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雙尾藻(Ditylumbrightwellii)(封面) 硅藻門。呈短三棱柱狀,少數(shù)呈圓柱狀或方柱狀,殼面中央有一條粗直中空的長刺。細胞壁薄而透明,常單個浮游生活,以環(huán)面觀出現(xiàn)在顯微鏡下。殼面邊緣有一列小刺與細胞貫殼軸平行伸出為刺冠。適溫范圍廣,近海分布。
中華盒形藻(Biddulphiasinensis)(封底1) 硅藻門。藻體大多單獨生活,偶有形成短鏈。細胞寬60—320μm,高110—260μm。殼面橢圓形,中央平或稍凹。細胞的四角伸出細長的棒狀突起,平行于殼環(huán)軸或稍彎向細胞內(nèi)側(cè)。為偏暖形近岸種類,分布極廣。我國東海、黃海和渤海均有分布。
活動盒形藻(Biddulphiamobiliensis)(封底2) 硅藻門。殼面橢圓形,扁平,頂軸長40~58μm,頂軸兩端各生一較長的角,角直,上下殼的角呈對角線伸出,角的內(nèi)側(cè)另生長刺。分布廣。我國東海、黃海有分布。
星臍圓篩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封底3) 硅藻門。細胞大型,細胞壁硅質(zhì)化程度較強。殼面圓形,有大而明顯的玫瑰紋,正中央常有一圈無紋區(qū)。除鹽度很低的內(nèi)海外,各外海和近岸區(qū)都有。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均有,為最常見的種類之一。
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封底5) 硅藻門。呈透鏡形或短圓柱形,壁薄,以長鏈狀群體(有時可達50個細胞以上)浮游生活。殼面圓,凸如冠狀,直徑6μm左右。殼面邊緣生一圈管狀長突起,以之與鄰細胞的長突起相接而連成長鏈,連接結(jié)明顯。色素體1或2個,腎形。為世界廣布種,在近岸低鹽水及河口海域尤為繁茂,是沿岸流的良好指示生物。本種夏、秋季在長江口海域可占現(xiàn)場浮游植物總個數(shù)的90%以上。能生長于富營養(yǎng)化水域,是沿岸水中常見的赤潮生物,曾多次引發(fā)赤潮。
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封底4) 甲藻門。細胞側(cè)扁,呈瓜子狀,體長42—70μm,寬22—50μm。細胞前端圓,后端尖,藻體中部最寬。廣泛分布于沿海、河口和大洋海域。在我國沿岸,本種是牡蠣、幼魚的餌料,大量繁殖可形成赤潮,是太平洋東岸形成赤潮的重要種類,大量生殖時有發(fā)光現(xiàn)象。
叉狀角藻(Ceratiumfurca)(封底6) 甲藻門。藻體長,前后延伸,上體部長,向前端延伸逐漸變細,形成開孔的頂角。橫溝部位最寬,呈環(huán)狀,平直,細胞腹面中央為斜方形。下體部短,兩側(cè)平直或略彎,底緣由右向左傾斜,2個后角呈叉狀向體后直伸出,左、右角近乎平行,末端尖而封閉,左后角比右后角長而稍粗壯。典型的沿岸表層性種,廣泛分布,是渤海、東海和南海習(xí)見種??尚纬沙喑薄?/p>
梭角藻(Ceratiumfusus)(封底7) 甲藻門。藻體細長,前后延伸,直或輕微彎曲。橫溝部位最寬,幾乎位于細胞的中部,上體向前端逐漸變細,延長成狹長的頂角。下體向底端漸漸變細成瘦長的左后角,右后角極短小或退化。世界性分布種。該種在內(nèi)灣常形成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