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玲
【摘要】目的 分析麥冬湯合牛膝飲加味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共61例分為中藥組和西藥組,中藥組采用麥冬湯合牛膝飲進行治療,西藥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中藥組患者的各項血糖及血壓指標均顯著低于西藥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西藥組,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麥冬湯合牛膝飲加味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臨床效果肯定。
【關鍵詞】2型糖尿病;麥冬湯;高血壓;牛膝飲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6..02
2型糖尿病以及高血壓均為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兩者合并發(fā)生時,極易對機體重要臟器造成損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旨在分析麥冬湯合牛膝飲加味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臨床效果,內(nèi)容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簽署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中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齡52~75歲,平均年齡(60.34±3.28)歲。根據(jù)用藥方式的不同分為中藥組(31例)和西藥組(30例),兩組的基礎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中藥組采用麥冬湯合牛膝飲進行治療,處方如下:黃芪、石決明、代赭石、生牡蠣、麥門冬、山藥各30 g,生地黃、葛根以及熟地黃各20 g,杭菊花、桑白皮、枸杞、茯苓、黨參、知母、鉤藤、天麻、天花粉、川牛膝各15 g,丹皮及杭芍各12 g,升麻及地骨皮各10 g,腎陰虧損者加黃柏及山茱萸,四肢麻木者加雞血藤以及木瓜。用清水煎煮以上藥物,取湯汁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西藥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進行對癥治療,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3個月,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hPG)、收縮壓(SPB)以及舒張壓(DPB)。治療過程中,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19.0工具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x2和t為檢驗值,P<0.05說明兩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1)治療后3個月,中藥組患者的各項血糖及血壓指標均顯著低于西藥組,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中藥組31例患者中,有1例出現(xiàn)了惡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3%;西藥組30例患者中,有3例惡心,2例腹痛以及2例腹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33%,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410,P=0.020)。
3 討 論
與健康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高血壓的風險更高,兩者合并發(fā)生時治療的難度較大,極易引發(fā)視網(wǎng)膜病變、心腦血管病變等嚴重疾病,患者的死亡率相對較高[2]。通過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雖然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及血壓,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高,且需要長期用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療效果。在中醫(yī)學上,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也被稱為消渴癥,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身體消瘦、心悸氣短、頭暈眼花等,肝腎陰虛是引發(fā)此病的主要原因[3]。本次研究將麥冬湯合牛膝飲加味應用于此病的治療中,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方中的山藥、黨參、茯苓均為養(yǎng)胃補氣之良藥,生地黃能生津去火,川牛膝、枸杞可養(yǎng)腎益肝,麥門冬可益胃生津,同時能清心除煩,知母在緩解胰島素抵抗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以上藥物聯(lián)合應用能有效提升胃中的清陽之氣,改善患者的糖代謝功能紊亂,同時可有效擴張血管,控制血壓。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中藥組患者的各項血糖及血壓指標均顯著低于西藥組,且治療過程中,中藥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3%,顯著低于西藥組的23.33%,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麥冬湯合牛膝飲加味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臨床效果肯定,不僅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及血壓,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 玉,王崇全,段敬柱.厄貝沙坦聯(lián)合銀丹心腦通軟膠囊治療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22):2888-2892.
[2] 李 陽,聶 玲.某院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藥情況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7,46(10):1368-1369.
[3] 邱炳力,董桂蘭.益氣活血湯治療老年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7,36(10):180-181.
本文編輯:吳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