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106中學 楊雪梅
課堂觀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觀察通過多維度、有針對性地觀察,能確切幫助教師找出課堂教學的得失,幫助其更好地提高專業(yè)技能。課堂觀察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有助于教師提升素質,完善自我。
在我們的實踐中,一些年輕教師迅速成長,現以一位教師在短時間所上的兩節(jié)課為例,說明課堂觀察對診斷課堂的作用。在一次市級觀摩課中,靳老師講的是《陳太丘與友期》,我們課題組分工對此課進行課堂觀察,針對她之前的這個弱項,我們確定教師教學維度對話視角,教師課堂理答方式觀察點出發(fā)設計,觀察“教師提問的有效性”。
通過相關表格我們進行記錄:學生回答時,靳老師所做出的回應,打斷或代答7 次,不理睬或批評4次,重復答案34 次,鼓勵稱贊10 次,追問28 次。所提出問題按層次劃分,識記方面問題6個,綜合分析方面問題6 個,評價性問題3 個。其中12 個指向清晰,3個問題的指向有些模糊,不利于學生思考回答。
根據以上觀察數據可以看出,本節(jié)課中,靳老師所涉及的15個問題能夠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并且便于引導,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提出的次序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至難,便于學生在思考作答中逐步深入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符合新課標中對七年級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要求,對學生的讀、背、寫、信息提煉、分析總結等能力均有訓練并得到提高。大部分的問題提問語言規(guī)范,指令明確。但仍有個別問題,如句中字詞積累搶答、這篇文章有什么語氣、“從文中找出一句話,看出元方和友人是怎樣的性格”這三個問題問的指令模糊,語言不夠規(guī)范,需要進行修改。
學生個別作答人數多,反應積極,但集體作答過少。靳老師正在評價學生時,能夠積極鼓勵,但是鼓勵評價過于簡單,重復答案次數過多。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追問的次數眾多,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入的二次思考。
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給靳老師提出如下改進建議:1.問題提問語言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背誦、分析等指令動詞要使用準確;2.在重復答案時建議只選擇重點信息進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明確重點,強化記憶;3.鼓勵性、評價性語言要豐富??梢詫W生的思考角度、分析方法進行贊美性評價,也有利于引導其他學生學習他們所欠缺的分析作答技巧;4.應在教學設計中增加綜合評價性的問題,這樣便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有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考角度。 這次觀課,其他三個維度靳老師表現得相當好,但教師的提問和理答差強人意。正因為課堂觀察,大家包括靳老師自己診斷出上課的癥結,為此,我們課題組有意識地在靳老師的這個軟肋上下功夫,量身定做觀察量表,下決心在實踐中補這塊最短的板子。
我們知道,課堂觀察不是為了獲得一種結論,而是為了促進課堂的改變。學,然后知不足,不足則思變。在這次觀摩課后,靳老師應學校的要求重新在全校換班再上這節(jié)課,靳老師沒有簡單的重復,決定有的放矢地提高自己的提問和理答水平。于是我們課題組重新修正這一維度的觀察量表,把研究問題定為“教師在課堂上理答的方式”。此觀察表是我們在不斷摸索、改進的過程中開發(fā)出的,將教師的理答方式分為“肯定與鼓勵、追問、重復或總結學生回答、代替學生的回答、不評價學生的回答、打斷學生回答”6種。
其中“肯定與鼓勵”又分為“以語言手勢等形式表示認可”“進一步解釋說明”“進一步補充說明”和“肯定學生錯誤答案中的積極部分”4種;“追問”又包括“教師延伸新問題”和“請他人補充”2種。
上述量表是不斷實踐、不斷改進的成果。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fā)現要完整記錄分析以上內容是存在一定困難的。故在課堂觀察過程中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1.進一步分工合作,各自側重點不同;2.借助一些電教工具等。在課堂觀察中,盡量將教師的理答做一詳細記錄,課堂觀察結束后我們將根據記錄的資料進行詳細分析后填入量表,通過教師每種理答方式的次數及百分比對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行分析。
從觀察記錄中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肯定、鼓勵”和“總結或重復學生問答”這兩種理答方式貫穿于每個課堂環(huán)節(jié),分別占理答總量的60.87%和17.39%。受年齡的制約,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有正誤深淺之分,語言的積累有多少之分,表達能力亦各有高低,理答的基本作用在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提高。通過理答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引領提升,提高其學習積極性與有效性。學生的回答總是比較零散,沒有一定的深度。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梳理,并通過理答進行反饋,幫助他們對所提問題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當學生回答正確或精彩時,教師要毫不吝嗇地送上恰如其分的表揚,既是對之肯定,又能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這也是這次活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目標落實得好的重要原因。
2.“追問”這種方式在本次活動中也多次使用,占理答總量的20.29%。當學生就某一問題回答后,為了引領學生深入思考,而進行了一些追問。如:“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他這樣做表現了什么性格?”“他當時的心理活動是什么?”“那你呢?你會怎么解決?”在追問的總量當中,針對同一個學生提出新問題的追問占追問比重的57.2%,對其他學生追問同一問題引導學生補充占追問比重的42.8%。針對同一個學生的追問,可以保持他的思維不被打斷,也有利于對話深入展開;對其他學生追問并引導其補充,一方面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聽講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之前回答問題的學生能充分認識到自己回答的不足之處,這些都是我們所提倡的。
3.在“檢測目標”環(huán)節(jié)中出現了1 次“代答”這種方式,可能是由于做課時間所限而出現代替學生進行回答的理答現象,但僅占理答總量的1.45%。
4.“打斷”式理答以及否定學生答案的情況在此活動中沒有出現。由此看出,靳老師的理答遵循了理答的尊重性、鼓勵性、針對性、發(fā)展性的原則,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教育觀和理答過程中的積極態(tài)度。但總結重復類的理答占的比例過大,可適當增加追問部分理答的比例,這樣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會更有幫助。我們對靳老師班上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如下:學生對《陳太丘與友期》掌握非常好和較好的分別占14.6%和81.3%,認為教師的引導對自己有幫助的占87.5%,在實施課堂觀察之后能獨立翻譯課文的占92.3%,能夠運用教師所教方法的占64.6%,學生對教師文言文教學的評價較高。這表明,實施課堂觀察,有助于提高教師專業(yè)技能,提高課堂效率,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變化中感受到鼓舞,更喜愛文言文學習。從以上實踐可以看到,在課堂觀察下,教師能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不斷提升專業(yè)素質。
在課堂觀察中,我們觀察的是“別人的樣子”,反思更多是“自己的模樣”。當看到課堂中一些似曾相識的教學情景時,教師自然會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情形,別人是如何處理的,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假使他人失敗了,也可以照照自己,如果讓我來設計,我會怎么處理……這樣的“審視”和“假設”,其實就是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一種反思,一種改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研。
在課堂觀察中,“成長自我”或者“成為自己”,是很重要的一種目的。而要“成長自我”,在課堂觀察中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自己的視角,在課堂觀察中,應逐步建立自己獨特的視角,在求真中“求我”:既是有普遍意義的,又是具有個性特征的;第二,自己的發(fā)現,在課堂觀察時,應善于敏銳地發(fā)現問題,見人所未見,當然,這種“人所未見”不是無關痛癢的偶然,而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第三,自己的見解,在課堂觀察后的反思中,應形成獨樹一幟的見解,當然這種見解首先應是正確而能給人啟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