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圣旨中,結尾處一般寫有“欽此”二字,這是封建時代皇帝詔書的一種成形的套語。那么,“欽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對皇帝的決定、命令冠以“欽”字,主要是表達崇高與尊敬之意?!皻J”,意為敬;“欽此”,即欽定此文,或此事或此內(nèi)容是皇上決定的。這樣,使圣旨更具有權威性。但是,“欽此”二字出現(xiàn)在圣旨上,并不是整個封建時代都有的。
據(jù)《漢書》記載,漢代圣旨結尾是“制曰:可”。即圣旨上直接說事,把事情或決定講完,即行結尾,頂多在圣旨結尾加一個感嘆詞。查閱隋唐時期的史籍,也沒有見到“欽此”的寫法和說法。
從元代初期開始,圣旨中開始出現(xiàn)“欽此”二字。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皇宮中鷹坊一個役侍把專為皇帝喂養(yǎng)的海東青與別人喂養(yǎng)的海東青混在一起分辨不清了,忽必烈為此特下一道圣旨:“百姓的諸人鷹鶻,腳上拴系的牽皮使用黑色皮子者,休用紅紫雜色皮子,欽此。”
朱元璋稱帝后,在圣旨中開始逐漸大量使用“欽此”二字,并且成為皇家公文的一種定式。清代依然沿用“欽此”套詞。如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天子聽了,忙下額外恩旨曰:‘賈敬雖白衣無功于國,念彼祖父之功,追賜五品之職。令其子孫扶柩由北下之門進都,入彼私第殯殮。任子孫盡喪禮畢扶柩回籍外,著光祿寺按上例賜祭。朝中由王公以下準其祭吊。欽此。’此旨一下,不但賈府中人謝恩,連朝中所有大臣皆嵩呼稱頌不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