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蘊慧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吳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 215104]
蘇州王氏中,以明朝大學士王鏊為代表的一支也稱作莫釐王氏。莫釐王氏先祖于南宋初自汴梁遷居姑蘇洞庭東山,迄今已有900 年。自王鏊考取功名、登科入仕后,莫釐王氏逐步發(fā)展為科舉世家,成為江南望族。后世在科舉、經商、文學、藝術、科技、教育等領域大顯于世,子孫人才濟濟、名人輩出。莫釐王氏家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枝繁葉茂、經久不衰,與其獨特的家風、家訓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王鏊(1450 —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更號拙史,學者稱震澤先生,明代中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著有《震澤編》《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聞》《姑蘇志》等。
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參加鄉(xiāng)試,得中第一名解元。成化十一年(1475)會試,又得中第一名會元。同年又以廷試一甲第三探花入仕,后累官至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成為“具名世才、有曠世略”的宰輔良臣。王鏊在朝為官三十多年,歷侍憲宗、孝宗、武宗三朝,文章道德擅名一時。嘉靖三年(1524)去世,追封太傅,謚號“文恪”。王鏊居官清廉,全無積蓄,被人稱為“天下窮閣老”。王守仁贊其為“完人”,其門人唐寅贈聯(lián)稱其“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王鏊不僅在朝堂上位極人臣,而且在其家族的發(fā)展中也具有劃時代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莫釐王氏世代相繼的家風和家訓。
莫釐王氏家訓沒有專書專卷,而是體現(xiàn)在《王氏家譜》中。修家譜對于古人來說是家族大事。弘治九年(1496),王琬、王鏊父子為莫釐王氏始創(chuàng)總譜,名為《王氏家譜》,后亦稱《太原家譜》。清朝道光年間,王氏后人王熙桂主修《太原家譜》,一名《洞庭王氏家譜》。至民國王季烈修譜,稱為《莫釐王氏家譜》。莫釐王氏家譜前后一創(chuàng)六修,完整地記錄了族人九百年來的生活、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經過。此外,家譜中還體現(xiàn)了莫釐王氏先賢諸多治家教子的觀念和立身處世的原則。
1.讀書重教、立品立德
最早定居洞庭東山的王氏莫釐祖先是一名武將,受當?shù)匚幕瘋鹘y(tǒng)的影響,王氏家族經歷了棄武入商、以商發(fā)跡、由商入仕、儒賈并行、由儒入文的發(fā)展歷程。其中,王鏊在王氏家族由商業(yè)儒的發(fā)展中具有主導和引領的作用。王鏊小時候家境并不寬裕,但讀書頗為刻苦,常常食不離房、足不出戶,夜讀不輟,甚至為了避免一些人為的干擾,常常獨自躲到小山崗去讀書。他自小受到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熏陶,抱著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12 歲時,有人以《呂純陽渡海像》求題,即奮筆寫下了“饒他弱水三千里,終到蓬萊第一洲”的名句,寄托了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宏偉志向。
王鏊通過自身讀書和科舉成名的經歷,清醒地意識到:個人的顯世、家族的地位唯有通過讀書重教、科舉出仕方能實現(xiàn)。然而,王氏家族讀書立業(yè)的風氣形成較晚,始于王鏊的祖父王逵,真正實現(xiàn)向儒士轉變則始于王鏊的父親王琬。為扭轉族人重商輕文的思想,他立定家規(guī),倡導讀書的家庭風氣,對于家中子孫考取不同層級學?;蚬γ?,均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實現(xiàn)了王氏家庭由商習儒的重要轉型。家譜中所收錄的王鏊十九通誡子書中,更是體現(xiàn)了他對兒子勤奮讀書的諄諄教導。
在飽讀詩書的過程中,受到傳統(tǒng)儒家道德觀的影響,王鏊的個人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也堪為后世楷模。他性格高傲,潔身自好,曾有詩云:“無聞良己矣,漸老欲何如?未免王融笑,甘為武子愚”。他嚴于律己、交友謹慎,誠如他在《與韓尚書》中所言:“仆受性愚戇,與世寡諧,立朝三十余年,不妄交人,人亦無肯與交,其號相知者才三四人焉?!彼麨槿苏保灰栏綑噘F,不結黨營私,不阿諛奉承,不事鉆營,有意避開權貴們的勢力范圍。壽寧侯張巒之前與王鏊有所交往,壽寧侯成為明孝宗的岳父后,備受恩寵,前來結交張巒的人不計其數(shù),而王鏊卻與之斷絕往來,并以攀附昭德為恥。關于王鏊為人,其學生文徵明做出了精辟而客觀的評價:“公為人敦悃靖謐,于世寡與,而能以道自勝……與人處,不為翕翕熱,而默然之間,意已獨至。平生未嘗干人以私,人亦不敢以私意干之。立朝四十年,權門利路,不一錯足;班資下上,未嘗出口。每進官輒遜避不敢當,晚益韜斂以逾越為戒?!?/p>
在王鏊的垂范下,莫釐王氏家族讀書追求儒家的道德準則,倡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愛幼、夫和婦柔的家庭關系,培育知禮儀、明人倫、盡忠孝、貴仁義的家族文化,將文化涵養(yǎng)和道德規(guī)范有效結合,對家族子弟崇高人格和正直品德進行引導,以至家族成員在博取功名之后,亦能明辨是非、修身明道。
2.忠厚世家、安分守己
莫釐王氏家族起家艱辛,生活拮據,因此逐漸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即使后來家道興盛,生活日益寬裕,莫釐王氏家族在日常生活上仍然倡導儉約自守,恪守“薄于自奉”的家訓。然而,勤儉并不意味著視財如命、斂金成嗜或是待人刻薄。莫釐王氏家譜《述德》中曾記載先人對子孫金錢觀的教育:不以富自封,不為財所累,不獨享財富,與人同樂。這樣的財富觀也逐漸形成了莫釐王氏家族忠厚世家的風尚。莫釐王氏家族所謂的“忠厚”,并非稀里糊涂受制于人,任憑別人欺騙,而是“精明不失渾厚”之意。也就是說為人要忠誠老實,淳樸敦厚,寬容隱忍,講究仁愛,實為內精明而外渾厚。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第一,不損人利己,在財務來往的問題上,不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不取不義之財;第二,寬厚待人,所謂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一切以大義為重,不結私仇,不計較個人恩怨,對于他人非原則性的小過,要諒解容忍;遇到他人較大的過錯,則按道理勸導使其曉喻,不非人之短,不矜己之長,掩人之惡,揚人之善;第三,助人為樂,不圖回報,尤其是在別人臨?;茧y之時,將不遺余力地給予幫助。
王鏊獲仕致官后,最擔心的就是子孫橫行鄉(xiāng)里、為惡一方,他給兒子的家書多達三十封,對他們進行提醒和教育,希望他們嚴于律己、安于本分。尤其是在家書中告誡兒子王延喆,務必管好家人下人,切勿生事害家。
王氏家族忠厚世家的處世原則使得后人能儉約自守,厚以待人,以善存心,樂善好施,積善鄉(xiāng)里。這不僅使得家族鄰里關系和睦融洽,而且為家族贏得了較高的尊重和名望,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代的名門大族。
3.忠君愛國、廉政為民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蓖貊酥揖龕蹏?,忠心耿耿,對皇上不諂媚逢迎,敢于直諫。弘治四年(1491)八月,《明憲宗實錄》修成,王鏊升任右春坊、右諭德、侍講經筵官。王鏊“每進講至天理、人欲之際及君子、小人之用舍,必詳必懇”。孝宗經常出游后苑玩樂,左右無人敢勸阻,王鏊以“文王不敢盤于游田”規(guī)諫,詞嚴義暢,終于感動孝宗。登科入仕之后,王鏊雖身居要職,但從未驕奢淫逸,時刻關心政事,諫言獻策。武宗寵幸宦官、荒淫冶游,宦官劉瑾得勢、招權納賄,朝中大臣多受排擠,正直之士難以容留,甚至屢遭迫害,王鏊不卑不亢,堅守正道,最終寡不敵眾,選擇致仕歸隱。閑居十六年,廷臣交相薦舉,王鏊終不肯復出。然而,在歸隱期間,王鏊人在鄉(xiāng)野,卻心懷天下,仍時時關心著國家政事、民間疾苦,難以卸任儒家的擔當和責任,被譽為“山中宰相”。面對榮辱,王鏊平和淡泊,他在《我生》一詩中寫道:“委順齊寵辱,冥懷無丑好。得之亦不驚,失之曾不懊。”在王鏊精神的感召下,莫釐王氏家族后人涌現(xiàn)出了一批忠君愛民的清官廉吏:敢斗“閹黨”的知府王禹聲;政績卓著的道臺王世繩;為民請命的平陽縣令王元位;頗多善舉的縣丞王世均;十年小吏、處處為民的王伯益;務實便民的哈密司巡檢王伯需……他們無論官至何級,均各自演繹著自己獨特而又感人的忠君愛國、廉政為民的故事,續(xù)寫著莫釐王氏的清風正氣以及勇于擔當?shù)募覈閼选?/p>
莫釐王氏家譜多以廬南紫陽朱氏家訓為范本來規(guī)范家族子弟行為。至今仍懸掛于蘇州東山陸巷古村懷德堂的靜觀樓中。懷德堂原為王家祠堂,是家族祭祖之地,在此懸示家訓,更能體現(xiàn)出莫釐王氏在治家旺族的實踐中的價值取向,更能成為后世“修身”“齊家”“治國”的典范。
①②⑥ 王鏊:《震澤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141頁,第520頁,第157頁。
③ 文 徵明:《甫田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221頁。
④ 王 季烈:《莫釐王氏家譜·述德》,中國古籍出版社1937年版,第4頁。
⑤ 邵 寶:《容春堂續(xù)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6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