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俊
對于教材,每個教師會有不同的看法,我有個觀點,把自己“嫁”給教材,用自己的修為和愛,用自己獨立的靈魂守住對教材開放的心,接納教材,品味教材。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發(fā)生故事的場所,教材是故事產生的重要媒介?!拔覀兪亲晕姨魬?zhàn),課程與教材的重構是核心工作??茖W教師參與這項工作,對教育的理解就深入了,就不是簡單的科學教育,而是站在對人的培養(yǎng)的高度上去理解如何幫助學生成長?!保ê戮┤A語)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通過教材的互動是最具意義、最深刻的互動之一。課堂教學既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師生交往的重要方式,它增進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感情,在互動中打開了孩童世界通向成人世界的窗口,兒童借由教材發(fā)現自己潛能的同時,也體驗了學習中合作和成功的快樂。
“課本、課本,上課之本”是以往教材觀的真實寫照,這種教材觀表明課本在課堂上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課本呈現什么內容,學生就學什么;課本怎么呈現,教師就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其實教育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中記憶、積累抽象知識,同時通過知識與自己經驗體系的互動、聯接、構建、遷移、重組,讓抽象知識變得立體而豐盈;另一方面,學生在感受人類昔日創(chuàng)造之輝煌的同時,欣然發(fā)現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價值、自我的責任,萌生創(chuàng)造的熱情、探索創(chuàng)造的方法、習得創(chuàng)造的能力。
我們知道,學生走進課堂的目的在于走向廣闊的世界。教材呈現的活動,只是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載體之一。如同播種一片試驗田,憑借兒時的經歷,學生會將求知的觸角伸向未來生活的各個領域,將世界幻化為巨大的課堂,然后,學生會在成長路途上的某一個機緣巧合處爆發(fā)出無限的可能。那時,世界或許會循著他們成長的軌跡而改變。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是教師應具備的本領。在教學活動中,若不經歷現實課堂的歷練,一定不會看到教材文字背后的東西,探索才知教學的博大,思索方見教材的豐厚。這正是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必須下的功夫。
編制教材的過程是苦與樂相互交織的過程,而超越教材絕對是最激烈的理性和激情的煎熬。找得到解脫方法的教師,多半是聰慧和堅韌的,他們閱讀教材,體會教材,把心交給教材,自然會收獲教材帶來的趣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