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藝焱
摘要:《故都的秋》作為郁達夫的抒情散文佳作,正是在書寫靜謐閑適的審美體驗中,對讀者間接抒發(fā)出個人的苦悶心緒,在抒情感懷間引起讀者與作者之間抽象暗合的“共鳴情感”。在“情緒結構”的營構、“平民視角”的觀察和“補償心理”的投射中共同營造出詩化情境,經過讀者個人的情感過濾之后,其自傷自憐的惶惑心境就又加入了一抹惆悵之色,而生成出內在的詩化意蘊,潛在表達出失意傷懷、無以言說的生命體驗。
關鍵詞:情緒結構;詩化意境;補償心理;平民視角
一、在情緒結構中生成詩化情境
“散文是美的心態(tài)外化的功能載體,是美的流動的情緒結?!鄙⑽牡臅鴮?,是不以景物時空布局做為內在核心,而是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情緒結構。身處于19世紀末的社會歷史風云之中,周遭環(huán)境充斥著衰敗之感和國民黨白色恐怖營構的步步緊逼之勢時刻侵襲著作者疲憊的內心,1926年愛子的離世使得作者的心境倍加苦澀,雙雙平添出孱弱而命運無力把握的生命體驗。此時的作者從杭州到達北京僅停留了四天的光景,與北平長久的離別卻無形間增深了個體對古都的感傷追懷之情。于是目光所及都成為情感投射的完美歸屬。一堆凌亂的生活素材,在情緒的流動中盤結為美的秩序和藝術位形,并在層層營構的藝術位形中滲透進作者如秋意般清凈悲涼的生命體驗。
品讀全文,我所見得的“北國之秋”總是少了那么一點清和悲涼,感到那般秋意特有的“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是潛藏于深層意境之中而不易察覺,縈繞鐫刻在心間的是清冷的玉泉之月、幽冥的鐘聲。動靜相襯之間卻淡化了嚴厲苦澀之味,院中品茶、馴鴿飛聲、斑駁日影、破壁腰中靜對朝榮藍朵,無不是暢然恣意的詩化般生命體驗的自然映射。無所謂遠近也無關之俯仰。所見之處皆是作者詩化心境的外化和細膩審美遐想的投射,作者潛在意識中的情緒體驗生成情緒結構,并最終生成詩化意境?!睹缹W》中提出“藝術最重要的是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體現心靈反方面的重要意趣,還有真正意韻的情境”。而所謂的情境在隱士氣息和感傷氛圍的營造中,就進一步演化成是“美的心態(tài)外化的動力支點、美的流動圖景的情緒結、控制作家的情緒過程及其藝術位形的情韻情調所形成的審美焦點和詩的魂眼。”《故都的秋》生成的美學境界中,在意象結構內頓生出清廖靜謐、閑逸雋永之感。感傷纖細、敏感多思的心境在清麗的文筆間外化,漸生對于故都的秋的眷戀,更是對命運遭際無力把握、寂寥惶恐的隱秘細膩無處言說。
二、在補償心理中映射詩化審美體驗
在《孤獨的秋》中,強烈的表層外化抒情傾向卻被潛意識內的補償心理所取代,卻是補償心理在非合理化情境下的一種合理化顯現。郁達夫作為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積極投身民族富強高呼吶喊的文學創(chuàng)作事業(yè),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在上海、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雖不趨名逐利,但也絕非超然于物外。然而卻生出對退避世間紛擾“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豁達淡泊、恬然自適、笑看滾滾煙塵的平逸達觀。正是面對客觀現實的催逼險惡、如履薄冰的生存狀態(tài)和造化弄人的絕望處境,早已背離作者向往的理想化的生存哲學和生命境界,于是內心的極度疲憊、極度憂傷苦澀就反向轉化成對種種煩擾苦難的有意疏離,而生成由內向外的審美距離,從而映射出意蘊豐厚的詩化審美體驗與生命體驗。但這種補償終究是難掩作者過度悵惘的落寞心緒,以致“鋪陳滿地的槐樹落蕊”、“細密清閑的絲紋”、“不絕啼唱的陣陣蟬聲”,萬籟俱寂、悄若無人的美學境界中滲透進主體心緒的落寞與深沉。那份難以言說的孤寂無助、落寞失意、疲憊倦怠的冷寂心境無聲的傾吐著,遙想起古人“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倒是和李清照曾吟說“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頗為相近。北方的果樹奇景是那樣的俏麗迷人,縈繞在秋日奇景間的盡是“鴿子蛋”、“小橢圓形”、“淡綠微黃”,在清新爽利、沉靜寡淡的布景之下,客觀環(huán)境中異常壓抑窒息的氣氛無孔不入地挑撥著作者脆弱的靈魂,挑戰(zhàn)著此時疲憊的意志、敏感的神經,一切的一切都將潛藏于作者意識深處那份無處言說的無奈暴露于外。對于江南的秋與故都的秋的兩相對照,“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的江南秋景,或許相較于北方的秋景,不能滿足當時作者內在生命體驗的投射的深層美學需要。
三、在平民視角中營構內在詩化心境
作家為此必須要培養(yǎng)自己善于尋找能夠引起讀者必要的情緒、必要的心境的節(jié)奏、詞匯、語句。節(jié)奏、詞匯、語句畢竟是作家隱秘心里的表層呈現,深層卻駐留于內在心境的營構。北方的秋是處處潛藏著那抹秋意。聲色嗅味皆流淌于北國之秋。清掃槐蕊在樹影下留下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獨臥閑聽秋蟬的蟬聲、在秋雨涼風中“緩慢悠閑的唱和問答”、“塵土灰沙之后,享受柿熟棗紅的清秋佳日”。這通通都在于作者以平民視角來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院落的一處一景都是作者自我的內心世界中乞求身心歸于寧靜安逸、平淡閑適的自我況味。在看似頗為散漫中給予細膩真切的描摹,僅僅是作為平民真切體驗古樸淡雅的詩化情境,感受秋意的氛圍和清細寥落氣息的彌漫,凝聚起了濃重的秋氣。以平易曉暢的書寫中造出古典文學言簡意遠、樸拙幽深的情調。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的引用,古典詩詞的吟詠增生出身后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結尾處“以自身壽命換作秋的零頭”的真誠慨嘆,可謂是文人心性的別樣表達。黑格爾曾經指明情境基本定性情境就是更特殊的前提,本來在普遍世界情況中還沒發(fā)展的事物實現真正的自我外現,是一種推動力,使藝術彰顯的內容得到有定性的表現。郁達夫的文章有意將情與境相互貫通融合,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言,“上焉者意與境渾,或以境深,或以意渾,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庇暨_夫的《故都的秋》中悄愴幽寂、清邈淡遠的詩化氣息始終繚繞不止,信步閑走于院落、聽聞細雨風聲、感受鐘鳴蟲鳴,三兩筆中轉換著視角,連動切換間始終不變的是其真性情,也就是《人間詞話》中所指的“作家主觀性情的真,或本性的純真”。在自然萬物中體會秋味,“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不僅自然本身的真、故都之秋的冷寂躍然紙上,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從煩悶危急的人生處境中抽離再歸于“返璞歸真、見素抱樸”的精神境界的理想和生命體驗也寄寓于深層的藝術世界之中不易察覺。
《故都的秋》在清細而又略帶苦味的詩化意境中呈現出含蓄內斂、憂郁感傷的美學氣質,在情緒結構的營構、平民視角的觀察和補償心理的投射之下共同營造出恬淡安逸、苦澀傷懷、寂寥郁結意蘊于其內里的詩化情境,并進一步實現了對別樣生命體驗的合理外化與潛在表達。
參考文獻:
[1]皇甫曉濤.蕭紅現象—兼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幾個困惑點[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99-102.
[2]《郁達夫全集》第五卷[M].花城出版社,198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