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晨
許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列第二十位。許姓發(fā)源于今河南許昌,一說出自姬姓,一說由姜氏衍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
許氏南遷始于魏晉南北朝。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zhèn)守漳州招安,后入晉江石龜。唐代以后,許姓大舉南遷,繁衍于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
以人口數(shù)量看,許姓為浙江臺州第二十大姓。而在天臺縣,許姓為人口僅次于陳、王的第三大姓。這其中,水南許氏建村早,600多年來聚族而居、耕讀傳家,成為當?shù)赝濉?/p>
水南村,以地處天臺“母親河”始豐溪之南而得名。600多年來,曾屢改村名,明清時曾稱溪南,清代后期改稱福溪,但水南之稱一直同時存在。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上諭改溪南莊為福溪莊。據(jù)說是因為清朝時,水南有位老壽星許蓮舫活了113歲,111歲時已是五代同堂,皇帝認為他是有福之人,故賜名其居住地為“福溪”。村中建有一座蓮舫公祠,今已年久失修。
自明代建置都治以來,水南歷來為都、莊、村、區(qū)、鄉(xiāng)、公社、片等治所所在地,是原新民鄉(xiāng)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今屬福溪街道。
街道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水南村包含三聯(lián)、民主、光明、建明、星光、新聯(lián)等6個行政村,有1萬多人口;村民自古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種有玉米、水稻、黃豆等農(nóng)作物以及桃、李、橘等水果。
水南村聚居著許氏大族,是典型的村族一體,由于重視教育,歷代人才輩出。
明成化年間,許穆授湖廣枝江縣令;清光緒年間,恩科進士許鳴球欽賜翰林院編修。鄉(xiāng)試舉人秀才更是不勝枚舉。清廩生許欽明攻讀法政,于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畢業(yè)于官立浙江法政專門學堂,成為水南村第一位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民國期間有留德醫(yī)學博士許承淼、留美經(jīng)濟學碩士許緒鑒、江南大學抗日志士許也夫等。
在古代,水南有許多以姓立村的小村,如上樓、上張、魯莊、沈家等,均為零星分散。有的姓氏歷時數(shù)百年,有的僅一兩代就他徙或斷丁。15世紀20年代,許氏遷徙此地后,逐漸衍成一大村莊。
據(jù)《浙江省姓氏志·水南許氏》記載,水南許姓始祖許徹,字原平,號澗南,為義里許氏第十二世孫,于明宣德年間與三弟許原文由城西義里許氏遷往水南,歷時300年左右,將各姓小村連成一個大村,后分遷至石溪、山河、麗澤、棲霞各鄉(xiāng)及鄰縣姜家岙、占家岙、方家岙、蟹龍岙,以及余杭、臨安、象山等地。
始祖衍成寬宇、寬宙、寬宰、寬采、寬寵、寬宴、寬崇、寬萱、寬罕、寬完共十房子孫。其弟許原文有二子,第三世五人,第四世十一人,其中一支遷住臨海大屋與天臺前許。
明嘉靖年間,義里許氏茂廣支派第十六世孫許小巳,由城西義里遷居上水南小義里,衍成許氏水南小義里支派。
據(jù)村中老人說,如今水南居住的許氏族人,多為始祖十房子孫的后代,許原文后代以及許小巳后代早已他徙,本村所剩無幾;水南村民相聚,自我介紹時很少說“我是建明村的”或“我是星光村的”,往往以房認親,說“我是六房的”或“我是三房的”。
水南村長期以來有宗族村治的傳統(tǒng)。
許氏宗族有嚴格的族規(guī),家譜凡例載“子孫有敗行玷污祖宗者,譜削其名,祭除其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規(guī)范族人行為、促使安定和睦的作用。600多年來,許多良好的村風、民風傳頌至今。
如尊重外鄉(xiāng)人?!安粶蚀蛄R進入本村的外村人”“保護進村經(jīng)商的外村人”“保護進村避難的人”,天臺人口碑相傳“有難逃進水南村就會得救”。
再如重禁令。據(jù)《水南村志》記載,水南歷來有行之有效的禁令,其中最具權(quán)威性的是“莊稼不成熟不準采摘”的秋季農(nóng)作物禁令,沿用長達數(shù)百年。禁令規(guī)定,秋季農(nóng)作物收獲(開禁)之前,凡由村外攜帶番薯、毛芋、玉米穗等物進村,必須持有相關(guān)證明,違者依例處罰。有此禁令,數(shù)千畝旱地農(nóng)產(chǎn)品在開禁之前,任何人不敢私下拿回家,很多玉米穗掉落地上也沒有人去拾取。20世紀60年代以后,旱地改成水田,此禁令逐漸取消。
舊時許氏族規(guī)中也充溢著封建禮教。如“婦女從一為正,間有不幸而夫夭者……亦不得招醮”,雖無立文,族內(nèi)共遵“女兒不得承嗣繼產(chǎn),女兒即使多至四至五人,亦不得招贅一婿”。因為族中婦女沒有因寡招醮、女兒招贅夫婿的現(xiàn)象,水南600多年來才能保持許姓單一的宗族。
1949年以后,落后的族規(guī)族制逐漸消失。
水南許氏自明代發(fā)族以后,在村中建成許氏十房、三房、五房、六房、二房、八房等宗祠共6座,另有一座蓮舫公祠。
水南許氏宗祠群規(guī)模宏大,保存較完好,各房宗祠在選址、布局、用材、建筑上極為講究,審美上浸染著“歸隱林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2011年1月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宗祠在近代是水南許氏的族權(quán)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承擔著教化子弟的功能。”77歲的許子青說:“1949年以前,宗祠曾作為宗族子弟的學堂,1950年開始用作糧倉,1957年至1978年大宗祠成為幸福人民公社駐地,1978年設(shè)新民鄉(xiāng)政府。政府駐地遷出后,大宗祠由許氏族人管理和使用?!?/p>
2007年開始,大宗祠由水南村老人協(xié)會負責日常維護。2008年至2011年,許氏族人對大宗祠進行了修繕。天臺縣文管部門也針對水南許氏宗祠群,制定了保護和管理規(guī)劃。
水南歷來有祭拜先祖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一,各房宗祠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除了祭祖,宗祠平時被村民們用作議事、會客、辦公場所,大宗祠里曾開設(shè)老年學校,而五房、六房等宗祠,時常承辦族人的紅白喜事。
如今,福溪街道在大宗祠內(nèi)建起水南村文化禮堂,既保存延續(xù)了宗祠祭祖的傳統(tǒng)功能,又讓現(xiàn)代豐富的文化生活融入其中,使古老的大宗祠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