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的冬天,陶淵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歸田園。
馬車,載著陶淵明和幾箱書籍,離開了縣衙。陶淵明淡然一笑,頻頻揮手,向送行的屬僚作別。山路蜿蜒,塵土飛揚,顛簸搖曳。彭澤縣城距老家柴桑上京里不過百余里,卻走了大半天。黃昏時分,鳥兒啾啾鳴叫,紛紛飛歸山林;村落映入眼簾,依稀幾縷云煙。
到了家門口,正在玩耍的五歲小兒跑過來,抱住父親的大腿,親昵地“賣萌”。陶淵明喊著他的小名,捏了捏他的臉頰。童仆笑嘻嘻地過來打招呼,立即動手搬卸行李。夫人翟氏趕緊下廚房忙活,為夫君奉上簡單可口的晚餐。
夜幕下,萬籟俱寂;小屋里,夫婦面對。陶淵明如實告知辭官的消息,翟氏毫不驚異。換了別人,也許會抱怨,好不容易當上縣令,怎能輕易辭去?自從二十九歲出仕以來,陶淵明做過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縣令。其間,他三次辭職,三次復出;這是第四次辭職,他篤定回歸田園。無論陶淵明是進是退,翟氏從不反對,更不會責難。倒不是翟氏軟弱,一味迎合屈從,而是她與夫君相濡以沫,心心相印,懂得其性情,尊重其選擇。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中說翟氏“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若無賢妻的理解與支持,陶淵明豈能進退自如?
當然,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失去“五斗米”俸祿,一家人必須自食其力。想到妻子嫁與自己從未過上好日子,陶淵明心里感到愧疚,不禁帶著歉意說:從今以后,我就在家里做農夫。只是,對不起夫人和孩子,讓你們跟我過窮日子。說不定,還會挨凍挨餓。翟氏笑道:你也別擔心,咱們有一雙手,應該衣食無憂。旅途勞頓一天,你得早點歇息了。
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天空比昨天清亮。陶淵明出門轉悠,仰望云天,眺望山嶺,凝望田野,如畫美景默默呈現(xiàn),令他倍感寧靜坦然。回到茅屋,陶淵明磨墨鋪紙,揮毫寫下流芳千古的《歸去來兮辭》。這篇辭賦一氣呵成,抒寫了回歸田園的歡欣,展望了躬耕自資的前景。它語言淺切,辭意暢達,恬淡曠逸,匠心獨運,毫無斧鑿之痕。宋代大家歐陽修認為:“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辭去縣令之后,陶淵明再沒有離開故土。廬山(南山)腳下,江州城外,那一片藍天,那一塊土地,伴隨他度過余生。此后,他主要從事耕種勞作,閑暇讀書寫作。他無意著書立說,只是寫下自己的所作所為、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無論是信手拈來,還是有感而發(fā),所有詩文無不體現(xiàn)陶淵明的個性,平淡純真,豁達清新。蕭統(tǒng)對陶淵明推崇備至,稱贊其作品“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缭绞鶄€世紀,重溫這些詩作,給人感覺還是那么清新明快,那么平淡自然,那么豁達高遠———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停云靄靄,時雨濛濛?!边@是雨天,陶淵明放棄農活,就在家里休閑。說是休閑,并不悠閑,鄰居或好友知道陶淵明閑著,就會過來找他聊聊天。鄰居都是樸實農夫,陶淵明與他們打成一片,從不擺架子?!跋嘁姛o雜言,但道桑麻長?!北M管話題不外乎是桑麻農事,談起來總是津津有味。這一天,除了幾個鄰居,還有兩個好友不約而同來訪,著實令陶淵明喜出望外。
兩個好友叫周續(xù)之、劉程之,與陶淵明并稱“尋陽三隱”。周續(xù)之兼通儒釋道三學,性情淡泊,一直過著布衣蔬食的獨身生活,好幾次拒絕了達官貴人的出仕邀請。劉程之年少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曾任府參軍、柴??h令,桓玄篡晉時,他辭官入廬山隱居,后來王公大臣多次引薦,他一概推辭?!皩り柸[”具有共同的特性:不隨波逐流,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無掛無礙。
見到兩個好友,陶淵明拿出新寫的詩稿,請他倆過目。碰巧,周、劉二人也帶來了詩稿,于是三人相互傳閱,相互品評,“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北M管三人離群索居,耐得住寂寞,但不能忍受精神上的孤獨。所以,他們不時相聚或結伴出游,喝酒吟詩,相互唱酬。
陶淵明不懂音律,也不會彈奏,但他蓄有一張無弦琴,每逢飲酒時,就撫琴把玩,放聲歌唱。無弦琴無法奏出美妙的音樂,但只有撫弄它,陶淵明才能進入忘我狀態(tài),才能唱出心聲。受陶淵明感染,兩個好友也輪番撫琴,載歌載舞。三人聊發(fā)少年狂,幾乎沖破茅屋的頂棚。
鬧騰半天,陶淵明已然醉眼蒙眬。趁著頭腦還清楚,陶淵明便對客人說:你們回去吧!這話聽起來像逐客令,不過,好友并不以為意,他們與陶淵明一樣質樸,不講究客套。
眾人離去,陶淵明往床上一躺,呼呼大睡。
回歸家鄉(xiāng),陶淵明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時間悄悄流逝,南山還是南山,田野還是田野,不見什么變化。但陶家卻幾經變故,為便于田間耕作管理,陶淵明于義熙二年(406年)初自上京里移居園田居;義熙四年(408年)六月園田居失火,一家人暫住船上;義熙六年(410年)九月,舉家由園田居移居南村;自義熙十二年(416年)始,陶淵明一邊務農,一邊教授生徒,以補貼家用。
中古時期生產力低下,從事農耕生產不僅辛勞,而且回報率不高。陶淵明家大口闊,風調雨順之年,倒可維持溫飽;如若遇到災年,就不免鬧饑荒。是故,陶淵明回歸田園之后,一直與窮困相伴。但是,他“貞志不休,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無論遇到什么境況,他都坦然面對。哪怕居室被一場大火焚燒殆盡,仍能泰然處之,沒有幽怨與悲戚。當然,那次失火毀了書籍與手稿,令他心痛不已,所幸那張無弦琴被搶救出來,算是一絲慰藉。
劉宋元嘉三年(426年),適逢天災,陶淵明病臥床榻,挨餓多日。時任江州刺史檀道濟聞知,帶著酒肉親自前去探望,“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眼看陶淵明如此窘迫,檀道濟非常心酸,忍不住勸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淵明回答:“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碧吹罎酀恍?,以酒肉饋贈,陶淵明卻斷然拒絕。
作為名士,陶淵明在官場有不少好友,每每遇到困難的時候,這些好友會解囊相助。而普通人絕沒有這樣的人脈,受自然災害與苛捐雜稅的困擾,他們始終生活在貧苦之中。陶淵明這些年躬耕的經歷,使他深切體驗到民眾的疾苦。那么,百姓如何擺脫窮困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對于這個問題,陶淵明時??嗨稼は耄谑潜阌辛恕短一ㄔ从洸⒃姟?,詩中描述:“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是一個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富足和諧的社會。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痹嗡哪辏?27年)的深秋,身患重病的陶淵明自感不久于世,寫下了《擬挽歌辭》三首及《自祭文》。三首挽歌別出心裁,作者想象自己死后收殮、親人祭拜、出殯安葬的情景,借以抒寫對人生與生死的感悟;《自祭文》以莊重沉郁的筆調,勾畫了作者的生活情狀、性格志趣和人生理想,文辭典雅,情感質樸,胸懷曠達。挽歌、祭文是陶淵明的絕筆,從此他再沒有寫作,只是撫弄無弦琴吟唱舊作,而吟唱最多的是《桃花源詩》。兩個月以后,陶淵明走完人生的旅程,“永歸于本宅”。
陶淵明平生蕭瑟,身后卻備受推崇?!皬膩聿恍嘀P,須傳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睙o論為文,還是為人,陶淵明無不散發(fā)出不朽的人文之光。姑且不論詩文,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追求心靈寧靜的自由精神以及貧賤不移而安于躬耕的生活方式,不僅讓人高山仰止,而且給人以心靈慰藉與歸依。當然,也有人認為陶淵明出世消極,迷戀世外桃源不過是逃避現(xiàn)實而已。其實,他之所以描繪桃花源,是出于入世的關懷,追尋和諧美好的世界。
世間固然難尋桃花源,但對美好愿景的向往與追求卻使人類社會更加美好。
選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