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盡管其歷史和意涵可以“見仁見智”,但是,它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教育”節(jié)日,其獨特的信仰價值和生命意義,則是既真實又切己的。
在現(xiàn)代,“清明節(jié)”作為國家法定節(jié)日,其主要內(nèi)涵便是祭掃逝去親人的墓地?!皰吣埂币步小吧蠅灐保且淮蠹胰饲楦羞B接的重要紐帶,也是活著的人感念逝去親人的恩德,洗滌自己心靈的機會?!墩撜Z·為政》中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釉唬骸轮远Y;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很顯然,清明掃墓和祭祀祖先,并不簡單只是一個節(jié)氣性的“節(jié)日”,而是落實“祭之以禮”的孝道精神的具體呈現(xiàn),有其深刻的文化和信仰內(nèi)涵。
清明的祭祀傳統(tǒng),與中國人信仰中的“祖先崇拜”密切相關(guān)。祖先崇拜,或敬祖,是基于這樣一種信仰:死去的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仍然會影響到現(xiàn)世,并且對子孫的生存狀態(tài)有影響。祖先崇拜不僅是對于死者本身的崇拜,祖先也不僅是些居住于由死者組成的超自然世界的鬼神,而是繼續(xù)與他們活著的后代保持著有機聯(lián)系的鬼神。作為跨越生死阻隔的家族共同體的一位成員,他們在那個共同體之中繼續(xù)扮演著家庭成員的角色,并在家族中保持著原有的重要地位。
在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中,以父母為天地,人死為神,已逝的祖先盡管肉體已經(jīng)入土為安,但是其精神靈魂住在宗廟(祠堂)或家里祖先位,繼續(xù)保佑后人!《易經(jīng)》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逝去的祖先在陰間,是“陰”,墳前的我們在陽間,是“陽”,這一陰一陽的互動,就是“道”。清明節(jié)的祭祀活動,就是這種陰陽互動相繼相成之“道”的具體落實??梢哉f,“祖先崇拜”是中國人最基本的宗教信仰;或者說,祖先崇拜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信仰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也因此,祖先崇拜既是中國歷史上各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種強烈信仰,也成為宗族結(jié)合、民族團結(jié)的重要精神支柱。
祖先崇拜之所以在我國信仰儀式中形成最早,而且數(shù)千年一直非常普遍地流行,原因大體有三:首先是精神寄托。中國人有極強的“報本返始”的尋根意識,在自己的生命成長過程中,總是會不斷追問根從何來、苗從何起?基本的結(jié)論就是:從“祖宗”而來。同時也會問人死之后,歸向何處?結(jié)論依然是:與祖宗的神靈同在。因此,祖先崇拜與祖先信仰實際上是活著的人的精神寄托的需要。其次是回報恩情。因為祖先對后代有養(yǎng)育之恩,有親子之愛,所以,后代要對祖先盡孝,在生要奉養(yǎng)身體,死后祭拜靈魂。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再次是求祖宗保佑。當然,這種“保佑”并非完全功利性的需要,而是因為相信祖宗的靈魂與子孫同在,相信祖宗會保佑子孫避禍趨福。
對中國人來說,祖宗信仰是實實在在的信仰,而不是唯心的迷信??吹靡姷?,不僅有墳墓,還有家譜上的名字、生平,以及傳到自己的血脈世系圖;看不見但可以體驗到的,還有讓后代傳誦和敬仰的祖宗中的先賢,以及他們“三不朽”的道德、功業(yè)和文章。由“清明節(jié)”傳統(tǒng)看到的中國人“敬天法祖”的思想,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以“祖宗教育”為核心的獨特宗教,“一陰一陽”的大道理,通過清明節(jié)而落地生根。可以說,清明節(jié)代表了中國人的“信仰”。
祖宗信仰對于中國人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建構(gòu)我們?nèi)松^、價值感、婚姻觀及幸福人生追求的基礎(chǔ)。在中國人的信仰體系中,個人的生命盡管終有盡頭,但是子子孫孫的存在則是個人“有限生命”的延續(xù),猶如“愚公移山”所期待的子孫傳承。由此,個人的人生意義就不只是自己作為個體生命的意義呈現(xiàn),而是具有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傳承意義,生命意義也由此變得豐富起來。一個人的肉身可滅,但血脈長流、精神不朽。祖先的血脈要延續(xù),每年的“清明節(jié)”要有人去給祖先掃墓,這種鏈條式傳遞的壓力,不僅催生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世俗孝道,而且建立了每個人的人生責任感:自己不僅要成家,還要努力光大先賢“三不朽”的事業(yè)。而成家,以婚姻建立家庭,并不簡單是去尋找所謂的“轟轟烈烈”的愛情,而且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是“敦倫盡份”,是“續(xù)香火”。
在祖宗信仰中,祖宗給子孫的期待是“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子孫個個賢”。這傳遞的是一種獨特價值觀:人生不是追求今生的富貴,而是追求萬世的昌隆,做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事業(yè),上能有益于社會、國家,下能積德累仁福蔭子孫。因此,祖宗信仰實際上成為了家族瓜瓞綿綿的重要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同姓組成家族,異姓組成國家”,中華兒女都是炎黃子孫,都是同胞,一國即一家。因此,祖宗信仰也在相當程度上為中華民族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與此同時,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并不只是追溯到自己的祖先,實際上,在報本反始的追溯中,一直會回溯到天地,回溯到對我們精神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的圣賢。因此,對于生化萬物、覆育萬物的“天地”和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賢”,是與自己生命所從出的“祖先”同時加以祭祀、加以崇敬的,由此構(gòu)成傳統(tǒng)中國人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賢的“三祭之禮”。這種回歸生命根源的“報本返始”的精神,其中所充盈洋溢的“崇德”“報功”的心情,實際上是一種不容其已的“責任感”的流露。面對天地而想到創(chuàng)發(fā)宇宙繼起的生命,面對祖先而想到光大祖德而垂裕后昆,面對圣賢而想到承續(xù)而且發(fā)揚仁道文化,都是責任感的不容自已!
“三祭之禮”的信仰建構(gòu)充分彰顯一個基本的生命事實:生命是有根的。人的生命有三重根,天根、地根、人根。天根者,日月星辰之序也,在一個人的生命形式中表現(xiàn)為時間,即出生日期。地根者,大地河川之序也,在一個人的生命形式中表現(xiàn)為空間,即出生地籍貫。人根者,血氣倫常之序也,在一個人的生命形式中表現(xiàn)為生命關(guān)系,即生身父母。
因為生命有根,人的生命也是有“根意識”或者“尋根意識”的——這不僅僅是“葉落”“歸根”,根本上是安身立命。由是,有了星相學,有了八字學等等,這是“天根意識”;有了堪輿學,有了風水學,等等,這是地根意識;有了家譜學,有了祭祀學,這是人根意識?!缎⒔?jīng)》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薄吧聬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祭祀的目的是在紀念死者的同時讓我們更好地生活;是通過對死者德性和生命的追思為我們的生命找到根基和能量。因此,清明節(jié)掃墓祭祀和親人相聚,實質(zhì)上是我們生命的“連根養(yǎng)根”活動。
通過連根養(yǎng)根的祭祀活動,我們不僅可以連接上自己的生命之根,而且可以充分地體會到“宗親”的生命內(nèi)涵。宗親,是一種中國文化中獨特的生命符號記憶。在某種意義上,由于沒有西方意義上的一神教宗教信仰,沒有辦法將每一個人的生命與上天或者神靈相連;同時由于地域的不斷遷徙,也很難將個人的生命同某種地理符號連接在一起。因此,中國人安身立命更多的是靠著“人根”這一意識所引發(fā)和發(fā)展出來的宗親意識、宗親觀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一整套家族文化來實現(xiàn)的。在現(xiàn)代,盡管家族制度已經(jīng)基本被破壞,祠堂之類連接宗族的紐帶也基本上被破壞,商業(yè)社會的大遷徙也使得宗族的聚居很難實現(xiàn)。但即使是這樣,宗親意識仍然在每一個人的無意識中,只要一旦浮上意識層面,它就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凝聚力、膠合力。
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死亡,死亡是我們生命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死亡也是對我們道德良心的最大的啟迪。親愛的人死亡,是一個人永不能補償?shù)谋?,也是他應有的悲痛。這悲痛的最深之處,不只是在茫茫宇宙間無處尋覓逝者的音容,而是自覺到自己對逝者有無窮的咎心。這種自覺,便是個人道德自我的真正呈露。因為這一道德自我的呈現(xiàn),我們將從此對于還活著的親人表現(xiàn)出更深厚的愛,更加認識到自己對于人生應盡的責任。因此,祭祀是生者對死者的深情厚意的領(lǐng)受,是生者與死者生命的鏈接和溝通,是生命個體從有限通達無限的環(huán)節(jié),是生者凈化靈魂、升華生命的需要!所以,“清明節(jié)”具有深層的信仰價值和生命意義,是中國人特有的生命教育體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