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防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開發(fā)區(qū)中學)
語境即言語環(huán)境,它既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因素,都是語境因素。語境在文本解讀、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實際教學中,關注語境、強化語境意識,往往會收到意外的驚喜。下面筆者就以散文教學為例,談談語境在品味散文情感內(nèi)涵方面的積極作用。
孫紹振教授指出,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忽略過去的,沒有特別感覺,以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無奇的地方,發(fā)現(xiàn)十分精彩的內(nèi)涵,而且揪住不放”。筆者教學《秋天的懷念》一課,在帶領學生品讀第一小節(jié)“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時,有了下面這個教學片段:
生:“‘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么勁兒!’”從這個句子可以讀出作者的暴怒無常和內(nèi)心的絕望。
師:具體從哪幾個詞讀出來的?
生:“狠命地”“捶打”“喊”;可見作者當時幾近發(fā)瘋,內(nèi)心特別絕望,甚至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師:不錯,朗讀的時候,這幾個詞應該重讀,才能體現(xiàn)這種情感。不過,我覺得還有一個看似很普通的詞語,也很有意味,隱藏著作者內(nèi)心的秘密。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
生(疑惑):是“可恨”這個形容詞?
師:這個詞我們一眼就能看到,好像沒有什么秘密。再讀讀?
(學生再次深情朗讀,注意剛才點到的幾個詞語,效果還不錯。)
師:好,那么大家聽老師讀一下。
(教師在朗讀中突出“這”。)
生:哦,原來是“這”!
師:如果把這個詞刪掉,重新讀一讀,大家會有什么感受?
生:刪掉“這”,感覺不如原文好。
師:為什么呢?你能分析一下這個很普通的詞的深層意味嗎?
生:“這”起強調(diào)作用,強調(diào)了“我”對兩條腿的恨,抒發(fā)了絕望之情。
作者使用“這”,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情感內(nèi)涵豐富。學生在閱讀時,很容易將其忽略,因此,筆者在教學時有意引導他們關注到這個詞語,進行深入思考。在語境中品析貌似平淡的詞語,挖掘其所蘊藏的深層情感,這就是語言性語境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入選教材的散文,在煉字上都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學生如果要真正感受其妙處,就必須結(jié)合具體語境。筆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課堂上,曾帶領學生對“人聲鼎沸”這個詞進行分析:
師:“人聲鼎沸”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
生:注釋上說是“形容人聲喧鬧,像水在鼎中沸騰一樣”,其實就是“人聲喧鬧”的意思。
師:那直接用“人聲喧鬧”豈不更好?
生:不好,不如“人聲鼎沸”形象生動。
師: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鼎中水沸騰的情形是怎樣的?
生:咕嘟咕嘟響,水蒸氣升騰,還有泡泡此起彼伏地冒出來。
師:那孩子們“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生:就像鼎中水沸騰這樣吧?此起彼伏地,很熱鬧。
在這里,筆者用還原語境的方法,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中的具體常識,去體會“人聲鼎沸”這個詞的含義,然后對比聯(lián)想“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的情形,體會到三味書屋中一群頑童讀書時的應付和熱鬧??梢姡谏⑽膶W習中,只有結(jié)合具體語境,才能深刻品味出文章的精心煉字處。
修辭的賞析非常普遍,也很容易落入模式化。要想給學生留下鮮明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就要用還原語境的方法去引導。教學《昆明的雨》一課,筆者帶領學生賞析“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這段話的比喻修辭時,是這樣引導的:
師:將楊梅比作火炭,怎么就生動形象了呢?
生:火炭很紅。
師:比作一個紅紅的乒乓球,不也很符合圓和紅的特點嗎?
生:那不行,沒有了美感。
師:大家想想看,火炭除了紅紅的,還有什么特點?
生:圓圓的。
師:火炭是燃燒著的炭塊,形狀可不一定是圓的。燒得時間久了,快燒盡了,只剩下一小團了,才可能是圓圓的。注意這句話中的“球”這個詞,假如用“顆”或“個”會怎樣?
生:用“球”字,符合楊梅圓圓的形狀?!盎鹛俊辈粌H僅是圓的,還是燃燒著的,給人一種熱情的感覺。
師:嗯,不錯,有形狀,有顏色,還有光澤,更有一種蓬勃的熱情。這個比喻真是極其精妙。
還原生活場景,聯(lián)系具體語境來品味修辭,才能讓學生體悟到修辭的精妙之處,以及文字背后的情感。
閱讀散文,要引導學生關注到文中的獨特表達,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如疑問句、反問句、倒裝句、短句等,并結(jié)合具體語境,反復品味。
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筆者發(fā)現(xiàn)作者特別喜歡用先果后因的表達方式,比如:“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边@樣表達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筆者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品讀研究:
師:這個句子如果還原為正常的因果順序,應該怎么表述?
生:“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所以長的草里我是不去的。”
師:比較一下這兩種表達方式,大家能不能解釋一下原文為什么那樣說?注意一定要結(jié)合具體情境進行分析。
生:上文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然后寫了其中有趣的景物;這里先說“長的草里是不去的”,照應上文;再說原因,提到傳說中的赤練蛇,順勢轉(zhuǎn)到了“美女蛇”的故事上,結(jié)構(gòu)非常自然。
師:這種表達方式在結(jié)構(gòu)上的妙處,大家說得很清楚了。那么,在情感表達上有什么好處呢?
生:強調(diào)了“我”的童心??吹介L的草叢,就想到會有蛇,想到了長媽媽講的關于蛇的故事,想見識一下“美女蛇”,這都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
師:也就是說,這樣的表達,是符合兒童心理學的,對吧?大家體會到魯迅先生作為文學大師的厲害之處了吧?
在這里,筆者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特殊表達,潛到語境深處進行思考分析,而學生的分析也比較充分透徹。這樣結(jié)合語境的語言訓練,確實起到了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思維的作用。
在《昆明的雨》的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從標點符號處著眼,嘗試將“雨季的果子,是楊梅”一句中的逗號去掉,改為“雨季的果子是楊梅”。然后進行對比朗讀,學生很快就讀出了原句的抒情意味,讀出了汪曾祺對昆明的楊梅的獨特情感。筆者正暗暗自喜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疑問,于是便有了下面的片段:
生:老師,既然這個句子中的逗號是增強抒情的,那么第10段中的“雨季的花是緬桂花”一句,為什么不用逗號呢?
師:這個問題太有價值了,但是也有點難。誰能來解釋一下?
生:這一段和上一段不同,上一段的抒情重點是楊梅,而這一段的抒情重點變了。
師:第10段的抒情重點是不是緬桂花?
生:不是,這段的抒情重點是作者對居住在若園巷二號時那段生活的懷念,懷念那里的房東和房客。
師:可作者自己說的是“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怎么會是懷念那里善良的房東和房客呢?
生:作者說的是當時。他寫文章的時候,肯定是懷念當年生活中的那些人的。
這里,學生的表現(xiàn)真的出乎筆者意料。當某生提出疑問的時候,筆者并沒有清晰的思路去解釋,于是便把問題再拋回給學生,沒想到卻收獲了意外之喜。學生通過在具體語境之中的反復細讀,注意到了文中的作者和寫作時的作者的不同,體會出了兩層情感,是一件非常值得贊揚的事情。
散文是最能教出語文味的。教師如果堅持結(jié)合具體語境,引領學生沉潛到字詞句的情感深處,總能收獲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