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鹽城一中”)的品格提升項目以體系化、體驗化、活動化為特色,以“生命原點、生活中心、生動方式、生長旨歸”為理念,建構起入理、入情、入心、入行的“情理共振、行隨心動”的高中生品格提升范式,為高中體驗式德育摸索出了一條實踐路徑。我們對鹽城一中的體驗式德育的行動實踐進行深度反思,梳理出體驗式德育實施的兩個關鍵:追尋有意義的活動和構建德性共同體。
體驗式德育是以有意義的活動設計為載體,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的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品格涵育的目標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的過程。它主張德育回歸生活、回歸自主體驗、回歸群體感化,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成長、體悟內心、省悟修為。鹽城一中的體驗式德育從主客體關系的視角進行分類,分為“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四個維度。這種體驗式德育的過程,不是一個線性結構,也不是一個閉合的環(huán)形,意味著每一個維度的過程并非一次結束,而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螺旋上升的結構。體驗者總會有新的體驗產生,這種體驗,隨著體驗式學習的螺旋上升,幫助學生達到新的道德層面。
追根溯源,體驗式德育是有其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的?,F(xiàn)代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為代表的“經驗自然主義的經驗課程”,以及美國的格林、休伯納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人本主義教育學者提出“人本主義經驗課程”是體驗式德育的哲學基礎,即強調“經驗”是“存在”體驗或“反思”精神,其理論基礎是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哲學等當代人本主義哲學,它們徹底消除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二元對立,使“經驗”成為“存在”體驗、成為一種“反思”。在心理學方面,以韋特海默、克勒等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不是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孤立的、簡單的反應,也不是許多反射弧機械的總和,它主要是通過認知活動的整合而作出的。“團體動力學”的創(chuàng)始人勒溫更是傾向于,個體的行為是由個性特征和場(指環(huán)境的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此看來,體驗式德育在實施過程中,首先應觀照教師的理念與能力,其次是學生的群體參與,特別重要的是過程和活動的價值與意義。
體驗式德育的關鍵是賦予品格提升以有意義的活動,按照德育活動的內容特征,活動安排主要分為四個模塊:以道德認知體驗為起點、以道德情感體驗為起點、以道德意志體驗為起點、以道德行為體驗為起點。
一是在自我感知和認同中體驗。學校設計的“風揚旗彩,圖展班魂”最美班旗自主設計與網(wǎng)絡評比活動,是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道德認知體驗,是對自我成長的認知,是對自我融入集體的認知,是對集體精神的一種淬煉和認同。這樣的一種體驗活動既需要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與合作能力,更需要包容精神。
二是在服務和擔當中體驗。學校設計的“行走在校園”活動亮點是“人人參與、人人有崗”,增強了學生的同理心,讓他們感受校園即社會,體會管理者的不易,體悟管理的藝術,進而增強規(guī)則意識和擔當精神。
三是在欣賞與感恩中體驗。學校設計了“講美麗身邊人”系列活動,其中“講講咱父母的故事”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傾聽別人的故事,讓每個學生學會欣賞和感恩自己的父母。此外,學校設計的“說說我的老師”“夸夸我的同學”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的同理心、換位心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人是群體動物,在任何發(fā)展階段對群體中的他人都表現(xiàn)出“依賴性”,“德性”的成長也會在這種“依賴”中發(fā)生?;诖?,體驗式德育活動的設計還應該強調活動參與者的體驗角色和團體定位。
一是共同體成為體驗德育的操作范式。鹽城一中的“探究者行動”系列活動中,學生自由組建“共同體”,每個學生在“共同體”中找尋自己的角色、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傾聽別人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創(chuàng)意,生生之間表現(xiàn)出高度的“自由合作和相互欣賞”,學生在團隊中濡染、浸潤、生長。
二是共同體成為實施新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關于新勞動教育體驗,學校秉承三個核心理念:首先,勞動不等于簡單體力勞動,新勞動教育不等于簡單的體力勞動鍛煉。新勞動形態(tài)應包含更多腦力勞動和復合嶄新的勞動形態(tài),特別是要將新勞動教育貫穿在信息產業(yè)、文化產業(yè)等領域的新興勞動中。其次,新勞動教育與當代青年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與時俱進地開展勞動教育,新勞動教育必須具有更多的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和適切性,要為青年學子全面發(fā)展提供有益的成長平臺。最后,結合地域特點開展新勞動教育,尤其是要結合新農村實際、新農業(yè)特點和新農活特色。
立德樹人作為德育的根本所在,內蘊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德為先”和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觀點。高中生德性涵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體驗,讓我們的青年學子在高尚師德引領下,相互濡染、相互砥礪,成就他們終身葆有的最高尚的德性和最自由的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