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鴻
《懷抱生命的教育》是一本令人一見喜歡,一讀傾心的書,因為它有素雅的裝著,有平易近人的故事,有豐饒的趣味,因為它寄寓著理想與盼望,更因為它沒有任何的門檻,它是教師汲安慶梳理出的關于教育的見聞、見解、見識的隨想錄。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從走上工作崗位那一天起直到現在,汲安慶一直不變的身份是教師,一直熱愛的事業(yè)是教育,一直在思考的核心詞匯是 “生命”。
正因為此,汲安慶的課堂是所有學生充分展示自我見解與個性的舞臺。即便是故意找樂子的插科打諢,即便是旨在博人一笑的種種行為,當事人也能從汲安慶那里得到適時適當的鼓勵,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或是置之不理。講授巴金的散文詩 《月》時,王永康在面對老師“嫦娥會在明月中看到誰的面影”時,猶如發(fā)現金礦般地回答道:“豬八戒,那一定是豬八戒。”面對這樣子虛烏有近乎亂彈琴的答案,多數老師會當場批評或訓斥的。汲安慶沒有。在聽過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之后,他繞了回來,繞到了王永康的答案上。他說: “美籍猶太教哲學家和神學家赫舍爾說得好:我們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拿永康來說吧,他內心可能活躍著一個機智、幽默的面影,只是他沒有拿捏好,稍微走了點形,就變得不免有些滑稽、淺薄了。”
有委婉的批評,有適度的關切,有不動聲色的鼓勵,這既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機智與藝術,也展現了課堂駕馭者的人道主義情懷。課堂的核心,在于圍繞著學生的成長進行精心的設計。由此說來,汲安慶的課堂也就有了鮮明可感的溫度。教師雖身在課堂,卻是近乎隱身的,他只在某些特定的時刻發(fā)揮著應有的作用。
在本書的序言 《我生命中的三種重要意象》中,汲安慶有一句傳遞著深刻生命體驗的話: “扎實行走,每日完成精神生命的拔節(jié),我真的做到了。這談不上什么崇高的教育使命感、責任感,更多的是本于不斷超越、心塑自我的渴望?!本竦某砷L本就是 “生命”的題中之義,落實到每一個渴望未來的人身上的話,成長必然是自發(fā)的一種習慣行為。與身外的人和事統(tǒng)統(tǒng)無關,因為這是他的一種內在需求。故而,行走之后的拔節(jié)就是他人難以理解的渴望,極其強烈的渴望又無須與外人道。在成長的重要階段里,遇見一個如汲安慶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甘霖雨露的教師,是可以受用一生的福分。
懷抱生命的教育,就是教師用熱乎乎的生命去懷抱學生熱氣騰騰的生命,讓生命引領生命的成長,摔倒了就扶起,疲累了就寬慰,退卻了便鼓勵,絕望了便陪伴。因而,懷抱生命的教育必定是教師的生命與學生的生命互相給予、相互饋贈、相知相守。所以,當教師把機會留給學生們時,他們總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折服于汲安慶在文中隨意流露出的許多話語,折服之余還令我心中思考良多。這些分布在不同篇章里的或長或短的心靈片段,足以體現汲安慶教育理念中的生命意識。沒有對生命的關切,就沒有教育的出發(fā)點;沒有對生命的關愛,就沒有教育的真情感;沒有對生命成長的牽掛,就沒有教育的使命感。
《淑女,還是懶豬》中寫道:“學生喜歡私下里叫我這個和他們父輩一樣大,甚至比他們父輩年齡更大的家伙為 ‘慶哥’,或許其主要原因便是我有意無意地保護了他們的各種希望吧。”這是多么將心比心的感人解讀,我仿佛看到了學生們與慶哥之間毫無隔閡的融洽相處。這樣的畫面,依稀有 《論語》中孔子與弟子們如一家人一樣的親密無間。 《心中的筆》里說: “孩子們刻畫美好人性的畫筆從來沒有停下來過,只不過我忽略了他們的刻畫過程,甚至剝奪了他們的畫筆,然后輕率地將 ‘不可救藥’‘麻木’ ‘懶惰’等一個個標簽強行貼在了他們的身上……”這是深刻的自省與反思,犯錯誤的學生當然可以批評,但是一定要注意言語的量與批評的度,切不可因為某些錯誤而傷害一顆少年的心。有時候,過量與過度的批評指責,傷害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尊嚴,傷害的可能是一個人的未來。 《“被家訪”的三次經歷》中寫道: “場地不同,心境不同,教育氣場的強度也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如果缺乏眼睛的參與,寧靜心境的保證,以及愛的情愫的慢煲細熨,教育的質量是要大打折扣的。”正因為有所有老師于家訪現場對阿興發(fā)自肺腑的鼓勵,才會讓阿興父母在聽到贊許之后留下感激與欣慰的淚水,關心與淚水的相互交融,才引領阿興徹底改變學習的困局,開始默默發(fā)奮。
生命是教育的起點與終點,也是關于教育的所有精神要素的核心與基礎。懷抱生命的教育,就是給予生命溫暖,給生命創(chuàng)造適宜成長的時間與空間,促其萌芽,再經由點滴的積累逐漸長成茁壯的大樹。每個生命都有它自己的來路與去處,我們不必也無法要求每棵樹木都參天,只需促成它長出自己的模樣即可。
有師生之間心靈互相碰撞、激蕩的地方,就有教育故事的悄然流傳,這些故事要么流淌在師生心中,要么流露于教師的筆下。寫下便是自我教育生命走過的痕跡,寫下便是教育生命每天行進過后的知足常樂。快樂于心中的貯存,會推動教育生命走得更加大氣、浩蕩、壯麗。
在 《夢想,年輕的標尺》中,汲安慶有一句令我忍不住要廣而告之的話: “夢想不斷變化,但是熱情和詩意一直貫穿始終,且無形中影響了自己的學生,也成了深受他們歡迎的 ‘慶哥’,這真的要歸結于自己不斷做夢的憨直了?!焙┲钡娜艘苍S會碰壁,會受嘲諷,會被“穿小鞋”,但是時日一久,其人格的魅力與夢想的力量,必然會令本人以及周圍的人受益良多。擁抱著夢想的前進路上與實現夢想之后所擁有的精神之光,恰恰可以成為周圍人的榜樣。
《懷抱生命的教育》正是汲安慶追逐夢想的見證之一。面對教室里的莘莘學子,汲安慶是溫愛的、仁厚的、赤誠的。面對當下的教育流弊,汲安慶有如魯迅那樣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憤。因為夢想的駐留于心,所以在汲安慶的筆下,與對教育的愛之深并行不悖的是對教育之弊的責之切。
汲安慶認為善問是一種主動生長??墒窃诋斚碌膶W生當中,善問卻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究其原因,作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奴性基因的頑固、面子思想的沉重、對被灌輸聽課模式的依戀、很多老師的盲目自信。汲安慶把矛頭指向教師這個職業(yè),指向自己,他告訴自己必須力戒此弊。他抨擊當下不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為師者, “重術輕道,重分輕德;以自我為體,學生為用;以教學為副業(yè),以炒股、開店、培訓等‘余事’為主業(yè)。赤裸裸地只認分和錢, ‘利’字當頭,責任淪喪,又談何教育的高尚、高遠?”又談何育人或度人?生命意識的明顯缺失,已讓教育成為徒有形式的空殼。
一個追逐夢想的教師所帶出的學生,必也是擁有夢想的新一代年輕人。有學生沈悅的來信為證:“您在課堂上生動的講解和別有新意的課后輔導方式,以及那根鐵制的教鞭,給包括我在內的全班同學甚至很多老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我也走在成為一名老師的路上,回顧多年前您的課堂,仍然覺得受教良多?!痹谂c蘇寧峰老師進行關于 “輸”的討論中,汲安慶說: “是的,我更喜歡跳出輸贏,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突破自我,不斷與優(yōu)秀的自我相遇,進而充分享受生命自由、快樂地成長?!敝饾u走向優(yōu)秀的人通常是比較無所謂輸贏的,因為在漸變的日子里,輸會越來越少,贏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他會越來越看淡輸贏的局面,因為輸贏總是與別人相比的結果,而他最看重的是自己與自己相比的結果,他會習慣性地問自己:未來的自己會不會瞧不起現在的自己?今天的自己是否勝過昨天的自己?自己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到底能夠走多遠?
《懷抱生命的教育》是一個蓬勃奮發(fā)的生命關于教育的心血和智慧的結晶。我讀之而意氣風發(fā),仿佛坐上了由他駕馭的 “前進號”航船,行駛在教育之路的大道上。在收獲了內心的豐富與喜悅的同時,我也收獲了一個恒久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