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樁謀殺案發(fā)生,但嫌疑犯否認一切。他聲稱并不認識受害者,亦未曾走近他半步…… 警方和法官都認為他沒說實話。但要如何證明呢?
在案發(fā)現場,調查人員會盡量搜集任何可能的細微證據,像衣物纖維、頭發(fā)、指紋、煙蒂……在受害者的外套上有幾根紅色的頭發(fā),看起來像是嫌疑犯的。如果能證明這些頭發(fā)的確是屬于嫌疑犯的,那么就能證明他曾經和受害者接觸過。
專家會檢驗這些頭發(fā)發(fā)根的細胞和嫌疑犯的血液細胞。所有生物都是由很多細胞構成的。人體內每一個細胞的細胞核都有DNA。
什么是DNA?DNA 是由許多基因組合而成的,每個DNA 包括成千上萬的“珍珠”,看起來就像兩條纏在一起的珍珠項鏈。這些珍珠有四種不同的顏色,而成千上萬的彩色珍珠會按特殊的程序串在一起。
一個人體內所有細胞的DNA 排列是完全相同的,發(fā)根、大拇指、肝、胃或血液里的DNA 都一樣。但不同人的珍珠排列次序卻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一種基因身份證。
因此,遺傳學家可以比較嫌疑犯的基因身份證與那些紅頭發(fā)上的基因身份證。若兩者相同,就可證明嫌疑犯曾接近過受害者。
遺傳學家從受害者身上找到的發(fā)根或煙蒂上留下的唾液中,抽取少量細胞,并把細胞內DNA 周圍的物質清除。再把從嫌疑犯血液里抽取的細胞,用同樣的方法處理。然后,將兩份DNA 做特別處理,放在特制的凝膠體上,并使電流通過凝膠體。數小時后,在特別的燈光下,可看到類似計算機條形碼的條子(就像產品上的計算機條形碼)。最后,比對兩組條形碼。
在非禮、謀殺、偷竊及其他罪案中,警方越來越常采用基因分析的方法。為什么呢?就是要找出兩個人、兩件物體、人與對象曾接觸過的證據。若能證實是接觸過的,對于調查工作是非常有用的。但它并不足以證明嫌疑犯的罪,只不過是眾多證據中的一個。
根據上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1.文章以兩條珍珠項鏈來解釋 DNA 的結構,每個人的珍珠項鏈的( )。
A.長度不同 B.珍珠的排列次序不同
C.項鏈的數量不同 D.珍珠的顏色不同
2.“基因身份證是如何顯現的?”一段的目的是為了解釋( )。
A.什么是 DNA B.什么是計算機條形碼
C.如何分析細胞,從而找出 DNA 的結構 D.如何證明罪行曾發(fā)生過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 )。
A.警告讀者 B.娛樂讀者 C.提供信息 D.游說讀者
4.文章第一段問:“但要如何證明呢?”調查人員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A.查問證人 B.做基因分析
C.徹底盤問嫌疑犯 D.復查所有調查結果
(“參考答案”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