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華
農(nóng)歷十二月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迎著“凍掉下巴”的凜冽寒風,人們在農(nóng)閑時節(jié)里可勁兒奔忙著,辦置年貨、烹炒煎炸、打掃庭院,匯成一首欣欣向榮的迎春前奏曲。
農(nóng)歷十二月,是陰歷年的最后一個月份,俗稱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的當屬“臘月”。
為什么叫臘月?因為很多地方冬天要腌制臘肉嗎?當然不是,這其實與古代的祭祀傳統(tǒng)息息相關(guān)。古代很重視祭祀祖先和百神,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漢族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臘祭的風俗起源于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下令制定歷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
還有一種說法:“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辈徽撌谴颢C后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說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很多人都知道“祥林嫂”的文學形象,她出自魯迅先生的小說《祝?!??!蹲8!分?,魯四老爺家每年年底都要祝福,這祝福實際上就是臘祭,祭祀祖先諸神,供物豐盛,場面隆重,氣氛肅穆,祈禱虔誠,是名副其實的“一年之大祭”。
而十二月初八被稱為“臘日”,即后來的“臘八”。每逢臘月初八,民間習俗要喝臘八粥,這個傳統(tǒng)沿襲至今。各地熬制臘八粥用的原材料未必統(tǒng)一,但都講究添加兩味。諺語說“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以表示過了臘八很快就要過年了。
老什年間,“春節(jié)”專指立春,把農(nóng)歷新年稱作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明代時稱之為“正旦節(jié)”,后來俗稱新年,北京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兒”。從籌備開始,人們就進入“年關(guān)”了。
一般來說,年前的準備階段有20多天?!岸涝罟伲膾叻孔?,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边@首民謠充分說明了年前人們的忙碌,自“臘八”至初一,所謂“家無虛丁,巷無浪輩”,街上的行人腳步似乎也加快了。
尤其是臘月二十三,不可小覷,又稱“小年”,這一天漢族民間要祭灶。不過,這是一個男性專屬的節(jié)日,漢族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在中國的漢族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自周代開始,皇宮就將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guī)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這一天,人們要向灶王獻糖瓜、糖餅等甜品,希望他嘴上抹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你看,千百年來人們對灶王爺?shù)馁V賂,真是赤裸裸??!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四祭灶。
一進臘月,市面驟現(xiàn)繁榮,這是一年內(nèi)的特有市場,叫臘月市。先是賣臘肉和粥果的,為“臘八”作準備,如核桃、棗、柿餅、栗子、乾菱角米等。過了初十,開始賣衛(wèi)畫門神、金銀箔、燒紙等。二十以后,以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jié)糕、關(guān)東糖、草炒豆等物,為“祭灶”作準備。二十五以后,賣芝麻橘、松柏枝等物,為除夕之夜作準備,貨物齊全,琳瑯滿目,價格也相對漲高,所以北京話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說。
值得一提的是,臘月十六是尾牙節(jié)。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祭土地福德正神,祭拜房屋地基主;各商家行號則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并給員工放假,讓他們回家過年。如果掌柜的要解聘某位員工,就會把酒宴上的雞頭對準這位員工,人人便會心里了然。因而,這段犒賞宴,同時也可能是散伙飯,幾家歡喜幾家愁。
過去,在家庭衛(wèi)浴設施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再不講衛(wèi)生的人,也要在臘月三十之前洗澡,因此前兩天公共澡堂簡直是人山人海,常見好幾個人共用一個淋浴頭的景象,往往摩肩接踵,說不上體驗舒坦。但那時的人們也不急,也不惱,真是一團和氣,連洗澡都透著過大年的喜慶。老北京有“廿七洗疚疾,廿八洗邋遢”的民諺,這一洗,除去了一年的晦氣,以一個全新的自己好迎接來年的希望,是中國人獨特的“洗禮”。
到了臘月二十九,春節(jié)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大戲馬上就要上演了。這一天,也有別稱,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
至此,一年中中國人最龐大的遷徙也達到高潮。人們從五湖四海出發(fā),搭乘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目的地只有一個——家。不論是古代的游子,還是今天的北漂;不論是春風得意馬蹄疾,還是倦鳥歸林;家是港灣,過年團聚,是中國人內(nèi)心永恒的母題。哪怕短暫,再出發(fā)時也能重新灌滿勇氣。
經(jīng)過這一系列隆重的前奏,除夕款款而來。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tài)——貼掛千,在紅紙上鐫刻著吉祥的話語,大約一尺長,粘到門框上,與春聯(lián)、桃符交相輝映。擺設天地供桌,從簡單的瓜果到隆重的三牲,都表達著這天地祖先的敬意。年夜飯、討壓歲錢、辭歲、守歲、迎歲……慶?;顒右粋€接一個。除夕夜的煙花爆竹聲徹夜不絕,尤其當12點的鐘聲敲響,勝景簡直照亮天空。
午夜一到,臘月就結(jié)束了,新的一年也隨之開始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既有巔峰的快樂,也帶著一絲年華不駐的惆悵、落寞。
臘月,體現(xiàn)了中國人告別的藝術(shù)——用近一月的時間籌備一場盛大的新舊交替。好好告別,跟即將離開的人告別,跟即將逝去的光陰告別,是最深情的無可奈何,也是最積極的泰然處之。年關(guān)將至,揮手作別,下一站是新生。
鏈 接
臘月三九 祭灶守歲
臘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從冬至開始起計算寒天的“九九”,到了“三九”最冷,它一般都在臘月。華北一帶有《九九歌》,反映了人們對冬春時節(jié)冷暖變化和物候農(nóng)事的關(guān)心: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雁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當然,進入十二月后,春天還是越來越近了,所以唐人李賀在他的《十二月樂辭·十二月》中這樣寫:
日腳淡光紅灑灑,薄霜不銷桂枝下。
依稀和氣排冬嚴,已就長日辭長夜。
日光開始偏紅偏暖,雖然薄霜還沒有消卻,但溫和的氣息已推開冬日的嚴冷,白天漸漸變長了,詩雖寫的是十二月,但實際是以喜悅的心情描繪了一幅早春的氣候圖。
因為正月初一春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為了過好春節(jié),人們常常要拿出整個臘月的時間來準備,所以臘月的活動遠不止是打獵祭祀。從喝臘八粥開始,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貼春聯(lián)、辦年貨。
小年過后,家家就真正進入過年的日子。民諺稱:“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泥;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背κ桥D月的最后一天。除夕夜,人們的活動很多,放鞭炮、貼春聯(lián)、貼掛千、擺供桌、吃餃子、守歲。夜里子時,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午夜一到,臘月結(jié)束,迎歲完成,新的一年開始。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201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