)”之義。由此,我們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在萬里之外的異鄉(xiāng),又迎來一個蕭瑟的秋天,而我還在外漂泊流浪。

同樣,“百年多病獨登臺”中的“百年”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事件間的因果聯(lián)想來準確理解。“百年”后面一詞是“多病”,意思是各種病痛纏身,既然是“各種病痛”,自然是身體不好,身體不好很可能就是年齡大了。這樣一引導,學生自然會把“百年”聯(lián)想解釋為“晚年”,而不是“一生”。

三、以批判性閱讀活動促進邏輯思維的發(fā)展

《登高》一詩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做二重解讀或多重解讀,但并非每一種解讀都能做到邏輯自洽,那些不完全合邏輯的解讀,其正確性值得懷疑,價值將會大打折扣。帶領(lǐng)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解讀,找到那個最合理的解釋,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登高》一詩,還可以以此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

1.在不合詩境處進行批判性閱讀,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發(fā)展

《登高》屬于七言律詩,四聯(lián)八句,通觀全文幾乎都是扣著一個“悲”字來寫。第一句的“猿嘯”就用了一“哀”字,那是一種凄厲的啼叫。第三句“無邊落木”顯示了深秋時節(jié)萬物衰謝之景象,“蕭蕭”之聲可不就是自然界在低語訴說秋的肅殺。第四句“不盡長江滾滾來”就如孔子嘆流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樣,那是對宇宙無窮,人生短暫的詠嘆。第五句“秋”是“悲秋”,“作客”是“常作客”(常,長年的意思),環(huán)境如此,人生亦然,能不讓人悲哀嗎。第六句講到作者重陽節(jié)登高,不僅是垂暮之年,體弱多病,而且孤身一人,悲涼之境自不待言。至于第七八句更是用“霜鬢”“潦倒”來形容自己。只有第二句 “渚清沙白鳥飛回”是一個例外,“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鳥”兒在盤旋。色彩是何等的明朗,節(jié)奏是多么的歡快。這合乎邏輯嗎?肯定不合。于是,我們就可以在此處設(shè)下問題,由學生來探究。

既然這樣的解釋與詩歌整體的情感特征不相符合,那么就應(yīng)該換一條思路,從整首詩的大背景來理解,在“清”“白”“回”三字的理解上做出重大改變,且要與詩眼“悲”相關(guān)聯(lián)。

聯(lián)系到已經(jīng)學過的文章或曾經(jīng)見到過的文段,我們發(fā)現(xiàn)“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記》)一句中的“清”字,被理解為“凄清”;“白”在《辭源》里有一個義項為“空白、空無所有”;“回”按語境可以解釋為“回巢”。根據(jù)重新解釋的意義,我們就可以把第二句翻譯為“水中陸地冷冷清清,沙灘上空無所有,鳥兒也向著自己的巢穴飛去了”。重新翻譯過的詩句的情感特征就與整首詩的意境融合了,“冷冷清清”“空無所有”自然是悲涼,“鳥兒飛回了自己的巢穴”而我卻淹留異鄉(xiāng),心境之悲涼不也一眼可見嗎?成功地完成了從質(zhì)疑,到重新思考,到尋求妥善答案,到最終解決問題的批判性閱讀。

2.在兩可處進行批判性閱讀,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

《登高》第七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教材把“苦恨”一詞解釋為“極其遺憾”。我們可以在這里引導學生去問一問“對什么感到極其遺憾?”由原句“艱難苦恨繁霜鬢”不容易看出答案,我們就把視線移到下一句“潦倒新停濁酒杯”里去尋找,因為上下句是相對的,由下句推斷上句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很容易地理解到“新?!薄巴!钡氖恰皾峋票?,由此,可以推斷出“極恨”“恨”的是“繁霜鬢”,翻譯出來就是“對滿頭花白頭發(fā)感到極其遺憾”。

接下來,我們又有疑問了。杜甫的年齡已經(jīng)到那里去了,加上自己體弱多病,滿頭花白頭發(fā)也屬正常。面對人人都會經(jīng)歷之事,人生必然會發(fā)生之事,他怎么就這么不淡定了呢?怎么就感到“特別遺憾”了呢?教材里說是因為“艱難”,并把“艱難”一詞解釋為 “兼指國運和自身的命運”,這里就出現(xiàn)了“兩可”的情況。

我們不禁要問:解釋為“國運”和“自身命運”都可以嗎?一樣好嗎?深入分析后,就會發(fā)現(xiàn)把“艱難”理解為“自身命運的艱難”在邏輯上也有兩個漏洞。

一是“自身命運的艱難”與“苦恨繁霜鬢”之間的邏輯自洽性問題。難道杜甫遺憾自己長滿花白頭發(fā),就是因為想到了自己命途多舛?為的是個人,想的是自己,杜甫似乎不是這樣的人。他在《秋風為茅屋所破歌》里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流露出的都是憂國憂民情懷,在《三吏》《三別》等文章里也表現(xiàn)了同樣的情懷。所以,把“艱難”理解為“自身命運的艱難”格局太小,與杜甫的思想境界有出入,可能不正確。

二是“艱難苦恨繁霜鬢”與下句“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對稱性問題。因為下句的“潦倒”不能理解為與國家有關(guān)的事情,只能理解為“自身”潦倒,又因為“潦倒”一詞與“艱難”一詞處于下句與上句相對應(yīng)的位置,所以,“艱難”就只能理解為與國家有關(guān)的事情,指“國運艱難”。這樣既有家國情懷的抒發(fā),又有個人潦倒的慨嘆;先家國后個人,以個人顛沛流離的命運來襯托國家社會的不幸,更能看出“詩圣”杜甫在思想境界上和寫作水平上的非凡之處。

最后,我們可以讓學生把所得出的結(jié)論放回原文里,前后梳通,看看是不是合乎邏輯?!坝捎趪\艱難,我對自己滿頭花發(fā)、年事已高,不能再為國效力感到特別遺憾;因為生活拮據(jù)潦倒,最近自己都停止了飲酒?!鼻耙痪渲v到安史之亂后,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想為國效力,然而自己已經(jīng)年老體衰、滿頭花發(fā),不能為國效力。有報國之志與無報國之力形成強烈反差,于是作者長嘆一聲“苦恨”。后一句講自身遭遇,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依靠他人的資助勉強度日,生活異常拮據(jù)。本來可以借酒澆愁的,但現(xiàn)在連酒也沒得喝了,就更顯失意潦倒了。前句與后句對稱,邏輯上也沒有不融洽處,批判性閱讀完成。

猜你喜歡
落木悲秋蕭蕭
辛丑立秋日有懷
新語
The Swimming Pig
異域中秋前數(shù)日漫思(新韻)
游燕園(新韻)
廢園
倪瓚山水畫的圖式美
悲秋
死亡.窮途
竹子蕭蕭
屏山县| 黄平县| 临江市| 阿尔山市| 海阳市| 沛县| 威信县| 汉川市| 连南| 磴口县| 新泰市| 尼玛县| 云林县| 五河县| 民权县| 渭源县| 克东县| 社旗县| 三门县| 南汇区| 安远县| 新蔡县| 晋宁县| 天峻县| 岫岩| 庆阳市| 平武县| 汝州市| 疏勒县| 平南县| 温州市| 习水县| 浦江县| 库车县| 文水县| 九龙坡区| 常山县| 谷城县| 道孚县| 博乐市|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