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江
“可見之詩”油畫展在濰坊已經(jīng)舉辦四屆了。屈子《離騷》歌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蹦咎m墜露似在初春,秋菊落英已是深秋。古人的朝夕如此悠長!四屆畫展的延綿,便也汲取了無數(shù)天地精華,眾人傾心。
《論語·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笨追蜃釉诤影渡祥L吟,飄逝的萬物正如這流水,不舍晝夜,從無間斷。逝水與流光最能喚起生命的懷想,直如《文賦》所言:“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p>
中國的詩人們面對山水草木,素懷莫名的情感,常將生命的感懷投放進(jìn)去,在那里與時光歲月相會,所以,山水成了生命的滄桑,草木成了歲月的悲欣。我們讀這些詩就仿佛爬行在崇山峻壑之上,俯望塵寰,游心宇宙,以無所翳蔽的目光瀏覽萬川。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仰觀俯察,面對整個宇宙,抒發(fā)個體生命存在的悲懷。他揮筆寫道:“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碧K軾在《前赤壁賦》中朗聲唱和:“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你們也知道江水與月亮的道理嗎?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卻沒有流逝。從王羲之穿越千古的生死之間,到蘇軾擁清風(fēng)明月以為“造物者之無盡藏”的萬丈豪情,都從俯探逝水中,點(diǎn)明中國詩人心懷的傷逝與縱浪的底色。
白日秋風(fēng),江東浩歌,草木搖落,傷晚悼紅,這些是中國詩詞最普遍的意象。楚辭詩經(jīng),唐詩宋詞,無不浸透著這種傷逝與縱浪的氣息。繪畫的藝者也將這種“騷”“雅”的真消息,吸入筆端。他們所賞的,不是春山無盡或奇葩綻放,而是山水沉寂長存的光華,是山石與墨竹幽蘭的相伴而生,是流光飄逝與詩人獨(dú)醒中生命的證悟。他們無不面對生死的憂患,但他們絕不因此而哀怨無端,自甘沉落,而是將執(zhí)著的生命意志,化成綿延無盡、風(fēng)景不殊的山巒,化成老梅、幽蘭、風(fēng)竹、殘菊等意象,化作令人心醉、令人淚碎的山水草木。
中國的畫人似乎比詩人更深地受著莊子的影響。正是莊子的自然情懷,向著人生的無常,注入了一種清醒與冷冽的氣息:自然無情。這種氣息,以自然本位的建構(gòu)來激發(fā)更為自由、更為雋遠(yuǎn)的想象,從而建樹起中國的人性特色。“天若有情天亦老”,中國的詩人與畫人們憑借莊子的慧眼,洞明了一個真相:宇宙天地了絲毫不受時間的傷害。于是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按下心中傷逝的悲調(diào),讓焦慮的心靈棲落在山水草木的世界中。珍貴生命的一季一歲,一分一秒,在那里真正得到了安頓。
這正是中國關(guān)于繪畫之詩的鄉(xiāng)途,也是我們扎根沃土尋覓的一條皈依之路。謹(jǐn)以此短序獻(xiàn)給新一屆的“可見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