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焰
說散文,是老話重提,也是重事重提。有些話,避不開,躲不掉,說千道萬,也必須說。
倉頡最初造字,驚天地,泣鬼神。文字,那時候是用來通神的,文章自然也是。甲骨文不是文章,最早的散文集,應(yīng)該是《尚書》,都是上古的文字,正大莊嚴(yán),有萬物有靈的意義。之后,青銅器出現(xiàn),文字,也帶有青銅般神圣的意味。先秦人作文,刀砍斧劈,鏗鏘有力,凡事都要說一個理來,列舉寓言,也是說理。理直氣壯,哪怕是歪理,也顯得振振有詞。那時凡文字成篇,皆是文章,由心而生,不玩詞藻,不是“詩言志”,就是“思無邪”?!兜赖陆?jīng)》高蹈玄妙,神出鬼沒,把世界的至理都講透了;《論語》誠懇實在,雍容和順,平易中可見性情;《莊子》恣意汪洋,風(fēng)輕云淡,最可貴是難得的自由;《孟子》靈活善譬,多辭好辯,有凜然之威懾力;《韓非子》辭鋒峻峭,雄奇猛烈,有強詞奪理之急切。
先秦文章,如文字附諸甲骨、青銅之上,電光石火,意在不朽。有金石之音、風(fēng)云之氣的,是《左傳》和《國語》。據(jù)說左丘明眼睛出問題了,孜孜于《左傳》;雙目失明了,仍不放棄《國語》。左氏筆下的每一個方塊字,都是刀劍淬火。不僅僅是左丘明,那時候的知識人,晉之董狐、齊之太史兄弟等,都是以文字為金石,視文字為重器。他們落下文字,是以天地為鑒,想著石破天驚的千古之事。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文章,以此風(fēng)格慢慢延續(xù)。后來,凡刻在竹簡上,寫在紙上的,都視之靈魂的祭奠,是用來封印的。文章,更被視為跟生命同質(zhì),甚至比生命更加永恒。
那時候的文章,最可貴的品質(zhì),在于真與樸,在于是非的堅守,以氣節(jié)和熱血激揚文字。字詞落下,熠熠生輝,感天動地是作者的誠意。以真心作文章,文章不一定見真理;可是一定比假話作文要好,假話寫出來的,一定不見真理。那個時代的文章,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先秦人寫作,也遇到煩惱。煩惱是什么,如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達(dá)不好把握,寫著寫著,偏離本來,或者言猶未盡,不敢多說。文章的游離和不確定,讓人們更懼怕和敬畏,文字因此更生神性。人們不敢多說,也不敢多寫;不敢亂說,也不敢亂寫。
秦漢時期,文字如長城的磚石這樣,沉重古樸。司馬遷的《史記》,是其中的典范?!妒酚洝肪褪菬o形的長城,黏合字詞文章的,是無數(shù)的血和淚。若知司馬遷對散文的態(tài)度,看看他那一篇千古雄文《報任安書》就知道了:
“……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司馬遷視自己慘遭宮刑為奇恥大辱,悲慟欲絕,欲哭無淚?!妒酚洝?,寄托了司馬遷的生命,也延長了他的生命。司馬遷唯個人良知為天理,寧死而不肯妥協(xié)。以“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慣例,只有帝皇才能列為“本紀(jì)”,可是修史的司馬遷不買賬,因崇敬項羽的英雄氣概,將項羽列入了《本紀(jì)》系列,文字中不吝溢美,相反,對勝利者沛公,常有貶損。司馬遷如此做,冒生死之大不韙,將一切置之度外。漢武帝想必十分惱火,卻也無法,不好干涉太多,因為那時候的史志,尚不是官史,個人評藻中,尚有自由。
與《報任安書》一樣鐵血俠氣的,還有李陵的《答蘇武書》、楊惲的《報孫會宗書》,這些文章的好,在于真意暢達(dá),以熱血為文字書寫。箭鏑破空,真意暢達(dá),行文自然曠遠(yuǎn);萬千溝壑,聚云成雨,落筆自成文章。那時的社會,尚沒有文人這種狹隘的職業(yè)。只有士,上馬殺賊,下馬作文;仗劍夜行,又能變身為行俠仗義的豪杰。
顧隨說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文章,都不是文人所寫。好的文章,一定是情思哲思噴薄而出;也是“飛蛾投火”,不是燒沒了,而是燒出生命的氣息。好的文章之中,一定有一種大于文學(xué)的精氣神作支撐,不是就事論事,或者單純地敘述,而是以全部的生命能量,去擁抱作品,成就華美的篇章。
《離騷》偉大,是屈原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詠;《史記》偉大,是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悲愴;后來杜詩的偉大,是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情懷。
漢朝出現(xiàn)漢賦這一種東西,華麗鋪陳,可以視為文字的賣弄和游戲,也可以視作語言文字的技術(shù)拓展。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的文辭,各有各的華美??墒侨A美過了,華而不實,就成為問題了。曹氏父子,是一個另類:曹操不是文人,他的風(fēng)流高曠之氣,讓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曹操的好,在于有大性靈大胸襟大氣魄大悲憫大境界,有強烈的個體自主意識。魏晉文章,曹操排第二,誰也不敢稱第一。“三曹”當(dāng)中,曹操排第一,曹丕排第二,曹植排第三。曹植才氣第一,為什么作文第三?因為胸襟太小,文人氣太盛。曹操的文章,曹丕的論文,兼有文采和性情,有大認(rèn)知,都不是胸?zé)o韜略的文人可寫就的。
魏晉南北朝時代,可視為“第二次百家爭鳴”。外部文化傳人,自我意識增強,產(chǎn)生了諸多有趣的靈魂。靈魂有趣,文章自然有趣。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就可以看出魏晉之時知識人生命意識的覺醒。文章開頭,是雅集呼朋喚友的輕松,可是寫著寫著,文字變得傷痛,沉郁而浩渺的悲傷出現(xiàn)了。這種悲情,不是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而是對人之為人本質(zhì)的凄涼。王羲之的心境,比《觀滄?!窌r的曹操更為孤獨,也更為柔軟。它其實是把自己的心靈一層層地剝開,深入到最脆弱的內(nèi)核了。
魏晉開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受佛家影響,生命意識覺醒,思維打開,聰明轉(zhuǎn)為智慧,智慧連接虛空,轉(zhuǎn)成藝術(shù)哲學(xué)。地理學(xué)著作,有張華的《博物志》、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醫(yī)藥方面,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葛洪的《抱樸子》;文論方面,有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謝赫《古畫品錄》等。至于好文章,就更多了,除了左思的《三都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外,還有北魏楊街之的《洛陽伽藍(lán)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沈約的《宋書》、庾信的《枯樹賦》等——這些文章,天朗地闊,蕩氣回腸,如秋雨后的藍(lán)天白云。
一些志怪類文章也好,比如干寶的《搜神記》等,鮮活靈動,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想象力,體現(xiàn)自由意志,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延伸。
魏晉文章,真可以堪稱高妙。這一個高妙,跟東西方文化的撞擊有關(guān),跟佛學(xué)的滲入有關(guān)。外來思想,激活中土,釋放的能量有點超出人力范疇,隨處都是鬼斧神工,隨處都是余音三匝。
宗白華語:“晉人向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向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深情。”這一句話,異常體貼到位,是今人對晉人的懂得。諸多魏晉名士的無情,有時候是深情,是對世界的深情,也是對人性的深情。
魏晉文章,還有音樂性——文字語言之間,有節(jié)奏變化的神韻,有內(nèi)在的紋理,有數(shù)理的神妙。這些,都可以視為文字本身具有的神性,被發(fā)掘出來了。魏晉文章,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探索,它是以字詞為手指,觸摸神秘的領(lǐng)域。
魏晉南北朝之后是唐朝,唐朝有胡風(fēng),就文化上來說,走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這一路,有元氣飽滿、云開日出的浩蕩,也有化繁為簡的力量。唐初,詩歌是主流。唐詩,以廢名的說法,是散文化的。唐詩,其實是韻文,不傾向于說理,而是情感的濫觴:一往情深,觸景生情,情真意切,因情生韻,萬物皆性,普天同情。到了中唐之后,韓愈實在看不過去了,這才站了出來,強調(diào)文章內(nèi)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韓愈的古文運動,是將高飛的紙鳶,用線拴在手指上。文章因而變得更安全,也更踏實了。
與韓愈的格局嚴(yán)整、層次分明的特點相比,另一個同時代大家柳宗元,走的是幽峭峻郁一路。他的文章,多是情深意遠(yuǎn)、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結(jié)構(gòu)精巧,語言輕靈,是唐宋文章中的另類。
“唐宋八大家”,是明初的總結(jié)和提倡,帶有強烈的專制文化氣息,對于舊時的“封神”。將天上飛翔的、地上奔跑的、悠閑旁觀的文章,全都變成了正方步的標(biāo)準(zhǔn)?!疤扑伟舜蠹摇敝傅氖翘拼捻n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八人所作,當(dāng)然是好文章,可也不能代表唐宋的全部,此提倡還是意在說理,意在策論,帶有強烈的先秦風(fēng),此后基本被固定為中國文章的圭臬??墒谴艘粫r彼一時,明清之風(fēng)哪是先秦之風(fēng)——先秦是“百家爭鳴”的自由和探索;明清呢,是高壓之下的雷同和桎梏。如此作為,早已南轅北轍,不是一回事了。
明清,制度“明儒暗法”標(biāo)準(zhǔn),文章,也是“明懦暗法”標(biāo)準(zhǔn)。這一點不似書畫——一直以來,書畫相對超脫,評價標(biāo)準(zhǔn),不是儒法,依舊是佛老。
八大家中,唯一帶有佛老氣質(zhì)的,是蘇東坡。蘇東坡,堪稱儒釋道俗四位一體。他的《赤壁賦》,如拈花微笑、羚羊掛角。文章好就好在天地徹悟,有清風(fēng)明月境界,以有限連接無限: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p>
魏晉之后,中國文章大都端正肅穆,筆法精煉,大多時候,難得真諦,難得幽默,難入眾妙之門。《赤壁賦》悟出了天地之道,也悟徹了人生之道,寥寥數(shù)百字,是大文章?!冻啾谫x》的好,還給文章一個情感和哲思結(jié)合的示范,如洞開了一個大窗口,讓人目睹了最大的可能。文章本身,有通透的徹亮,由于承載了大內(nèi)容,文字也被激活,有了弦外之音;如玉石包漿,有了光澤,成為美玉。
宋文化,跟唐不一樣,風(fēng)格上清正風(fēng)流、沉靜安穩(wěn),接的是南朝的風(fēng)格,相對雅致明理。唐宋文章,是拼命增加厚度,可是文章光有厚度不行,還得有高度和寬度,有靈性,有通孔。文章,當(dāng)然可以格物致知,可是若隱去了頭頂上的月明星稀,也摒除身邊的滔滔江水,缺少生命意識和自由意志的注入,肯定會變得呆滯沉悶,如死面團一樣無法拿捏。
文學(xué)和藝術(shù)低劣的時代,很難說是好時代。元朝是這樣,明朝前期也是這樣。明代中期之后,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有覺醒的愿望,有自由的意識,春意萌動之下,文學(xué)如春花沐雨,盡情開放。這一段歷史,有文藝復(fù)興般的意義,資本主義也好,人文精神也好,初具萌芽。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下,知識人個性十足,唐寅、李贄、董其昌、徐文長、金圣嘆、李漁等,都是“奇譎”之才。人有了自我意識,性靈回歸,自然活過來了,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文章有了性靈,也活過來了,融樂趣、情趣、風(fēng)趣、志趣為一體,也是如花朵一樣自在綻放。
文章跟人一樣,需內(nèi)外兼修。外在,是語言;內(nèi)在,是情懷、學(xué)問、趣味和思想。晚明眾多文人,寄情于山水和風(fēng)物,文字中注入了生命意識,活力無限,生機勃發(fā)。晚明文章的好,最主要得益于人的解放——人性得到釋放,有自由的心靈,文章自然而然就好了。好的文章,永遠(yuǎn)有著人體溫度,甚至至情至性,是天地自然熏陶的結(jié)果,也是性靈悠游的一團霧氣。
清軍南下,國破家亡,大好的文藝局面也被毀。明末清初,傅山、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方以智、冒襄、張岱等人,既有國破山河在的孤憤,也有杜鵑啼血的傷痛。他們后來寫出來的文章,冷風(fēng)熱血,洗滌乾坤,是千年的哀愁,也是千年的惆悵。
清代統(tǒng)治,鉗制剛硬,“文字獄”的背景下,文章分為兩派:一派為文選派,一派為桐城派。文選派以《昭明文選》為圭臬,講究文采;桐城派呢,以承接傳統(tǒng)為己任,講究義理和文氣,可是“義理”也好,“文氣”也好,桎梏過多,拓展跟不上,氣韻也接不上。義理追求,若難破禁區(qū),下行為循規(guī)蹈矩;文氣倡導(dǎo),若沒有自由,扭曲為裝腔作勢。桐城派名氣和口氣都很大,可是沒有現(xiàn)代人文精神,文章生澀難懂,故作姿態(tài),或者官腔陳調(diào),或者陳詞濫調(diào)。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連幾篇像樣的文章都找不到。
民國文章,重點在破,不在建。民國這個時代,承前接后,知識人有大使命,文章也好,文學(xué)也好,都是如此。以文章來破道統(tǒng)僵死的“神”,也破社會僵死的局,責(zé)任重大。
民國文章,是中西融會,試圖打通東西方文化。短短的民國,為什么出現(xiàn)了很多大師?是“舊學(xué)邃密”和“新學(xué)充沛”交融的結(jié)果——民國之初,全方位開放,東西方文化交流,幾乎無障礙。優(yōu)秀知識分子相對獨立,做的又是不破不立的事,大氣象自然形成,大格局自然養(yǎng)成,大師也紛然呈現(xiàn)。嚴(yán)復(fù)、胡適、林語堂等等,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激活的,是時勢造大師,也是大師造時勢。
陳獨秀、胡適、魯迅一干人,以文字揭竿而起,引導(dǎo)民眾探索前方道路。路在何方,很多人不知道,若論清醒者,胡適絕對算一個。民國腔調(diào)的好,在于自由度,敢講敢說,切中時弊,妄自菲薄。民國之初,各方面是很寬松的,言論相對自由,沒有文字獄,沒有精神桎梏,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激發(fā),相比之前二百多年的嚴(yán)酷統(tǒng)治,最大程度上激活了社會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自由精神。
民國文章,最精彩處,是真摯、高貴、尊嚴(yán)和趣味。最突出的,莫過于真摯。真摯,最基本的,是講真話。文章,最可貴的,還是“真”吧,一“真”遮百丑,一“假”毀百優(yōu)。以真為基礎(chǔ),講真話,說人話,是做人做文最重要的東西。真話,不一定是真理,可是假話一定不是真理。真話,有美的光澤。假話,沒有美的光澤,只有銅銹的青綠,泛著難看的死色。
文章之背后,實是人心,是思想的突破,以及意志的艱難前行。人心軟弱,難成黃鐘大呂。
真摯、高貴、尊嚴(yán)和趣味,這四個詞后來為什么屢屢讓人緬懷,是因為中國歷史上,能體現(xiàn)這四點的時代,是少而又少。
民國歷史太短,萬象伊始,尚未深入,就已結(jié)束。民國文章也是這樣,若論深厚,暫且不足;若論廣博,也嫌不夠。民國以文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無論在現(xiàn)代漢語的確立,還是時代精神的探索,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墒俏膶W(xué)單騎突進(jìn),文化沒有系統(tǒng)改造,國民性整體沒有跟進(jìn)。到了最后,不免雷聲大雨點小,聲嘶力竭中,性命孱弱,最終還是坍塌下來。
民國,破了文化的“神”,也破了文章的“神”。文章破“神”之后怎么辦?有的墮落下行,淪為工具;有的依舊堅守,尋找新的神靈。民國白話文,尚未從古典文字中走出來,思想尚未成熟,精神尚未深入。不過那一段時間的文章認(rèn)識格外純真,表達(dá)極有誠意,好似當(dāng)時女大學(xué)生所穿的白衣藍(lán)裙,清純是清純,積極歸積極,卻有些呆板,難得有老道圓熟的認(rèn)知和智慧。
試著總結(jié)一下:先秦文章,有思想,有力量,有風(fēng)骨;魏晉文章,有真諦,有才華,有趣味,有風(fēng)云氣象。唐宋文章,成為歷史上的一個高峰。之后,文章寫著寫著,格局越來越小,橫里也變小,豎里也變小;橫的是文采,豎的是思想。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章,強在形式,強在音韻,強在風(fēng)華;弱在思想,弱在哲思,弱在幽默。文字與思想,一直是血肉和筋骨的關(guān)系,概念上是可以分割的,事實上卻是無法分割的。好的文章,一定內(nèi)在帶動外在,以性靈和思想帶動語言文字,綻放出迷人的自由光華,蘊藏著對眾生的安撫和拯救,并以與社會的連接,點亮精神的閃光點。
文字,若能夠找到與天地、自然、社會與人心的連接,不斷地發(fā)掘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絕對是好文字;若以文字的功效,不斷地探索世界的本質(zhì),也是足夠光彩的好文字。
以我的認(rèn)知,散文,或是思想的光華;或是文字的魅力;或是意志的前行,或是情趣的表達(dá);或是禪意的隱約……好的散文,一定是生氣勃勃的:它是清風(fēng)明月,是葳蕤生長的植物,是田野氤氳的嵐煙,是柔情搖曳的花朵,是夏夜小河邊的螢火閃爍,更是頭頂上璀璨無比的星辰河漢。文章,還是清妙的福音,如“奇異恩典”般的歌唱,有自上而下的恩澤和光亮。以我的觀點,《圣經(jīng)》也好,佛經(jīng)也好,都是最美的文章。那種文字中蘊藏的般若性,那種腔調(diào)中的善意,那種虔誠的態(tài)度,那種圓融芳香的氣息,那種清靜恍惚的圣潔,都是敘述和表達(dá)的絕美體現(xiàn)。如此文字,字里行間,靜謐空靈,仙樂飄飄,有內(nèi)在的韻味,有永恒的詩意。相反,那種故弄玄虛、故作姿態(tài)、裝腔作勢、無病生吟的東西,都不能稱之為好文章。
強調(diào)一下,穩(wěn)固常識——散文如花,花朵呈現(xiàn)的光澤中,一定要是真的,唯“真”才是生命?!罢妗笔峭`的,是“善”與“美”的基礎(chǔ)。沒有“真”,不是“善”也不是“美”,只是如塑料花一樣漂亮,也如塑料花一樣虛假。
孔子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文”,是文采,是外在的;質(zhì),是內(nèi)里,是內(nèi)在的。此語可以形容君子,也可以說文章——好文章,也是“文質(zhì)彬彬”,其美如玉。顧隨說:“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道德、哲學(xué)——最高境界是玉潤珠圓。”這一個標(biāo)準(zhǔn),是通感,也是天道,是客觀存在。好的散文,渾然天成,如同美玉,那一抹無比迷人的潤澤,是天地之靈光,也是迷人的人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