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簡牘:作為媒介的歷史屬性及其功效

2019-01-10 10:27馬靜靜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關鍵詞:簡牘傳播媒介偏向

馬靜靜(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430070)

20世紀初以來,學界對于簡牘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趨勢:其一,是古文字學和文獻學。主要從文字音韻、訓詁和??钡确矫鎸啝┪墨I進行考訂、釋義;其二,從學術史的角度對簡牘文獻進行梳理、歸納和分析,發(fā)掘其文史內涵和價值;其三,從書法藝術的維度切入,對簡牘書法進行藝術學和風格學上的考察和比較研究。近些年,隨著新興學科的發(fā)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對我們重新認識簡牘文化帶來了有益的啟示。其中,媒介環(huán)境學就是頗具影響力的學科之一。

自傳播學形成學科以來,其研究視角多元,流派紛呈,媒介環(huán)境學是其中最為有創(chuàng)見的一支。媒介環(huán)境學旨在研究社會政治、文化與人類傳播媒介之間的互動共生關系,有著豐厚的學術思想沿革和系統(tǒng)而堅實的理論建構。媒介環(huán)境學派奠基人哈羅德·伊尼斯在他的《帝國與傳播》《傳播的偏向》等著作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傳播媒介的偏向性理論。他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媒介所顯示出的傳播偏向屬性。指出,正是媒介的這種不同傳播偏向屬性導致了一定社會歷史文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并就媒介與歷史文化相互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充分的論證。

簡牘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曾在中國文明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這不僅體現(xiàn)在它作為一種信息載體的具體能效上,還體現(xiàn)在它對特定歷史時期帝國的穩(wěn)定與強盛,對文化的塑造與擴張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上。本文從伊尼斯媒介傳播偏向論出發(fā),探討簡牘作為一種傳統(tǒng)媒介的歷史屬性和歷史功效,以期為簡牘文化的研究再添磚瓦。

一、簡牘的形制與使用

在造紙技術成熟且紙張被普遍用作書寫材料之前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竹木簡牘一直是最主要的書寫材料。簡,本指竹簡,是由斷竹片解而成的竹條?!夺屆め寱酢吩疲骸昂啠g也,編之篇,篇有間也?!盵1]可知,簡或稱牒,編聯(lián)為冊以后竹條之間有間隙,故名之為簡。單片竹條字數(shù)容量有限,必須編聯(lián)使用,因此,簡已具備冊的含義。牘,是指較寬的長方形書板,亦稱之為方?!墩f文解字》云:“牘,書版也?!盵2]牘用于書記短小的內容,獨立成篇。除簡和牘外,包含在簡牘這一范疇內的竹木書寫材料還有木觚。木觚常用于練習書寫。顏師古注:“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蓋簡之屬?!盵3]由此可見,“簡牘”更多是指竹木為載體的書寫材料之統(tǒng)稱。

關于竹簡的形制,《論衡·量知篇》曰:“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以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jīng),小者為傳記。”[4]竹子按長短需要截下后,剖成竹片,削平竹節(jié)并打磨光滑,再經(jīng)過“殺青”使用。《太平御覽》卷六百六“簡”一節(jié)引《風俗通》曰:“劉向《別錄》運‘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簡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吳越曰殺,亦治也?!盵5]“殺青”就是將竹簡用火熏烤,將竹內的汁液滲出,使之不容易蟲蛀朽壞,且易于保存。據(jù)文獻記載,木制的簡牘大多選用松、柳為材料,對西北出土的大量簡牘材質鑒定證實了這一點。木牘的制作,首先也需要削刮平整,打磨光滑。從出土的木牘看,表面光潔而有光澤,似乎涂有一層特殊的汁液,以防止朽蝕和書寫時墨跡化洇開。

簡牘根據(jù)不同的書寫內容有嚴格的體例規(guī)定。一般的簡牘長23厘米左右(相當于漢尺一尺),寬1厘米,厚0.2至0.3厘米。這類簡牘用作普通的書籍和文牘、扎翰,一般可容納30—70字?;实鄣脑t書為一尺一寸,而文獻經(jīng)典的長度為2尺4寸。在簡牘被廣泛使用的漢代,對簡牘的長度規(guī)定尤為嚴格,不能隨意增長,這就限制了文字的容量。為了容納更多的文字內容,在書寫實踐中有些簡牘被加寬,在以前單行書寫的基礎上進行雙行書寫。進而,再將單片簡用繩索編聯(lián)起來使用,編聯(lián)成冊后的簡牘大大擴充了文字的承載量,這一創(chuàng)舉很好地滿足了當時的書寫需求。

簡牘相配套的書寫工具有毛筆和書刀。毛筆用于簡牘書寫損耗較大,因此當時有些毛筆的筆尖被設計成易于更換的樣式。為了便于攜帶,又將毛筆的桿端削尖,插于發(fā)間,隨時取用,稱之為簪帶?!跋鳌庇址Q書刀,是專門用于簡牘書寫錯誤墨跡的修改,書刀將誤字削去再進行補寫。對于書吏而言,筆與刀都必須隨身攜帶,故名刀筆吏。筆與刀便于攜帶的設計特點,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簡牘使用的日常性和頻繁性。

簡牘被用作書寫媒材肇始于何時,尚未有明確的材料予以佐證。據(jù)《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笨芍谝笊虝r期就已用竹木材料制成的簡冊作為書寫文字的載體了。目前為止,從考古發(fā)掘出的數(shù)十萬枚簡牘中,有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時期數(shù)目眾多的各種簡牘實物,遠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也出土了從漢代到唐代的竹木簡牘。這證明了在我國,簡牘的使用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簡牘主要用于文字的抄錄和表達上,由于材料和形制的局限性,很少用于圖像呈現(xiàn)和圖形描繪。從已有的發(fā)現(xiàn)來看,簡牘所載的文獻主要有兩大類別:一類是抄寫古代諸家經(jīng)典著述、詩賦、兵書、醫(yī)書及方術著作;另一大類是行政律法、詔令、敕書、檄文、檔案等中央和地方文書,其使用范圍基本涵蓋了當時文字應用的所有領域。可以說,簡牘作為一種書寫媒介,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寫材料,其使用不僅歷史久遠,影響遼闊,而且應用范圍也十分寬泛。

二、簡牘的媒介屬性

伊尼斯作為媒介環(huán)境學的鼻祖,其媒介的傳播偏向理論對傳播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在自己的代表性著作《傳播的偏向》一書中,重點闡釋了傳播偏向理論的概念、內涵,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命題。其中傳播媒介的“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論斷,開創(chuàng)了“媒介決定論”先河。他詳盡地分析和論證了一定時期由于傳播媒介的偏向會導致一個社會發(fā)展的偏向,會對社會政治、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等產(chǎn)生致命影響:或促進社會的興旺,或加速社會的衰亡。

伊尼斯提出的所謂媒介的“時間偏向”,是指某種傳播媒介保存和延續(xù)文化知識的持久性。具有這種偏向的媒介“可能更加適合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而不適合知識在空間中的橫向傳播,尤其該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適合運輸?shù)臅r候。”[6]比如歷史媒介中的石刻、青銅、陶泥版等。這些媒介承載的文字信息更具時間的永恒性,但它們不容易運輸,因此不利于空間上的傳播。所謂媒介傳播的“空間偏向”,是指文化信息追求地域空間闊度上的播撒。具有這種偏向的媒介“可能更加適合知識在空間中的橫向傳播,而不適合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尤其是該媒介輕巧而便于運輸?shù)臅r候?!盵6]71比如歷史上的莎草紙、羊皮紙、紙張等。它們輕巧而易于攜帶,能夠遠距離傳播信息,但易于毀損,信息的保存沒有經(jīng)久的歷時性,因而不利于時間上的遷延。伊尼斯認為,歷史上一切文明都曾試圖用各種方式控制信息傳播媒介時間與空間的偏向性。當傳播媒介的時間和空間實現(xiàn)平衡時,就會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國力強盛;反之,如果過于強調或放縱其中之一,社會的崩塌也就在所難免。

回溯我國的傳播歷史,先秦時期主要是以口頭傳遞作為主要信息傳播方式。口語是一種特殊的傳播媒介,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與文字、圖像傳播相比,其傳播速度快,易于使用和普及。在當時書面?zhèn)鞑ヂ浜蟮臈l件下,口頭媒介在先秦曾經(jīng)達到了輝煌的境界,言辭能力在先秦時期一度成為士人建功立業(yè),揚名立萬的主要工具。學士們的游說成為一種風尚,并出現(xiàn)了職業(yè)游說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學術即是以口頭傳播的形式立世的,當時諸子“百家爭鳴”的景象便是口頭論說達到高潮的體現(xiàn)?!翱陬^傳統(tǒng)的豐富造成了靈活的文明,但這個文明不可能紀律嚴明,達不到有效的政治統(tǒng)一?!盵6]44伊尼斯指出,口語媒介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傳播準確度低,也難以長時間存留,對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控制力不從心。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革和書面?zhèn)鞑ッ浇榈母牧寂c創(chuàng)新,以口語為主的傳播形式逐漸開始向書面?zhèn)鞑ミ^渡。

先秦兩漢時期,書面?zhèn)鞑ッ浇椴⒋嬗谑赖挠校杭坠?、金石、磚陶、縑帛、紙張和簡牘。甲骨、金石等材料堅固而耐久,具有縱向傳播的時間優(yōu)勢,但澆鑄或契刻文字工藝繁瑣復雜,效率低,而且石頭和青銅器體量大而笨重,不便于攜帶運輸,不利于橫向的空間傳播??V帛的優(yōu)長是材質輕便,方便折疊攜帶,利于空間運行,不足處在于縑帛昂貴,無法用于大量日常書寫。西漢時期雖然已出現(xiàn)了紙張,但此時的紙張質地粗糙,厚度和纖維分布不均勻,還不能夠很好地用于書寫。即使到了東漢時期造紙技術有所改進,但紙張產(chǎn)量較少,質量也達不到長期保存的要求,在時間傳播上無優(yōu)勢可言。由于上述書寫材料有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在當時都沒能得到廣泛的普及和大量的日常使用。而作為書寫載體的簡牘,以其媒材上的優(yōu)越性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脫穎而出。竹木在我國廣大地區(qū)普遍生長,材料的獲取和加工較為容易,經(jīng)過編聯(lián)成冊改進后,竹簡木牘的文字容量大大增加,彌補了信息承載量的不足。簡牘的文字錄入和寫作也較其它書面媒材簡便,錯漏之處又易于修改,且攜帶和運輸輕巧便利,殺青后的簡牘也能持久保存,可謂兼具了時間傳播優(yōu)勢和空間傳播優(yōu)勢。作為一種信息傳播介質,簡牘的媒介屬性無論是相較于口語還是其它書面媒介,都顯示出其無法比擬的優(yōu)良性能。在口頭傳播讓位于書面?zhèn)鞑サ臍v史進程中,簡牘不僅為當時的傳播活動提供了經(jīng)濟便利又易于流布的良好載體,也為調節(jié)和把控傳播的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的平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當時的書寫實踐中的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和推廣。其使用效率在漢時期達到了鼎盛,并延續(xù)千年,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書寫載體和文化信息傳播媒介之一。

三、簡牘媒介的歷史功效

簡牘,作為一種文化信息載體和傳播媒介,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和所發(fā)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尤其在簡牘文化盛行的漢代,其影響力滲透到漢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沒有簡牘文化的介入,西漢文明就不可能那么持久,也不可能影響如此深遠。僅從傳播偏向的理論維度來看,簡牘媒介的歷史效績,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簡牘文化的勃興破除了文字壟斷,完成了口語傳播向書面?zhèn)鞑サ臍v史轉型。在中國歷史上,文字產(chǎn)生后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文字的使用為權貴階層所掌握,帶有很強的壟斷性。這種壟斷性,一方面保證了中央集權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另一方面卻對社會政治文化的同構造成了障礙。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口頭媒介以圖用它的“大眾化”“豐富性”來調節(jié)因傳播不暢而導致的官民之間思想意識的失度。的確,在啟迪民智,活躍思想,傳輸政治理念和文化道統(tǒng)上,口語媒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口語媒介的“靈活性”“無序性”以及“難以把控”等特點,很難達成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文化的上下共識和統(tǒng)一。盡管戰(zhàn)國時期文化多元,各家學說爭芳斗艷,是我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最有建樹的時期,但伴隨而來的是社會動蕩,亂局叢生。

秦始皇用強大的軍事力量結束了諸侯爭霸的動亂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秦王朝的統(tǒng)治只持續(xù)了十幾年,其政權的短暫歸因于帝國核心價值體系建構的失敗。雖然為了鞏固統(tǒng)治,秦始皇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文化,推行“書同文”政策,并且采用“焚書坑儒”的手段來達到控制思想的目的。當時盛行的口頭媒介傳統(tǒng)不具有知識壟斷性,它的靈活性造就了它肆意播撒的韌性??陬^文化將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承延到了秦統(tǒng)一以后,使先秦時期自由、多元的文化思想繼續(xù)在民間作用,這就給秦朝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造成了極大的阻力。更為關鍵的是,處在發(fā)展期的簡牘媒介價值還未得到秦王朝的充分認識和重視,還是一味地采用殘酷的刑律和政治手段進行思想文化壓制。盡管這種方式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嚴格的外在控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自由思想,反而誘發(fā)了民眾的不滿情緒,給帝國的穩(wěn)定造成了潛在的危機。因此,口頭文化造成的自由、開放性思想文化意識和秦帝國嚴酷的思想控制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秦王朝的覆滅。

到了漢代,隨著簡牘制作工藝的不斷提高,簡牘媒介的價值越來越得以彰顯。簡牘作為信息傳播媒介,書寫簡易,信息容量豐厚,流通便捷,信息存留持久等良好品質得到極大的認可和推崇。漢武帝時期,經(jīng)學典籍的傳抄、國家律令的頒布、文化教育的推廣都使用簡牘。民間習字、讀典和書寫活動也在此時期借助簡牘流行開來。簡牘的廣泛運用大大推動了書寫活動的日常化,頻繁的書寫實踐又促進了書體的簡化和規(guī)范,書體的簡化和規(guī)范提高了書寫和閱讀的效率,進一步保障了文字的有效流通。這種良性的循環(huán),使得簡牘文化在漢代達到了鼎盛,徹底打破了先秦時期的文字壟斷,使文字的流通和應用變得“普適化”,不管是王公國戚還是廣大士人百工都能在文字通識意義上獲取信息,從而達成了趨于一致的文化認知和價值判斷。同時,簡牘文化很好地抵消了先秦以來口頭媒介難以把控的影響,用更有序,更明晰精準,更持久有效的書面?zhèn)鞑シ绞?,結束了先秦以來口語傳播為主的傳統(tǒng),完成了我國歷史上傳播媒介從口語傳播到書面?zhèn)鞑サ娜A麗轉身。

其二,簡牘媒介的廣泛應用為漢王朝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和帝國的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秦王朝命運的短暫給漢代統(tǒng)治者以警示。漢代統(tǒng)治者認識到,一味進行武力壓制來達到思想控制并不是有效的手段。只有主動進行思想文化建設,打造符合帝國統(tǒng)治需要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體系,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穩(wěn)固與興旺。因此,漢武帝時代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政策,其目的就是以此為基礎建構統(tǒng)一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這一策略主要是通過教育的滲透和推廣,文化的塑造和傳播來實現(xiàn)的。

學校式教育在殷商時期就已出現(xiàn),但大都是民間行為,處于自生自滅狀態(tài)。直到以書面?zhèn)鞑橹鲗У臐h代,學校教育才引起足夠重視,作為一種政治、文化戰(zhàn)略而得到大力推動。漢代的學校式教育大體上有兩種分屬不同層面的形態(tài):“官學”和“私學”。官學以當時的“太學”和“鴻都門學”為代表,主要是面對具備基礎文化和才華的學人,由國家按照自己的文化思想辦學。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后,主要以經(jīng)學治世。因此,對儒家經(jīng)典的闡釋和研習就成了官學的主要內容,圍繞儒學治世思想而衍生出來的國家法典和律令也自然成了官學的重要修習科目。此外,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宣揚、灌輸?shù)蹏恼卫砟钆c治國方略,鼓吹、歌頌君王權力的合理性、威嚴性,君恩的寬博、宏澤等都被納入官學的教育課題中。私學則以“童蒙教育”為主要形式。如果說官學針對的主要是士人階層,私學針對的則是平民百姓。私學在漢代民間盛行,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植。私學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識字、書寫和讀典。一方面,書面?zhèn)鞑r代需要文化掃盲,通過讀寫教育,使百姓自幼就能很好地解讀和領會統(tǒng)治者倡導的儒學思想文化,效行當權者頒布的法規(guī)、律令,與帝國傳輸?shù)囊庾R形態(tài)達成共識而行事、處世;另一方面,私學教育也為帝國的選吏入仕培養(yǎng)和儲備人才。

漢代教育的發(fā)展歷程是和簡牘文化的流行高度契合的。我們從史料記載和所發(fā)掘的兩漢簡牘文獻中不難找到佐證。在我國各省都出土有數(shù)量眾多的漢簡,其中有傳錄儒學經(jīng)典的《詩》《書》《禮》《易》《樂》《春秋》等;有詮釋儒學經(jīng)典的《禮記集解》《公羊解詁》等;有維護皇權、宣揚“君權神授”的歌賦《上林賦》《二京賦》《兩都賦》等;有教化民眾開啟童蒙教育用的《倉頡》《孝經(jīng)》《論語》《大學》《史律》等;還有大量刊載的律法、詔令、檄文等文書。所有這些文字內容都與兩漢官學和私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相一致,雖然大都殘缺不全,但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簡牘在漢代教育中的應用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在官學和私學教育雙重作用下,大漢的文化形塑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構得以實現(xiàn)。無疑,簡牘作為當時最具效率的信息載體和傳播媒介,在其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隨著漢字的簡化和規(guī)范,簡牘傳遞的視覺語言符號明晰、準確而統(tǒng)一,具有很強的知識壟斷性。同時,簡牘自身材質的優(yōu)越性,能在信息傳播中有效地達成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的平衡,統(tǒng)治者可以將自己奉行的治國方略、文化思想、權力意志在全社會各個層面、疆域的各個角落有效傳達,并通過教育與宣傳的手段,潤物細無聲般地浸滲到士人百工、老幼婦孺的思想意識里。因此,漢帝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意識形態(tài)借助簡牘的力量得以建立,確保了國體的穩(wěn)固與長久,使大漢帝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

其三,簡牘文明也促就了漢文化時空上的擴張和遷延。大漢帝國完成了大一統(tǒng)的思想文化建設后,銳意進取,攘夷拓土。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消弱諸侯勢力;文化上,廢除黃老學說,將以儒術為根本的思想文化意識向更廣大的空間延展;軍事上,積極應對匈奴的侵擾,改溫和的對外政策為軍事上的主動出擊,擊敗了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qū),并將河西納入版圖。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郡,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門戶,建立起了東自五原,西至居延的邊防城塞。伴隨著在西北邊陲的國土疆域不斷擴張,漢文化的傳播也隨即而至,其最主要的傳播載體就是簡牘。

漢文化得以在西域有效傳播,一方面,漢代統(tǒng)治者利用簡牘媒介的空間傳播優(yōu)勢,將整合后的大漢文化思想通過行政律令的施行,有意識地向邊隅全面輸送;另一方面,當時駐守邊疆的將佐和戍卒大都來自內地,他們在日常生活與邊地百姓交往中也自然而然地運用簡牘媒介把漢字和中原文化帶入了邊疆地區(qū),間接地播撒著漢文化的種子??疾煸诰友印⒍鼗偷任鞅钡貐^(qū)出土的大批簡牘文獻,其中撰載有大量的儒術經(jīng)學、童蒙識讀、律法、日常書文等,時間跨度從漢武帝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東漢以后。無論是簡牘內容、簡牘形制種類、書體風格都與中原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高度的一致性,為我們展現(xiàn)了漢文化的擴張從中心到邊緣清晰的歷史軌跡。如果說秦始皇筑建了通達四面八方的車馬驛道,使帝國的武力威懾能迅捷有效地投放到廣袤的疆域,確保了敵對勢力對帝國的臣服;那么大漢統(tǒng)治者利用簡牘媒介進行思想文化教化和滲透,則把廣闊的疆域凝聚成一個統(tǒng)一的文化共同體,完成思想意識層面的控制,維護了大漢的長治久安。顯然,后者的簡牘文化策略更為有效。

隨著漢王朝國力強盛,漢文化以更加強勁的態(tài)勢不斷向東亞各國擴散,促成了以中國為主導,包括日本諸島、朝鮮半島和越南在內的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共同的文化要素是東亞文化圈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一般認為,東亞世界的共同文化要素主要包括漢字、儒學、中國化的佛教、律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漢字和儒學。因此,東亞文化圈在學界也被稱之為漢字文化圈或儒學文化圈。

公元前108年,漢朝滅衛(wèi)滿朝鮮,在衛(wèi)氏朝鮮的舊地設置了“漢四郡”,創(chuàng)造了以漢文化為基礎的“樂浪文化”。與此同時,漢朝也與日本建立了藩屬關系。一方面日本主動自發(fā)地向漢朝學習先進的文化經(jīng)驗,一方面漢朝統(tǒng)治者有目的地輸入漢文化傳統(tǒng)以彰顯漢王朝的強大和統(tǒng)攝地位。20世紀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出土了為數(shù)眾多的竹木簡牘,其中最具有漢文化傳播表征的是大量刊載有《論語》簡牘的發(fā)現(xiàn)。在朝鮮半島平壤的樂浪、仁川桂陽山城以及金海鳳凰洞出土了三批《論語》簡牘,在日本各地更是發(fā)掘出土了30多批《論語》簡冊文獻。這些書載有《論語》的簡牘與在我國各地出土的《論語》簡牘相比較來看,二者不僅所屬年代較為接近,并且在形制、規(guī)格、字體、符號以及編繩方式上都顯示出一致性。這表明,以簡牘為載體,以漢字為語言符號,以儒學經(jīng)典為代表的漢文化,自公元前1世紀以降,就陸續(xù)傳播到了日本和朝鮮半島。此外,在很多出土的木觚上都有反復抄寫的《論語》句子和字符的痕跡,這便是習字簡牘。習字簡牘與啟蒙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這進一步說明了漢文化不僅在應用層面,也在文化教育層面在日本和朝鮮半島得到了普遍推行。漢文化在這些國度的傳播與推廣,結束了日本和朝鮮半島沒有文字的歷史,也將儒學、漢傳佛教、漢典律和科技等傳入了這些國家,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成就了以漢文化為主體的東亞文化圈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在這一文化歷史進程中,簡牘作為傳播媒介的功效,不言而喻。

王國維先生曾指出:“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fā)現(xiàn)?!盵7]以伊尼斯的傳播偏向理論觀來對簡牘文化重新審視時,我們又有了新的認識。簡牘,作為中國歷史上眾多書寫媒介之一,緣何在口語傳播向書面?zhèn)鞑サ霓D型中,唯獨簡牘得到了歷史的青睞?緣何它在中華文化建設,尤其是兩漢文明創(chuàng)造中,如此舉足輕重?緣何在漢文化的擴張與漢文化的承延上發(fā)揮如此巨大的功效?又緣何它的運用和流布波及如此廣大的領域?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傳播偏向理論為我們開啟了別樣的思考維度,本文正是基于這一思考維度作出了概要性的分析和闡釋。簡牘媒介的形態(tài)體貌和傳播屬性,即便是在世界傳播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對它在中國乃至世界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認識,還有待我們作更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猜你喜歡
簡牘傳播媒介偏向
視覺搜索中風味引發(fā)對關聯(lián)顏色的注意偏向*
讓甘肅簡牘“活”起來
8~12歲兒童抑郁與認知重評的關系:悲傷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秦簡牘專造字釋例
“偏向”不是好導向
考核偏向:錯把經(jīng)過當結果
視覺文化視閾下武術傳播媒介研究
地不愛寶
新媒體廣告?zhèn)鞑バ螒B(tài)及表現(xiàn)拓展
傳播媒介對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弊端
平安县| 株洲市| 盐山县| 陈巴尔虎旗| 荣昌县| 永丰县| 宁河县| 内江市| 大安市| 黎平县| 东乡县| 金川县| 喀喇沁旗| 麻江县| 石家庄市| 浏阳市| 林芝县| 东辽县| 杂多县| 阿勒泰市| 靖远县| 班戈县| 富民县| 东安县| 嘉祥县| 安达市| 北票市| 内丘县| 合水县| 眉山市| 阜宁县| 通渭县| 孙吴县| 炉霍县| 清苑县| 大姚县| 灵寿县| 正定县| 和田市| 独山县|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