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驍飛
心理學家曾拿一部乏味的紀錄片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第一次,心理學家將這部紀錄片作為一部賣座片的“贈品”送給觀眾,也就是說,觀眾在看完那部賣座片后,可以繼續(xù)免費觀看這部紀錄片。也許是紀錄片太乏味了,沒有一位觀眾堅持看完它才離開影院。
第二次,心理學家將這部紀錄片作為一部賣座片的“搭售品”捆綁賣給觀眾。本來,觀眾只需花費50美元就可以觀看賣座片,但現(xiàn)在必須支付55美元,其中5美元屬于其后上映的紀錄片的票價。這次,居然有20%左右的觀眾堅持看完了紀錄片。
第三次,心理學家將紀錄片的捆綁價格提高到10美元,結(jié)果有30%的觀眾直到影片結(jié)束后才離場。
第四次,心理學家將紀錄片的捆綁價格提高到20美元,堅持將影片看完的人數(shù)上升到50%以上。
第五次,紀錄片單獨放映,票價和賣座片一樣都是50美元。心理學家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將數(shù)百張票賣了出去。這次結(jié)果有點出乎預料,有近90%的觀眾忍受著乏味的折磨看完了紀錄片,然后牢騷滿腹地離開了影院。
心理學家追問那些牢騷滿腹又堅持看完影片的人:“既然這部影片如此乏味,您為何不早早離開影院,去做更有趣的事呢?”“因為既然來了,錢也花了,還是看完吧!”“花了這么多錢,我要看看它到底值不值?”“萬一后面導演開竅了呢?”這些人的回答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我既然花了錢,如果放棄消費就吃虧了。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購買了一件不需要或者不適合的商品,然后為了不至于造成浪費,逼迫自己去消費它,反而會招致新的損失。譬如,在上述實驗中堅持看完乏味紀錄片的觀眾不僅浪費了購票錢,還浪費了時間,甚至還可能帶來了一兩個小時的壞心情。
這個實驗揭示了一些人“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心理機制——付出了越多,放棄就會越難。我有一位朋友,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由于在題材上有重大缺陷,一直得不到發(fā)表或出版。有編輯老師就勸他放棄,另寫一篇。但他不愿意:“為了這篇小說,我已經(jīng)花了五年時間,如果就此罷手,豈不太可惜了!”于是直到四年后的今天,他還在不斷修改這部小說。其實很多編輯私下都告訴過我,這部有著先天缺陷的小說,永遠不會有出版的那一天。朋友的寫作天賦還不錯,如果換個題材重新寫一部,恐怕將是另一種結(jié)局。
人是一種很不理性的動物,常因為舍不得已付出的“沉沒成本”(金錢、時間、心力和情感等),而給未來編造虛幻的希望,哪怕自己早已意識前面是死路一條。所以我們經(jīng)??吹?,許多人在不合適自己的職業(yè)道路上屢敗屢戰(zhàn)最終仍一事無成;有人在炒股或投資失敗后四處借錢“再搏一次”;有人面對相愛多年的戀人的背叛而死不放手……
既然,“沉沒成本”已無法挽回,如果再為此賠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豈不是太不理智?所以,做重大決定或面臨人生取舍的重要關頭時,要放下自己的恐懼和幻想,才能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做出最理性、最勇敢的選擇。每一個人都要記住一點,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摘自《遼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