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南通大學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2017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扎實推動實踐育人。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yǎng)成相結合…教育引導師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薄毒V要》肯定了實踐育人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而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挖掘、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使之轉化為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對促進高校實踐育人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實踐育人的優(yōu)勢便在于能夠讓個體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內在的情感因素,例如能力、知識和感情等以實現個人的全面發(fā)展[1]。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新民主主義時期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體現,有著物質和精神兩種表現形態(tài)。物質表現形態(tài)則包含了革命遺址、文物、紀念館等,精神表現形態(tài)則包含了革命時期的抗戰(zhàn)經驗、革命理論、優(yōu)良傳統(tǒng)等。兩種資源均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理想、愛國情懷、價值追求的折射,為實踐育人提供了優(yōu)質的重要教育資源。
青年教育,德育為先,這也是實踐育人的教育原則。紅色文化資源則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具體實踐,為實現國家統(tǒng)一、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奮戰(zhàn)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2]。長征途中,英雄的紅軍,血戰(zhàn)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長驅二萬五千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艱苦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力量可以指引青年學生在多元思潮和文化的影響下朝著正確的信仰前行,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并為此努力奮斗。
實踐育人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育的知行合一,紅色文化資源也正是共產黨員在革命信仰主導下產生的行為結果,可以讓教育個體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體會情境下的情感,領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真諦,從而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堅定的精神意志,達到“知、情、意、行”的共同發(fā)展。紅色資源不能忘,紅色基因不能丟。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堅定踐行者,習總書記多次追紅色記憶、走紅色足跡、悟紅色精神,正如他所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笨梢钥闯?,紅色文化資源用真實、生動、有說服力的教育素材突破了學校教育的場域邊界,延展了教育空間,增強實踐育人的實效性[3]。
如何把紅色文化資源利用好,則需要相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進行統(tǒng)一的保護性開發(fā)利用,用好市場化手段促進紅色文化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最佳化。同時從紅色文化研究、紅色文化傳播、紅色資源維護、紅色文化體驗等多方面搭建實踐育人的平臺,鼓勵社會各界專家學者以及高校師生對當地紅色文化進行挖掘,鼓勵基于紅色文化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開放一些紅色資源維護、講解、宣傳等志愿服務工作崗位給高校學生,開發(fā)紅色文化體驗項目,與地方高校共建,共同關心、關注高校實踐育人工作。
高校作為實踐育人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需要正確認識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實踐育人的重要性。目前高校紅色實踐育人環(huán)節(jié)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紅色教育環(huán)節(jié)分別由不同的帶教老師負責,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與理論教學體系也相對獨立,導致紅色理論教學缺乏生動性,而紅色實踐活動又缺乏理論支撐,建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緊密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育人方案。同時高校作為實踐育人的主體,需要積極打造紅色文化育人氛圍,開展紅色文化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師生主動地梳理當地紅色文化歷史數據,拓展實踐育人教育資源,組織生動的體驗教育活動,深化大學生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認知。
青年大學生作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需要積極參加實踐育人活動,從紅色文化的實踐中,不知不覺接受思想洗禮,感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力量,樹立遠大理想。努力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參加紅色體驗、志愿服務、紅色歷史數據梳理、講述紅色故事等實踐育人活動,在互聯網等媒體上傳播紅色正能量,并且把紅色精神內化為價值追求,砥礪奮斗,最終提高實踐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