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梅,俞 靜
(安徽林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安徽 安肥 230031)
微生物是一類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其中包括病毒、藍細菌、細菌、放線菌、粘菌、霉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1]。它們種類龐雜,姿態(tài)萬千,相互作用也錯綜復雜。茶園是以茶樹為主要栽培對象的經(jīng)濟灌木園,園中不同空間部位棲居有不同的真菌群落,病害真菌也是此真菌群落的重要成員[2]。從茶園的真菌群落進行調(diào)查研究,弄清茶園真菌種類,這對于探索茶園病害發(fā)生機理及微生態(tài)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3]。茶園屬于一個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微生物在茶園里分布極為廣泛,有些微生物能引起茶樹的病害,在這一方面,已有工作者的調(diào)查研究,并有效地開展防治工作。但是為什么在同一塊茶園里,有些葉片幾乎是處于同一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有的發(fā)病,有的卻不發(fā)病。是不是因為在這些茶樹葉面有抵制有害微生物的有益微生物呢?目前,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做的不多,因此筆者對茶園葉面微生物區(qū)系做了部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了真菌的分離和鑒定。
打孔器(Φ為0.8 mm);CHA-S振蕩器(農(nóng)業(yè)部重點實驗室提供);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滅菌培養(yǎng)皿6套、滅菌吸管2支(2 mL、三角玻璃涂棒;無菌水2瓶(250 mL三角瓶裝100 mL);顯微鏡。
2.2.1 采樣
于2017年3月17日,在安農(nóng)大茶園用五點采樣法采摘中、上部葉各五片,供分離用。
2.2.2 玻璃器皿的滅菌
將需用的培養(yǎng)皿、三角玻棒、吸管(2 mL)洗凈、晾干、包裝就緒后,放入烘箱中加熱至160 ℃,處理1 h。
2.2.3 固體培養(yǎng)基的配制
取200 g去皮新鮮馬鈴薯切碎,加水100 mL煮沸0.5 h,用紗布濾去馬鈴薯,加水補足100 mL,然后加20 g葡萄糖、20 g瓊脂。加熱使瓊脂完全熔化后,乘熱用紗布過濾,而后分裝三角瓶、試管(每支約10 mL),同時將2瓶裝有200 mL水的三角瓶一起放入高壓滅菌器中,在15磅蒸汽壓下處理25 min,待用。
2.2.4 菌液配制
把采摘的葉片以小水流沖凈、晾干,用打孔器取20個圓形葉片(為0.8 mm)并投入無菌水三角瓶中,隨后分別在兩瓶上作“上”、“中”標記并放入CHA-S型振蕩器中在20 ℃溫度下高速振搖1 h,以使真菌的孢子分散。取6套培養(yǎng)皿,分別在皿底外面編號上1、上2、上3、中1中2中3,然后將熔化后的培養(yǎng)基冷卻至45 ℃左右時,分別以無菌操作的方法傾入已編號的培養(yǎng)皿中,凝固待用。在無菌室中用吸管分別吸取2 mL菌液移入其相應編號的培養(yǎng)基上,并用三角涂棒輕輕涂勻(注意:三角涂棒每次使用前要在火焰上滅菌)幾個處理的操作完畢后,將培養(yǎng)皿倒置于26 ℃恒溫箱中培養(yǎng)。3 d后,用肉眼觀察菌落 的生長情況,7 d后用顯微鏡檢察各菌落菌絲和子實體(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的情況,并對此進行鑒定,一般僅鑒定到屬。所鑒定的真菌均移至斜面培養(yǎng)基上進行菌種保存。
鏈格孢屬(Alternaria) 孢子梗不分枝,長短不一,分生孢子暗色,有縱橫分隔,長卵形,成串形,成鏈形。
曲霉屬(Aspergillus) 菌絲有隔,無色,分生孢子梗無隔,頂端膨大呈球形,球形表面長出小梗,小梗有分枝,頂端串生分生孢子,圓球形。
尾孢屬(Cercosporasp)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略彎曲,黃褐色,分生孢子鞭狀,基部較粗,頂端漸系細,有5~9個分隔,且分隔明顯[5]。
頭孢屬(Cephalosporium)菌絲上長出的分生孢子梗直立短小,頂端著生球形的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并由分泌物粘在一起形成球狀。
枝孢屬(Cladosporium)孢梗橄欖色,近端或中部分枝,分生孢子褐綠色,單胞或雙胞,卵圓形。
鐮孢屬(Fusarium)分生孢子梗單生,分生孢子多細胞,鐮刀形,兩端形尖,彎曲顯著。培養(yǎng)基中產(chǎn)生大量的氣生菌絲,呈絮狀。菌絲到后期呈黃色。
長孺孢屬(Helminthosporiuim) 孢子梗較長,暗色有橫隔,稍彎曲,分生孢子亦有隔,橢圓形。
大莖點屬(Macrophoma) 孢子梗單生,短而細,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卵圓形。
青霉屬(Penicillium) 菌落墨綠色,分生孢子梗從菌絲上垂直生出,端生帚狀分枝,頂生小梗,小梗上著生鏈狀的分生孢子,單胞,卵圓形,數(shù)量非常多。
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 分生孢子四分隔5細胞,中間3胞黃褐色,兩端細胞無色,頂端有2~3根附屬絲。
茶葉點霉(Phyllostictatheaefolia) 分生孢子器球形,分生孢子無色,微小,單胞,卵形。
白色不產(chǎn)孢絲狀真菌,白色菌絲,絮狀,不產(chǎn)孢(表1)。
分離密度=(平均菌落數(shù)×(1 mL/0.2 mL)×100 mL)/(0.42π×20×2)(面)
相對分離頻率=(各菌分離的菌落數(shù)/總菌落數(shù)) ×100%
表1 春季菜園真菌種群趨勢
由表1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3月中下旬從茶樹葉面上分離到的真菌有尾孢屬、青霉屬和擬盤多毛孢屬等6種真菌,其中尾孢屬、青霉屬真菌分離的相對頻率較高,密度也較大,它們分別為66%、6101.6cfu/cm2和 24%、2211.2cfu/cm2;至4月下旬,尾孢屬和青霉屬的出現(xiàn)頻率、分離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分別達70.4%、6257.8cfu/cm2和33.7%、2992.2cfu/cm2,白色絮狀真菌、鏈格孢屬的頻率和密度亦有一定的提高,同時,4月下旬又分離到葉點霉屬,枝孢屬和大莖點屬三類真菌,3月份出現(xiàn)的頭孢屬和擬盤多毛孢屬這次又未分離到,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表明春季茶園隨著溫度、濕度和其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真菌微生物不僅在數(shù)量上會發(fā)生變化,而且在種類上也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從5月上旬分離到的9個屬的真菌來看,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首先鏈格孢屬、白色絮狀真菌、青霉屬出現(xiàn)的頻率和密度均大幅度下降,同時又出現(xiàn)了幾類新的真菌,如長孺孢屬、鐮孢屬、曲霉屬等,特別是曲霉屬剛一出現(xiàn)就有較高的分離頻率和密度,為21%和1604cfu/cm2,此時的葉點霉屬已升至最高。
從總的趨勢來看,春季茶園的葉面真菌微生物種類較多,有的從3~5月份不僅始終能分離到,且種群數(shù)量能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如青霉屬、鏈格孢屬、白色絮狀菌絲等,種類上也有一定的變化,3月份僅分離到6種,5月份分離到9種,出現(xiàn)了長孺孢屬、鐮孢屬、曲霉屬等。在這些分離到的真菌屬中,有的包括著茶樹的病后菌如葉點霉屬就包含著茶樹上3種病原物(茶芽枯病菌、茶白星病菌、茶赤葉斑病菌);尾孢屬(茶褐色葉斑病菌),擬盤多毛孢屬(茶輪斑病菌)等,這些真菌如出現(xiàn)的頻率高,密度大,就預示著有病害流行的可能,還有一些屬的真菌的出現(xiàn)并非是茶樹葉片病原物,如:青霉屬、頭孢屬、曲霉屬等。它們既然在茶樹葉面上出現(xiàn),且密度較大,必然有它存在的生態(tài)意義,它們于一定時間內(nèi)在葉面上占據(jù)一定的空間位置,可能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些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本實驗是于3~5月間進行的,時間較短,僅對春季茶園內(nèi)真菌種群做了大致的了解,并不全面,這項工作應繼續(xù)進行下去,摸清茶園內(nèi)全年種群數(shù)量及分布特點,對于維護茶園生態(tài)平衡和有害生物的綜合治理必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