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曄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qū)文北小學,河北 唐山 063000)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掌握知識水平和運用知識能力更高,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fā)展。課堂教學有效與否,必須通過學生來體現,能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fā)展,促進他們的個性發(fā)展的課堂就是有效的課堂。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策略。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求知欲望強烈,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這些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快樂地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一種使學生心情愉快,能激起強烈求知欲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增強求知欲望。如:課堂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對于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的學生要給予“你真會動腦筋”,“這個解法很獨特”等贊賞的話語賞識他們,激勵他們。對于回答有困難或表達不清楚、不流暢的學生,送去“沒事,你再思考一下”,“你已經找到方向了,再想想”等鼓勵性的語言,減輕其壓力,放松其心情,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一句句贊賞的話,一聲聲熱情的鼓勵都會激起學生學習的推動力,消除他們膽怯心理,增強表現欲,從而促進他們主動學習,樂于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闭n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與他們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相聯(lián)系的學習場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主動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小超市”這一數學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服務員與顧客,在“超市”進行“購物”或“售貨”的交易活動。比如,1千克西瓜是2.4元,你買5千克西瓜是多少元?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服務員”與“顧客”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學生在交流中不僅能夠鞏固數學知識,還可以熟練掌握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真正懂得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新課改指出:課堂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場所,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他們由于受年齡、知識和能力諸多方面的局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膚淺、單一。因此,只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特別是在學生有疑難的地方或不求甚解之處,更需要我們教師及時加以點撥。其次,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課堂游戲來實施,做到學中玩,玩中學。心理學表明:小學生注意力的特點是無意占據優(yōu)勢,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為突出,對游戲更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能長時間地玩而不感到疲倦,教師要抓住此特點,在學生精神最為 奮之時給予知識的傳授、能力的提升,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第三,教學中,面對差異生,教師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的方法,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敢于放手讓他們獨立思考、分析,發(fā)揮其聰明才智;對學困生則從基礎入手,循循善誘,不斷鼓勵他們,讓他們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樹立學習信心,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蕭伯納有句名言:“兩個人,每人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仍是每人一個蘋果;兩個人,每人有一種思想,交換一下,每人就有兩種思想”。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他們提供數學活動的平臺,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通過分組合作討論形式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互補,發(fā)揮想象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學具(各種三角形),由各小組根據三角板的拼、湊為學過的圖形,并應用已學過的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興趣濃厚,討論熱烈。匯報時,學生不僅能用兩個相同的三角板拼成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甚至還能把三角形通過剪、拼成學過的圖形。由此,通過同學間的合作交流、互動探究,不但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去聽取別人的意見并作出評判,從中也分享著成功的喜悅。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不可或缺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此類情況:學生對剛學到的知識很容易理解,模仿教師所教的方法也做得很好。然而在做具體的綜合性練習或拓展題時就覺得無從下手,出現不同程度的錯誤,對知識變成只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有針對性,設計的練習不但要循序漸進,又要考慮思維能力不同的學生。如在教學“圓的面積”后,我設計了三道練習:①已知r=2厘米或d=3厘米,求圓的面積?②已知c=9.42分米,求圓的面積?③已知圓的面積s=28.26平方厘米,求圓的周長?學生對①馬上就能根據公式求出正確答案。而對②和③就面露難色,特別是③覺得難以適從。我順勢而導、啟發(fā)他們:要求出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要求出圓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從哪可以求出?學生通過引導很容易找到解題思路,并且領悟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總之,“有效的課堂”是教師永恒的追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轉變觀念,采取多種手段與方法,積極打造高效率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盡其所能地學到更多的知識,發(fā)展其能力,讓數學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