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瑋 陳紅梅 (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 221009)
“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貴的理性! 多么偉大的力量!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 宇宙的精華! 萬物的靈長!”
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無疑正面反應出莎士比亞對人本主義的認知和對人類以理性為認知的時代風貌的肯定。可以說,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人文主義理想世界中最理想的典型人物代表。因此,在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會在復雜的內心中產(chǎn)生自我建構和自我解構的漸變過程,雨果曾經(jīng)說過:“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他是一個巨人,卻是一個真實的人?!币驗楣啡R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象征,一個時代的縮影。
起初,哈姆雷特是一個活在愛和歡樂中的王子,他將寬厚仁慈的父親視為榜樣,喜歡細嗅芬芳的花朵,喜歡與心愛的女孩互訴衷腸,甚至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美好和善良。然而,運命總是愛開玩笑,老哈姆雷特的離世、叔父篡奪王位、王后改嫁新王的一連串意外帶給小王子巨大的打擊,他在黑暗的籠罩下變得郁郁寡歡甚至開始裝瘋賣傻。最終,悲劇環(huán)境激發(fā)了悲劇主人公的精神病態(tài),在一定情況下,造成了人性的異化和顛覆,最終使得哈姆雷特走向黑暗的深淵。
悲劇環(huán)境往往會激發(fā)人物的悲劇命運??v觀古今中外,大時代環(huán)境造成悲劇結局的作品也是屢見不鮮,例如莎士比亞的早期悲劇愛情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正是因為兩代人的家族仇恨和血海深仇,致使年輕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痛苦、矛盾、掙扎,這樣的悲劇環(huán)境背景主導了悲劇人物悲慘的愛情命運。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性格層次多樣,立體豐滿,每一個讀者都有多維度的解讀。莎士比亞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清醒的認識現(xiàn)實并將劇作從含苞待放的花蕾培育成散發(fā)時代芬芳的嬌艷花朵,正是由于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使得作者依然沒有主觀的唯心主義創(chuàng)造人物,而是利用辯證的歷史唯物原理還原人物的時代精神風貌并多層次刻畫人物性格。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奮斗中結束了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是更勇敢的?”
哈姆雷特一生的悲劇寫照貫穿于矛盾之中。莎士比亞用異常尖銳的筆觸,揭示了人類的自然本質在理性與感性,殺戮與信仰交織下產(chǎn)生的復雜心情和情緒轉變的過程。哈姆雷特對于生命的思考是純粹的,簡單的,他不摻雜對金錢的貪婪,對權利的追逐,對欲望的宣泄,而是真心思考生命,觀察生的意義,探究存在的價值。
哈姆雷特的自我獨白彰顯雙重性格。哈姆雷特富有縝密的思維和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但卻鮮少行動;急切為父報仇卻在幻象與現(xiàn)實間搖擺不定;他反對傷害生命和密謀殺人,最終卻成為自己最不愿淪為復仇者形象;他渴望愛情的灌溉,卻在進退兩難中選擇逃避。由于他的遲疑,猶豫,質疑,否定情緒大于制定的復仇計劃,現(xiàn)實也一步步逼迫他承擔殺父之仇的報復責任。種種現(xiàn)象帶來的結局注定是毀滅性的,母親誤喝毒酒身亡,深愛的戀人精神崩潰而死,自己也為這個計劃而犧牲,小王子的復仇行動真正意義上是一種對正義、理性、崇高的執(zhí)著追求。不同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身份地位,特殊的環(huán)境和使命哈姆雷特顯現(xiàn)出的搖擺不定顯然是性格缺陷造成的。但與之相反,排除環(huán)境和外在的悲劇因素,正是這種矛盾心態(tài)才能彰顯哈姆雷特純潔善良的靈魂,無法狠心孤注一擲的人物悲劇性格更是人物悲劇命運的內在誘因。除此以外,其他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態(tài)度,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沒有重復建構的性格,反言之,人物各有千秋,各不相同,在人物的塑造中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的丑陋,利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從而謳歌了人們對正義和美好的追求,這就是莎士比亞戲劇的魅力所在。
“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人類不能使我發(fā)生興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發(fā)生興趣?!?/p>
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中摻雜著明顯的心理暗示和逃避現(xiàn)實的心態(tài)。在親情與愛情的抉擇中,他選擇性放棄了生命中的美好愛情。為了使復仇計劃萬無一失,哈姆雷特只能對心愛的姑娘裝瘋賣傻,他喊出了備受折磨的內心“美麗的奧菲利婭! 女神,在你的祈禱之中,不要忘記替我懺悔我的罪孽?!?在這飽含深情的呼喚聲中,更加襯托出小王子平日的陰郁狀態(tài)。可見,奧菲利婭完全是他生存的希望,和最渴望保護的人,她的出現(xiàn)讓小王子年輕的心火熱的跳動著,宛如黑暗世界里綻放的絢麗花朵。不僅如此,對于母親喬特魯,毫無疑問小王子的心情是復雜的。母親輕易改嫁叔父的亂倫事件讓小王子耿耿于懷,但母親素日對他的疼愛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種又愛又恨的心理讓小王子思慮過多而行動不足。這樣復雜的人物關系和人物沖突就加劇了哈姆雷特和所有人之間的距離,他渴望朋友傾聽、期待親人團聚、享受愛人擁吻,但毫無選擇的他在親情與友情的交織中孤軍奮戰(zhàn)。
這段內心獨白充分展現(xiàn)了哈姆雷特矛盾的內心,哈姆雷特通過毫無邏輯的自我對白和瘋癲怪誕的的表現(xiàn)告誡自己,復仇大計沒成功前的愛情是只開花不結果的羅曼蒂克。想起昔日父親氣宇非凡的霸氣以及慈祥的諄諄教導如今蕩然無存,小王子對母親的恨意也難以消除,他的快樂逐漸轉變成憂郁,欣喜瞬間化作落寞。
人物在性格轉變中完成了戲劇的突轉和人格的轉換。在親情與愛情的交織中,其雙重人物性格也隨著故事的發(fā)展逐漸構建完整。莎士比亞通過人物性格缺陷的“內因”推進悲劇結局的情節(jié)發(fā)展,同時促進人物內心斗爭,使得人物游走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對于哈姆雷特的性格描述的時候,莎士比亞借助“瘋話”的癲狂形式表現(xiàn),而克勞迪斯的語言則是利用譏諷和暗示的形式展現(xiàn)人物的丑態(tài)百出。在戲劇中,人物語言時而文雅、時而粗俗,這樣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利用,充分體現(xiàn)出人物的迥異性格,完美的展示了莎士比亞卓越的文學認知。莎士比亞本身超越了悲劇的框架模式,其作品一直被后世作家所沿襲,而他的“時代之魂”也不屬于一個時代所有用,而是覆蓋了整個世紀。
“這一種酗酒縱樂的風俗,使我們在東西各國受到許多的非議;使我們各項偉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為減色?!?/p>
時代趨勢和環(huán)境變革促使小王子成長。小哈姆雷特本該順利繼承王位管理國家,卻半路被奪權,這樣巨大的家庭變故被迫使小王子從一個孩子變?yōu)橐晃粦?zhàn)士。他卻也并未因被奪權而懊惱,而是用犀利的眼光審時度勢,對新國王的種種管理表現(xiàn)進行客觀評價??梢?,利益和權利都不能讓小王子動心,在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論體系中,國家的榮辱興衰才是首要的任務。當小王子逐漸意識到了叔父的無能后,漸漸理解自己對國家社稷應該擔負起相應的責任。他不禁發(fā)出感嘆“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追根究底,這一切大局意識來都源于小王子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思想,他曾就讀于威登堡大學,學校濃厚的人文氣息使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時下最新潮的人本主義思想,這些經(jīng)歷讓他對身邊人、對天下人均懷有悲憫之心??粗甯溉諒鸵蝗諝埍┑膶Υ停栌沟闹卫韲?,小王子內心的正義感達到高潮,他不僅僅要為了老國王報仇,更是要為了人民而奮戰(zhàn)。除此之外,他和好朋友霍拉旭的友誼也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你是我的好朋友; 我愿意和你朋友相稱?!毙⊥踝拥囊环捝钌畲騽恿伺突衾瘢衾褚渤蔀榱怂诎禃r光里惟一的傾聽者。由此可見,懷揣人文主義理想的哈姆雷特在價值觀念和治國理念上都與時代相吻合,相比于叔父的心狠手辣,哈姆雷特的仁慈和平等更能給國家?guī)砻篮玫奈磥?,從而促進時代的成長和秩序的成熟發(fā)展?!豆防滋亍返娜吮局髁x理念始終貫穿全片,這與馬克思文藝理論之間有許多的相通性。在馬克思的理論指導下根據(jù) “三一律”的原則進行創(chuàng)作,才使得戲劇的理論依據(jù)不斷升華。換句話說,戲劇與哲學的關系可謂是戲劇基于哲學但又高于哲學,兩者結合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相輔相成,完美的演繹了戲劇中的悲劇哲學。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這樣定論悲?。骸氨瘎∈菍烂C的、完整的、特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通過憐憫和恐懼陶冶這種情感?!?/p>
在美學悲劇的范疇中,悲劇主要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反映出悲劇性的矛盾沖突,這樣的一種藝術是十六到十七世紀英國社會的真實寫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悲劇大致可以定義為兩種,一種是新興勢力與陳舊勢力的沖突,另一種是新興勢力與社會環(huán)境的沖突以及小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正是這種大背景下的合理性造就了悲劇的根源,悲劇的產(chǎn)生,悲劇的發(fā)展和中外悲劇的共通性。
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悲劇劇作《哈姆雷特》,就是還原一場悲劇現(xiàn)實的衍生品。戲劇以小見大,利用丹麥的一小段歷史從而反映出整個英國的復雜生的活現(xiàn)狀和扭曲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某種程度上來說,《哈姆雷特》反映了16和17世紀時,人文主義思想與社會黑暗的大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抑制了人文主義發(fā)展,因此,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橫空出世。莎士比亞利用《哈姆雷特》揭露了王權社會和上層建筑中不為人知的丑惡交易,他批判人性的黑暗提倡社會的正義與公平。雖然戲劇中穿插黑暗勢力并且故事以悲劇告終,結尾小王子為愛犧牲、為國捐軀,但是還了老國王一個真相,也還了國家一個未來,所以戲劇中更多的是以正能量的人物為主要思想的傳遞主體。對比莎士比亞的前期作品,后期的莎士比亞對理想人文社會的背后隱藏的諸多隱患進行了深刻思考,而他的戲劇張力完整的以藝術手法還原了時代的特色。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濟金根論戰(zhàn)》中提到“莎士比亞化”,不難看出馬恩的悲劇觀念對他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而莎士比亞的劇作也被馬恩所肯定。現(xiàn)實情況是,悲劇現(xiàn)實衍生的悲劇結局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現(xiàn)實的必然性導致了悲劇結果,誘因的發(fā)生和出現(xiàn)形成一套完整的循環(huán)體系。因而,悲劇的現(xiàn)實是對悲劇故事結局的構建形態(tài)和表征機制。
文學語言是抽象的,但悲劇戲劇會簡單而直接的利用戲劇藝術對社會歷史和社會文化進行清晰的表達。戲劇中的悲劇元素不僅能讓受眾領悟事件的情感脈絡走向,而且還能更加清楚明確的展示作者的敘事架構。經(jīng)典悲劇劇作《哈姆雷特》運用深層的對話表情達意,展現(xiàn)出理想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相似與相異。其實,在哈姆雷特的人物悲劇發(fā)展過程,我們個人的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矛盾心態(tài)致使讀者對悲劇人物產(chǎn)生共情心理,更讓小王子的勇敢形象走入每一位讀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