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士忠
茼蒿又名蓬蒿、菊花菜、蒿子稈,為菊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時令蔬菜。在古代,茼蒿可是宮廷菜肴中的珍品,所以又叫“皇帝菜”,如今它已經(jīng)成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茼蒿原產(chǎn)地中海,進(jìn)入我國也有900多年的歷史。全國栽培的茼蒿有大葉和小葉兩個形態(tài)類型。大葉茼蒿又叫圓葉茼蒿或板葉茼蒿;小葉茼蒿又叫尖葉茼蒿或花葉茼蒿。尖葉種,葉片小,缺刻多,香味濃,但產(chǎn)量低栽培少;圓葉種,葉寬大,缺刻小而淺,品質(zhì)好,產(chǎn)量高,栽培比較普遍。每年春天(3、4月)和秋天(10、11月)是茼蒿的最佳食用期。選購時,以鮮嫩、清潔、莖壯葉肥、無黃葉、無病蟲害、不抽苔的為佳。
茼蒿做為蔬菜,其食用部分是它的嫩莖和綠葉,鮮香嫩脆,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富含礦物質(zhì)、胡蘿卜素、蛋白質(zhì)、膳食纖維、維生素B族、維生素C、膽堿、氨基酸、揮發(fā)油等。尤其胡蘿卜素的含量超過一般蔬菜,每100克含2.54毫克,是黃瓜、茄子的15~30倍,有助于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功能。其揮發(fā)性精油以及膽堿等物質(zhì),具有降壓、補(bǔ)腦的作用,對提高機(jī)體適應(yīng)力和防止記憶力減退大有好處,還能消食開胃,增加食欲。
茼蒿入藥,早在唐代《千金要方》中就有記載,言其“安心氣、養(yǎng)脾胃、消痰飲、利腸胃”。清代醫(yī)學(xué)家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言及:茼蒿“能清心養(yǎng)胃,利腑化痰”。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茼蒿味辛、甘,性平,入脾、胃經(jīng),屬辛甘發(fā)散食物,功效溫脾、養(yǎng)胃、通腑、利腸、養(yǎng)心、安神、利二便、祛痰濕,主治痰熱咳嗽、肝熱頭昏目眩、脾胃不和、飲食減少等癥,尤其適合在潮濕陰冷的天氣吃。
茼蒿烹食適于涼拌、炒食、做餡、氽湯等。在涮火鍋時可吃一些茼蒿,能夠有效分解肉類中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對營養(yǎng)攝取有幫助。需要注意的是,因茼蒿的芳香精油遇熱易揮發(fā),會減弱茼蒿的健胃作用,所以適于大火快炒,而不是長時間燜、煮等。再者茼蒿含鈉較高,烹調(diào)時要少放鹽。茼蒿雖食藥兩宜,但因其辛香滑利,多食則會引起氣滿腹脹,故便溏泄瀉者不宜食用。
茼蒿粳米粥:苘蒿10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茼蒿擇好洗凈,切段,把粳米淘洗干凈泡半小時。鍋放水、粳米,大火煮沸,放入茼蒿、冰糖,改小火熬煮至熟。此粥能安心神、和脾胃、消痰飲、利二便,對高血壓、頭昏、睡眠不安、肺熱咳嗽濃痰等癥有一定療效。
茼蒿雞蛋湯:茼蒿250克,雞蛋2個,鹽、雞精、蔥花、生抽各適量。將茼蒿洗凈切段,雞蛋磕入碗中攪勻,鍋放底油燒熱,放蔥花炒香,放入茼蒿、鹽,煸炒,加熱水燒沸,將雞蛋液慢慢倒入鍋中,待茼蒿雞蛋熟后,放入雞精出鍋即可。此湯有降壓、止咳、安神功效,對高血壓性頭昏腦脹、咳嗽咯痰有輔助治療作用。
茼蒿香菇煲:茼蒿250克,香菇、筍片、火腿肉各50克,豆粉、鹽、熟豬油各適量。將茼蒿洗凈剁碎搗爛取汁,拌豆粉,火腿、香菇切丁。鍋放水燒沸后下火腿丁、香菇丁和筍片,改小火煮10分鐘,加鹽,放入茼蒿汁勾芡的豆粉,使成膩狀,再澆上熟豬油即可。此菜滑嫩爽口、清香開胃,有安心、養(yǎng)胃、和脾作用,適合心煩、便秘、口臭者食用。
茼蒿涼拌菜:茼蒿200克,泡發(fā)腐竹150克,麻醬、鹽、雞精、醬油、米醋、香油、蒜泥各適量。茼蒿切段,腐竹切絲。茼蒿用沸水焯熟,撈出晾干裝盤,放入上述調(diào)料拌勻即可。此菜和中健胃、清利頭目、潤肺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