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王 平 崔禮春 馬國禮 佘 威
本文通過鋁合金汽車頂蓋充液成形過程的試驗研究,分析了充液成形過程中關鍵工藝參數(shù)對頂蓋成形性的影響,模擬成形過程中缺陷的發(fā)生位置,并對模擬結果進行了驗證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科技的持續(xù)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資源的有限性和日益擴大的環(huán)境污染給人類的健康帶來的嚴重危害,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和科學發(fā)展觀日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1]。充液成形是一種先進的柔性成形技術[2-3],與傳統(tǒng)工藝方法相比具有諸多優(yōu)點,它既節(jié)約了能源,降低了成本,又適應了當今產品的小批量、多品種的柔性發(fā)展方向。
充液成形技術主要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其原理如圖所示。被動式充液成形:流體作為輔助手段,先在凹模內充滿液體,放上拉深坯料,施加一定的壓邊力,凸模下行進行拉深,同時啟動液壓系統(tǒng)使液體保持一定的壓力,直到拉深結束,然后抬起凸模、壓邊圈,取出成形零件。主動式充液成形:流體作為主動加壓方式,夾持裝置與板材之間一般有密封裝置,以防止液體的外泄。板材充液拉深成形技術由于流體壓力介質輔助成形,可增加變形坯料與拉深凸模之間的有益摩擦,克服拉深凸模圓角部位坯料的破裂,提高零件的成形性及成形極限,具有節(jié)省工序、簡化模具結構、降低成本、提高尺寸精度等優(yōu)點。
相對于主動式充液成形技術,被動式充液成形技術發(fā)展和應用更為迅速,也是本文采用的主要形式[4-5]。
圖1 板材充液成形原理
頂蓋充液成形有兩種方式可選。若在裝配完成狀態(tài)下觀察頂蓋,發(fā)現(xiàn)頂蓋形狀與草帽類似,均由頂部和邊緣組成,且除直壁段外,其余部分均為上凸形狀,故取某一截面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
圖2 選取截面示意圖
充液成形模具型面(即板料成形時形狀)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頂蓋方位與裝車方位相同,即頂蓋頂部在頂蓋邊緣的上方,記為A型模面,如圖3所示;其二則相反,頂蓋頂部位于頂蓋邊緣下方,記為V型模面,如圖4所示。
圖3 A型模面
圖4 V型模面
上述所有示意圖,沖壓方向均向下。
對于A型模面,在沖壓過程中,板料首先貼緊頂蓋頂部,在貼緊后,由于摩擦力的作用,頂蓋頂部在后續(xù)工藝過程中變形量很小,因此不利于頂蓋頂部獲得足夠的變形。另一方面,頂蓋底部圓角處,經歷較大拉延變形(拉延深度較大),容易產生破裂。
相反,V型模面則可較好避免上述兩個問題,其頂蓋頂部拉延深度最大,有利于頂部變形,而圓角處拉延深度較小,利于圓角處的成型。
綜上所述,應選用V型模面。
根據(jù)充液成形工藝的特性,當加壓后板料收到液壓作用,緊緊貼在凸模上,此時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板料變形難度增大。而基于頂蓋的成形特性(頂部需到達一定的變形量,且四個角處不能出現(xiàn)破裂),液壓加載時間越晚越有利于頂部變形量的增大,但圓角及四邊中間部分(破裂危險處)越容易出現(xiàn)破裂。因此需要確定壓力加載時間,在凸模距最終位置為10mm、30mm、50mm、70mm時開始加壓,最大液體壓力為0.2MPa,壓邊力為1.45x106N。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隨著剩余行程的增加(即加壓時間提前),頂部減薄率逐漸減小,且最大減薄率先減小、后增大。為滿足頂蓋剛度要求,頂部變形量越大越好,而為避免破裂的出現(xiàn),最大減薄率越小越好,因此加壓時間越晚越好,這也與上述分析一致。根據(jù)上述分析,確定凸模行程剩余10mm時加液體壓力較好。
圖5 壓力加載行程對減薄率的影響
為確定最大加載壓力對成形結果的影響,使用壓邊力為1.45x106N,凸模行程最后10mm時加載液體壓力,取最大液體壓力分別為0.2MPa、0.7MPa、2MPa和5MPa。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當液體壓力小于1MPa時,頂部減薄率隨著最大液室壓力的增大迅速減小,最大減薄率則迅速增大,因此增大液室壓力不利于頂蓋的成形。當液體壓力大于1MPa時,頂部減薄率和最大減薄率變化不大。當液體壓力為0.7MPa時,頂部減薄率為2.836%,略小于3%,最大減薄率為15.084%,略大于15%。因此液室壓力應小于0.5MPa。
圖6 最大液室壓力對減薄率的影響
為確定壓邊力對成形結果的影響,使用上述分析中較優(yōu)的結果,即最大液室壓力位0.2MPa,凸模行程最后10mm開始加載液室壓力。模擬結果如圖7所示,可見隨著壓邊力的增大,頂部減薄率和最大減薄率均相應增大,且頂部減薄率變化速度小于最大減薄率變化速度,由圖可知,頂部減薄率增大0.7%,而最大減薄率增大5.14%。另外,壓邊力也不能過小,當壓邊力為1.00x106N時,頂部減薄率僅為2.59%。而壓邊力取1.45x106N時,頂部減薄率和最大減薄率均能滿足要求,故而采用該壓邊力。
圖7 壓邊力對減薄率的影響
減薄率分析如圖8所示,可見頂部及頂角處減薄率均能滿足要求,而側壁處減薄率最大為14.8%,即不超過15%滿足鋁合金成形要求,且與頂角處減薄率接近,滿足一致性要求。最大增厚出現(xiàn)在底角處,如圖9,其增厚量為4.74%,此增厚量不會產生明顯皺紋。
圖9 底角增厚情況
如圖10成形極限圖所示,頂部成形充分,且頂角處無破裂,但側邊有破裂危險(安全余量為7%),根據(jù)經驗,此處處于安全范圍,但在后續(xù)修模過程仍應注意該區(qū)域。同時從成形極限圖可以看出,底角處有輕微起皺趨勢。
圖10 成形極限圖
板料流料情況如圖11所示,單位為mm,由圖可知,右側板料流動量相對較少(比左側少3~4.5mm),尤其是左側圓角處,板料流動較小,其對成形的影響是有利于圓角的成形,即減小圓角的破裂危險。
圖11 板料流動量
綜上所述,頂蓋零件使用該工藝加工,其最大減薄率為14.8%,最大增厚量為4.74%,頂部變形量均大于3%。該結果既能滿足頂部變形量的要求,又沒有破裂(最大減薄率為)和起皺等缺陷的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