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頃頃 張華賓 張智慧
摘 ?要 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力學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上課抬頭率,提高教學成效,進行跨校修讀學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凇翱釋W遼寧”平臺,通過定制課程頂層設計和聯(lián)合教學授課計劃及考核的形式,實現(xiàn)以成果為導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堂在線+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為解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縮減基礎課程學時現(xiàn)狀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之間的矛盾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工程力學;翻轉課堂;跨校修讀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9)16-0035-03
Hybrid Teaching Mode for Engineering Mechanics under Inter-net + Background//ZHANG Qingqing, ZHANG Huabin, ZHANG Zhihui
Abstract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improve the rate of attending classes and teaching effect, a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 of cross-school credits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Cool Liaoning Platform, the combined education and evalu-ation forms i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teaching project of the curriculum. then we can realize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 school online + flipped classroom, which is result-oriented, teacher-led and student-centered. This study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dergra-duate class hour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 engineering mechanics; flipped classroom; cross-school credits
1 引言
工程力學作為各工科院校的必修基礎課程,與實際工程息息相關,對學生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和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基礎課程課時縮短,教師無法利用有限的時間為學生進行詳細講授,更抽不出時間對習題作業(yè)進行點評,從而使得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開始對課程失去興趣,更無法很好地掌握知識[1]。然而按教學大綱要求,還會讓課內講授進程加快,導致部分學生跟不上進度,對自己失去信心,變成上課玩手機的“低頭族”、“睡覺族”或“天天談戀愛族”中的一員。這部分學生已經(jīng)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也已經(jīng)不是個別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正常的課堂教學。這一棘手問題就擺在基礎力學課程教師面前,工程力學課程的傳統(tǒng)教育教學方法必須做出改變,對學生的培養(yǎng)才能達到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
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為教育帶來新工具,也促使學校對學生的定位及其發(fā)展目標發(fā)生變化,教學改革之風便逐漸推展開來。2014年5月23日,遼寧省教育廳辦公室發(fā)布《關于開展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生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試點高校申報工作的通知》(遼教辦發(fā)〔2014〕105號)文件,按照“基于開放課程、促進資源共享、改革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工作思路,決定選擇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試點工作[2]??缧P拮x學分是指在校學生修讀非本校開設的課程,但所獲得的相應學分可以得到本校的認可。該項目中的跨校修讀是指在學生不需要離開本學校的前提下通過網(wǎng)絡接受授課、考核與評定,最終得到學分互認。與傳統(tǒng)課程相比,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這種線上線下的混合教育模式進一步與翻轉課堂有機結合,將會產(chǎn)生1+1>2的效果。基于此,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開設的工程力學課程為例,進行跨校區(qū)選課的嘗試,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教改措施。
2 定制工程力學課程教學計劃
主講的工程力學課程為64學時,含四學時試驗,課上教學集中在第5~17周。授課專業(yè)為地質工程專業(yè),共計13人。工程力學課程采用學生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依然采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更加注意課外教學環(huán)境的引導、合作、參與、評價和監(jiān)控。工程力學課程跨校區(qū)修讀學分教學組織模式如圖1所示。以“酷學遼寧”線上平臺為基礎,由東北大學作為建課方,提供在線課程資源開展遠程教育;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用課方教師負責課題教學任務,并且包括日常線上、線下教學監(jiān)控、督促等具體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內容由線上及課上聯(lián)合完成,課上進行更多的討論互動,完成知識的內化。學生接受課堂傳統(tǒng)教育和網(wǎng)絡平臺資源的自主學習[3]。在這種共享方式下,考核包括對線上學習情況的定量考核與線下考核。最后,學生成績由建課教師所在學校出具考核成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認定學分。
開展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必須注重開展過程性考核,加大平時成績占比。下面介紹工程力學課程考核成績構成。
1)過程考核(60%)。過程考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滿分設定為100分,其占總成績的權重為60%。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是否按要求認真參加線上學習,觀看重點章節(jié)的工程力學課程視頻、參加線上課程測驗、完成提供的平時作業(yè)情況等。這種線上學習的優(yōu)點包括但不局限于:首先,方便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能夠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其次,網(wǎng)絡視頻沒有聽懂的內容可以重復學習,聽完就可以完成相應的作業(yè),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最后,課程設置的闖關模式能夠督促大家去學習,在線提出的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等。
改革不僅將線上自主學習作為過程考核的依據(jù),還將線下課堂的表現(xiàn)作為考核依據(jù),包括課堂上的專題討論參與度以及實驗實踐等。
為更精準具體地得到過程學習的考核結果,對各評判指標進行分析,給出各指標在過程考核中的權重,確定最終的平時考核成績,如表1所示。
其中,每項指標中達成度從0~100,以10為分檔。視頻觀看達成度=觀看視頻長度/視頻總長度;線上測試達成度=線上題目完成數(shù)/線上題目總數(shù);課上討論達成度=Ni/MAX{Ni}, Ni為第i個學生課上參考討論的次數(shù);平時作業(yè)達成度=作業(yè)完成數(shù)目/總作業(yè)數(shù)目;實驗實踐根據(jù)實驗報告評分。
2)期末卷面成績(閉卷筆試,40%)。期末試卷滿分為100分,占總成績的權重為40%。期末考試用于考核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行教考分離制度,由建課方命題,用課方組織具體考試工作,最終由建課方評閱試卷并出具最終成績單,經(jīng)建課方教務處認定后郵寄至用課方學校教務處,審核后予以確認學分。
3 充分利用“酷學遼寧”平臺的功能
1)利用學習平臺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功能,隨時了解學生對工程力學線上資源的學習狀況,監(jiān)督學生學習進度,包括學習時間、課程進展、作業(yè)完成情況等,必要時對未完成任務的學生進行提醒,根據(jù)每位學生的網(wǎng)絡平臺學習情況,給予相應的平時成績。并且可通過不定期的考核方式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加強練習。課上節(jié)省出來的時間用來開展課堂活動,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2)經(jīng)雙方教師商討,選擇北京科技大學與東北大學聯(lián)合出版的《工程力學》(高教版)作為平臺配套的教材,從內容到體系都更加適合在線學習的教材,隨教學進程同步編寫在線教輔資料。
3)利用平臺社區(qū)留言或發(fā)郵件的功能,學生可以與任課教師聯(lián)系,寫下自己的學習心得或疑難問題,這就改善了學生下課后找教師難、問題無處求教的狀況。
4)學生線上學習情況的定量考核與線下考核,同樣需要雙方教師進行合理分配,做到有理有據(jù)。
4 與翻轉課堂的有機融合教學
針對翻轉課堂的定義,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見地。近年來,翻轉課堂在國內外教育界中引起廣泛關注,成功案例諸多,如克林頓戴爾高中、河畔聯(lián)合學區(qū)等。為了盡可能克服單純線上學習的弊端,改變學生被動學習、機械性記憶的現(xiàn)象,利用翻轉課堂教學,對學生施以過程考核的約束,它不再強調“教”,而是突出“學”,并且重視學生的過程學習。在平時成績的線下考核中引入課堂過程學習的考核權重,從而能夠更公平而真實地考評學生的學習效果[4]。
借助翻轉課堂理念,將知識的內化轉移到課下,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傳統(tǒng)的背工程力學課本,而是隨時隨地使用“酷學遼寧”平臺上建課方提供的每章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資料。通過對難點、重點等知識點進行隨堂提問,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公開場合與人交流的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同時,提問還能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專注度。課堂互動是管理課堂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課堂上(線下)針對學生課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而不是傳統(tǒng)的滿堂灌,從而利用課堂有限時間對工程力學課程內容加以延伸和擴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吸收,真正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如此充分帶動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三族”學生(“低頭族”“睡覺族”和“天天談戀愛族”)一去不復返,提高教學質量。
5 針對線上線下混合教育模式的一些建議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平臺功能,通過深入與學生交流“酷學遼寧”平臺的使用情況,結合實踐過程提出一些建議。
1)由于課程資源以視頻為主,應向選課學生開放專用的免費流量,減輕學生的負擔。
2)教學視頻最好以短視頻為主,視頻錄制應根據(jù)知識點進行碎片化處理,20分鐘為宜。
3)有的學生會在視頻線上播放時做其他事情,熱情不高,對網(wǎng)絡平臺關注量不夠,還會出現(xiàn)要求完成截止日之前的一兩天突擊提交作業(yè)的情況,應對此予以關注。
4)采取線上建立題庫并隨機生成的方式發(fā)布作業(yè),盡量避免抄襲現(xiàn)象。
5)配合平臺開展跨校區(qū)修學分教學模式,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付出加倍的辛勞,這就需要學校形成制度,發(fā)揮指揮棒的作用,合理計算工作量并在職稱評聘上給予政策傾向,鼓勵教師投入精力參與這項改革。
與學生交流翻轉課堂教學形式,結合實踐過程給出一些建議。
1)新的授課方式可以充分調動一部分學生對工程力學課程的熱情,配合教師完成各種教學工作,這部分學生在最后的考核成績上也表現(xiàn)得相對突出。
2)考慮到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對課程的投入精力也差別太大,因此必須在一定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授課。
3)在學生進行分組學習時,有的學生渾水摸魚,小組里坐收漁利,這種情況只能主要依靠“酷學遼寧”平臺數(shù)據(jù)作為考核依據(jù)進行解決。因此,對于成績考核還需要制定更為詳細的考核指標體系。
6 結語
跨校修讀學分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而且為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為翻轉課堂的實現(xiàn)提供了技術基礎,可以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將工程力學教學主戰(zhàn)場從課堂調轉到課外,也使得教師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評價者、監(jiān)控者和幫助者,真正實現(xiàn)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從而為解決教學縮減基礎課程學時現(xiàn)狀與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種途徑。
參考文獻
[1]祝夫文,段園培,朱協(xié)彬.學時縮減背景下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本科教育課時優(yōu)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89-90.
[2]孫文紅,李曉威,楊月.基于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大學生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探析[M]//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第七屆中青年學者論壇三等獎論文集.2016:8.
[3]姜以尊.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項目實踐探索:以“財務分析”課程為例[J].現(xiàn)代農業(yè)研究,2018(11):98-99.
[4]黃興欣.課時縮減背景下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初探[J].長沙大學學報,2016,30(3):153-156.
[5]涂宏慶.論課時壓縮背景下大學物理教學效率和學生素質的提高[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6,26(5):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