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200德江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貴州 銅仁
蜂蟄傷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急癥。皮膚被蜂蟄傷后會出現(xiàn)灼癢、刺痛的感覺。隨后皮膚局部紅腫,呈風團或者水皰樣,中間被蟄傷處有瘀點[1,2]。蜂蟄傷輕度者,皮膚除輕微癥狀外,無其他明顯的反應,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內可自行消退。蜂蟄傷嚴重者,除局部癥狀外,還可出現(xiàn)不同的其他癥狀。如發(fā)熱、惡心嘔吐、頭痛、頭暈、畏寒、心悸甚至昏迷休克,引發(fā)其他重要臟器損傷。如不及時控制,則有可能導致死亡[3]。為此,針對蜂蟄傷患者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極其重要。本文以在我院急診科治療的蜂蟄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給予季德勝蛇藥進行治療,臨床療效顯著,現(xiàn)詳細報告如下。
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蜂蟄傷患者120例,分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例,分組按照急診科收治時間的先后順序。其中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0~60歲,平均(36.5±5.5)歲;其中頭部蟄傷15例,四肢蟄傷20例,頭部伴四肢多處蟄傷25例。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22~60歲,平均(37.0±5.0)歲;其中頭部蟄傷13例,四肢蟄傷24例,頭部伴四肢多處蟄傷23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蜂蟄傷的診斷標準者;蟄傷后局部出現(xiàn)腫痛、瘀斑、皮膚潰瘍、壞死癥狀。嚴重者出現(xiàn)昏迷、休克者。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蜂蟄傷前有免疫、循環(huán)、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出現(xiàn)嚴重臟器衰竭者。孕婦或妊娠期者;臨床資料不全且對本研究拒不配合者。
方法:患者就診后,先用鑷子清除毒刺,局部消毒、沖洗。隨后給予抗生素治療,預防傷口感染,并注射破傷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給予地塞米松減輕腫脹,提高機體應激能力,2次/d,10 mg/次;給予奧美拉唑預防潰瘍,1次/d,20 mg。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季德勝蛇藥治療,將季德勝蛇藥片碾成面,用0.9%的氯化鈉注射液調成黏液狀,敷于蟄傷處。同時口服20片季德勝蛇藥片,6 h后再次口服10片。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觀察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及住院時間。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患者無不適感,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②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③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④無效: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甚至病情有所加重??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兩組治療總有效率采用百分率表示,χ2檢驗。住院時間采用±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對照組60例,治愈30例,顯效9例,有效10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1.7%。研究組60例,治愈50例,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14.0±3.0)d,研究組(6.5±2.5)d。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蜂蟄傷是指由蜜蜂、黃蜂、土蜂等尾部毒刺刺傷皮膚導致。蜂尾毒刺與毒腺相連,蜂蟄后,毒腺中的毒素進入皮膚,從而引發(fā)局部或全身反應[4,5]。毒蜂成分主要有生物胺類、激汰類、酶類。蜂蟄傷后毒素進入人體血液,可直接作用于人體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嚴重損害患者身體健康?;颊邠p傷程度與個人體質及蜂蟄傷針刺數(shù)等相關[6,7]。輕度蜂蟄傷后,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瘙癢、紅腫。一般數(shù)小時可自行消失。重度蜂蟄傷后,局部腫痛感更為強烈,甚至出現(xiàn)中毒癥狀。同時,可能并發(fā)腎衰竭或多器官衰竭,甚至可致死。因此,對于蜂蟄傷必須給予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針對蜂蟄傷患者給予季德勝蛇藥治療,臨床療效更顯著。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季德勝蛇藥片內含有蜈蚣、蟾蜍皮、七葉一枝花、地錦草等,具有解毒、止痛、消腫等功效[8-9]。切合蜂蟄傷的病機特點,可破壞蜂毒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蜂蟄傷患者,臨床可給予季德勝蛇藥進行治療,即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又可縮短住院時間。臨床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