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大文化視角觀照傳統(tǒng)音樂文化
——“紀念黃錦培先生百年誕辰”學術活動綜述

2019-01-09 10:15:06整理劉彤文星海音樂學院
嶺南音樂 2019年6期
關鍵詞:廣東音樂音樂文化

整理|劉彤文 星海音樂學院

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qū)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弘揚廣東音樂文化,辦好音樂文化學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廣東省文聯(lián)為學術指導單位;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廣東省音協(xié)、廣東音樂曲藝團、星海音樂學院附中及趙宋光學術思想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紀念廣東音樂大家黃錦培先生百年誕辰暨廣東音樂文化研究·音樂文化學30周年回顧”系列學術活動,于2019年11月14—15日在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沙河校區(qū)隆重舉行。

開幕式和學術論壇分別由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副所長、《粵海風》雜志主編盧瑜和廣東文藝研究所音樂研究室陳浚輝主持。

廣東省第七屆文聯(lián)專職副主席洪楚平在致辭中代表廣東省文聯(lián)對出席本次學術活動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問候。充分肯定黃錦培先生對廣東音樂文化傳承的貢獻,并希望與會專家對黃先生的藝術成就進行深入挖掘,認真研究、認真繼承。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代表、原《中國音樂年鑒》主編李玫在致辭中表示:廣東音樂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瑰寶,黃錦培先生是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學術活動“以人到事,人是黃錦培,事是廣東音樂;以點到面,點是廣東音樂文化,面是音樂文化學”。從弘揚黃錦培先生的學術精神,到廣東音樂文化研究,再到音樂文化學研究,以大文化視角觀照嶺南傳統(tǒng)音樂、近代音樂和當代音樂。

星海音樂學院附中校長米恒在音樂會前代表星海音院附中致辭,對蒞臨本次音樂會和學術論壇的聽眾和專家表示熱烈地歡迎,同時向大家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國樂學科開展廣東音樂活動的現(xiàn)狀,并祝音樂會和學術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黃錦培先生哲嗣黃秀珊代表家屬在答謝辭中感謝主辦單位和參加學術活動的領導、專家及他父親生前的同事和學生們能在百忙中光臨其父親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他回憶了父親致力于廣東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和教學,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yè)勤勤懇懇、嘔心瀝血、奮斗一生的事跡。期望通過這次紀念活動,讓大家能對廣東音樂的發(fā)展歷程有更多的了解,讓更多的人去熱愛它,使民族的音樂瑰寶大放異彩,更加燦爛輝煌。

兩場不同形式的音樂會

學術活動以“廣東音樂私伙局”和“廣東音樂名家名曲傳承”兩場不同形式的音樂會拉開帷幕,分別演繹了《娛樂升平》《禪院鐘聲》《山鄉(xiāng)春早》和黃錦培先生的代表作《月圓曲》等。民間樂手與專業(yè)音樂家不同的演奏理念,形成兩種不同的演奏風格。民間講究加花的豐富和流暢,專業(yè)音樂家卻注重聲部的協(xié)調和平衡。如何研究民間音樂的加花變奏,這對專業(yè)人士來說是一個課題。兩場風格迥異的音樂會給不少專家留下深刻印象。

李玫(著名傳統(tǒng)音樂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聽了兩場音樂會后,內心有一種感受,覺得自己以前對廣東音樂理解得不夠或者有誤讀,特別是音樂會里面一些作品,演奏家們演奏的調式風格特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后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廣東音樂的研究之中。“廣東音樂是一種不急不燥的文化品質,這種不急不燥,是原來聽一些商業(yè)化表演,容易被淹沒的”。主辦方這次的目的在于通過民間與專業(yè)的碰撞,更好地探討廣東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方向。

論壇的第一個關鍵主題詞——黃錦培先生

陳浚輝(主持人):黃錦培先生是廣東音樂一代宗師,是劃時代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幽默隨和、謙虛睿智、多才多藝,集演奏、作曲、指揮、理論和教學為一身,其創(chuàng)作的《碧血英魂》《華夏英雄》《海韻》等抗戰(zhàn)音樂對鼓舞前線戰(zhàn)士抗戰(zhàn)起到了一定作用。他的電影音樂《七十二家房客》《南海潮》(與陸仲任合作)《山鄉(xiāng)風云》《珠江淚》《蝦球傳》《國魂》等和粵劇片《搜書院》漢劇片《齊王求將》紀錄片《太陽河畔》等作品粵味濃郁,家喻戶曉。他的代表作《月圓曲》以古詩“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為意境,給后人留下無盡的詩情畫意?!对聢A曲》突破傳統(tǒng)禁錮,采用廣東音樂罕見的三拍子節(jié)奏,具有廣東人“敢為人先”的“廣東精神”,為廣東音樂的創(chuàng)作打開新思路。黃先生是廣東音樂的理論大家,他撰寫的《粵劇鑼鼓》《二胡入門》《揚琴入門》《廣東音樂欣賞》等專著和發(fā)表的數拾篇理論性文章已成為音樂理論經典,為廣東音樂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黃先生一生堅守在音樂教育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精心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音樂人才,被后人稱譽為“教授中的教授”。黃先生曾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廣東分會副主席、星海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他的一生伴隨著廣東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為廣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做出重要貢獻。

王少明(星海音樂學院教授):我與黃老對門而居,可謂三生有幸。人們說,西方人只給上帝和女人下跪,中國人只給皇帝和祖先下跪,我這輩子除了向祖先及自己的父母以及文革期間向毛澤東畫像下跪以外,還沒有向任何其他什么人下跪,面對黃老則是例外,他因病于2009年7月16日夜晚在廣州謝世,享年90歲。頭天去世,第二天清晨驚聞噩耗后,我急急忙忙走到他生前的家,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跪在他的遺像前,為他敬上幾柱香,以表達我對這位世紀老人、一位精靈般的音樂家的崇敬之情。黃老是一個快樂的精靈,音樂之于他是一種不帶功利性的游戲。他總是說他是在玩音樂。一個“玩”字,折射出他至純、至真、至美的孩童般的快樂境界。他輕輕地“走”了,他所帶走的是一朽的肉體,而留下的是一筆不朽的藝術財富。他一輩子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和改編數百首彌足珍貴的音樂作品,其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有器樂曲、粵曲、歌曲、電影主題曲和電影歌曲等不一而足。上蒼不僅把創(chuàng)作的資稟賦予他,還把演奏各種樂器的天賦賦予他,他藉著各種樂器,似乎成了通往上蒼的管道,傳遞著上蒼的天籟之音。他的主專業(yè)是琵琶,業(yè)界評價他以琵琶的指法演奏秦琴的技術“堪稱一絕”。他還演奏古箏、二胡、揚琴、鋼琴、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等十幾種中外樂器,不管什么樂器,到他的手里就會發(fā)出靈性的聲音,那一雙靈動的手仿佛被上蒼親吻過。黃老在音樂藝術上所做出的諸多貢獻,獲得了較高的社會美譽度,贏得了海內外音樂愛好者的無限敬仰,人們把“廣東音樂第一人”的雅號贈給他,就是對他最大的認可。

劉智忠(廣東廣播電視臺高級音樂編輯):在今天黃錦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中,我作為老音專(廣州音樂??茖W校,星海音樂學院前身)民樂系的一個學子在這里做個簡短的發(fā)言,題目是“知識淵博的廣東音樂大師黃錦培教授印象記”。1962年報考老音專時,初識了對考生進行音樂理論基礎考試的黃錦培先生,特別是對黃老以快慢緩急的各種節(jié)奏讓考生模仿,測試考生的樂感和節(jié)奏感的情景有著頗深的印象。廣州音專建校以后,民樂系在易劍泉、黃錦培等老師的帶領下,設置了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廣東漢樂授課內容,黃錦培教授以博學的教育家身份,凝聚了陳德鉅、楊新倫、黃龍練、甘尚時、蘇文賢、羅九香等廣東民間音樂名家的智慧,為學生奠定了厚實的民族音樂和嶺南音樂文化底蘊,培養(yǎng)出一批批對社會有作為的藝術人才,黃錦培教授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在廣東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工作期間,因舉辦廣東音樂系列講座和音樂沙龍節(jié)目,有緣與黃錦培教授再聚首,采訪了幾次黃老師,他熱情不減,與他暢談廣東音樂的發(fā)展史,如遨游在浩瀚的藝術海洋中。黃教授以簡短精煉的語言向聽眾概括了廣東音樂的起源、發(fā)展狀況,聽眾一聽就明白,至今歷歷在目。

余其偉(著名高胡演奏家、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自己這一輩子感到最榮幸的是能原裝原樣的演奏錄制黃先生親手配器的其兩個最重要的作品《月圓曲》和《懷念》,作為一個演奏家,太榮幸了。

黃教授的時代,即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他的創(chuàng)作,他的配器、他的演奏、他的理論,我們要重視的是什么呢?希望大家要注意一下這個問題。在這節(jié)點上,廣東音樂有幾個不同的據點有著不同演奏特點和風格:一、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廣東音樂曲藝團,因為它的牌子正統(tǒng)、名正言順;二、廣東省粵劇團(現(xiàn)在叫粵劇院);三、廣州市粵劇團。這三個據點有什么特點呢?廣東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或者風格等等基本上都是跟地方戲曲、曲藝緊密相連的,所以那種所謂地道一點、所謂原汁原味等等可能會做得比較好一點;四、華南歌舞團民樂隊,即今天的廣東民族樂團,這又是一個廣東音樂的據點;五、黃教授所在的當時的廣州音樂??茖W校(即現(xiàn)在的星海音樂學院),特別是有一個教師樂隊錄了一些黑膠唱片,基本上是出自于黃教授的審美、創(chuàng)作思路和一些表現(xiàn)手法。

這五個據點應該說就代表了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廣東音樂江湖的一盤棋,各有各的山頭,當然這個山頭不是對立的,但風格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省市粵劇團與廣東音樂曲藝團是吸取戲曲、曲藝的風格從而影響廣東音樂,他們的眼光可能更多地是在所謂的“接地氣”(用現(xiàn)在的話就是如此)。黃教授代表的是民族樂團或者音樂學院這邊,所謂“學院派”。黃教授的視野可能更多地放在一些外省的民樂或者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但他同時也站在民間上,我認為黃教授的行為其實是兩者間的一個橋梁,要研究黃教授代表的所謂“學院派”和民族樂團派與曲藝團、粵劇團那種比較接地氣的“民間派”,這幾個“山頭”在廣東音樂未來的發(fā)展里,如何互動、互助、互相學習來推動它,百花齊放,對廣東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可能會更好。

論壇的第二個關鍵主題詞——廣東音樂文化

陳浚輝(主持人):廣東音樂孕育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在珠江三角洲等廣州方言區(qū)域廣泛流傳。經過幾百年間與南粵文化的交融,眾多的音樂文化名人,數以百計的曲目流傳至今,風靡全國乃至全球華人聚居地,構成了廣東音樂深厚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基礎,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樂種。專家們從對黃錦培先生的緬懷引入到對廣東音樂文化的傳承、調性結構、樂曲意境、歷史考證等展開深入的研討。

黃日進(著名高胡教育家、星海音樂學院教授):我從演奏入手,通過對黃錦培老師改編的樂曲《三寶佛》進行研究,總結出廣東音樂文化具有五大要素:一是作品,一定是廣東音樂作品才能夠演奏出廣東味,若不是的話就無能為力。二是高胡色彩樂器,高胡是一個很重要的主奏樂器、領銜樂器,若高胡拉不好,其他樂器就無主,高胡擔不起就沒辦法演奏好廣東音樂。三是特色技藝,為什么叫技藝不叫技術呢?技術里面很有內涵、很有藝術,所以叫技藝,比如各種滑音、加花、空弦、繞弦、壓弦等等,因為普遍意義的演奏技術不能夠演奏出廣東音樂的特色音樂,即意境、味道。這種特殊的演奏技藝形成了廣東音樂語言,如果沒有這個特殊的演奏技藝,就不能形成廣州方言話語性。四是音樂語言,即廣州方言話語性。廣東音樂的旋律具有廣州話的特點,包括語氣、語調、語速、音節(jié)、音腔、音色、音律、抑揚頓挫等。如果你的演奏音樂語言廣州方言話語性足夠,那么你的演奏一定是廣東味濃濃的。否則,你的演奏就談不上意境、內涵和風格。五是廣東音樂樂種音色,廣東音樂是最具標志性和最具聲音美麗的樂種音色,不少廣東音樂名家小時候是因為陶醉在廣東音樂樂種音色而愛上廣東音樂的,能夠演奏漂亮的廣東音樂樂種音色,那你的演奏至少成功了一半。

宋瑾(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會議前一天上午參觀了沙灣古鎮(zhèn),感受了當地的人文地理現(xiàn)狀。近現(xiàn)代“商人+樂人”的家族成員何氏三杰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當天下午和晚間各聽了一場音樂會。下午場基本上是私伙局業(yè)余音樂團體聯(lián)合的表演,樸實樂風給人自然而親切之感。晚上則是廣東音樂曲藝團、粵劇院演奏家小組和星海音樂學院附中的職業(yè)性演奏,演奏家與師生們非常精湛的技藝讓我感受到“學院派”廣東音樂的魅力。

我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問題的基本看法。

1.關于廣東音樂的文化氣質。這是一種陰柔的文化氣質。陰柔的廣東音樂,跟當地人陽剛的拼搏精神正好形成對比;也許這是一種陰陽平衡??赡苷驗閺V東人有勇猛精進的精神,又有非常細膩的性格,二者融合起來產生類似太極拳的延綿力道,所以能夠獲得各方面的成功。這是我個人的一個感受??傮w上,廣東音樂具有非常豐富的調式調性色彩,很有特點。除了第一天晚上音樂會最后一個作品之外,我聽不到西洋和聲的東西。但即便是這樣的新作品,也保持了廣東音樂的基本特色。

2.關于廣東音樂的功能。我用3個詞來概括:他娛、自娛、自況?!八麏省?,比如第一天的兩場演出,是在臺上表演,給臺下觀眾看的;平時還在全世界傳播,讓別人感受到廣東音樂的魅力,讓人們分享廣東人豐富的精神生活。“自娛”,比如民間私伙局的活動,是自娛自樂的;音樂是生活當中的一部分,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這種音樂生態(tài)很有意思,而且也很有意義,它讓我們的生活本身豐富多彩?!白詻r”,是從《谿山琴況》看到的。作者徐上瀛(約1582—1662)是明末著名琴家,參照唐代《二十四詩品》概括了古琴藝道的24況。他在“雅”況中說,沒遇到知音不打緊,“在我來足以自況”。經過我的考察,發(fā)現(xiàn)“自況”就是修身養(yǎng)性的行為方式。每每我看到民間社團的自娛活動,我都感受到他們心平氣和、從容不迫、身心沉靜、人樂合一的氣韻。因此我認為廣東音樂及同類音樂具有自況的功能。

也許他娛、自娛和自況還不足以全面概括廣東音樂的功能,但是從最直接的功效看,這3個方面顯然是比較突出的。

3.關于建構和維護多元文化生態(tài)。我覺得對文化、藝術來說,“科學”和“發(fā)展”這兩個詞要慎用。從精神層面或藝術層面來說,有些東西未必發(fā)展了,原來的東西就是不好的。我一直認為,就審美而言,不同美之間具有不可比性。因此應該保護多元音樂審美資源。這也是提倡“百花齊放”的意義所在。回想曾經出現(xiàn)的“一枝獨秀”的局面,審美資源多么枯竭。這樣的歷史不應該重演。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看,也應該保護多元音樂文化生態(tài)。民族的存在,除了物質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還要有精神的存在。因為精神是民族之魂。音樂是文化的重要構成,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保護傳統(tǒng)音樂就是守護民族精神。

另外,對于變異、變化,我覺得大概有兩種類型。一是遺傳變異,它在老根上發(fā)出新芽、新枝、新果,這是自然的變異。這種變異,物種的基因是沒有變化的。二是雜交變異,比如跟別的音樂類型雜交了,樂種變化了。我們在概念上區(qū)分自然變異和雜交變異,無須作無謂的爭論;而在行為上要多條腿走路。多元文化生態(tài)構建就應該是多條腿走路。雜交是以原生音樂為基礎的,如果原生音樂沒有了,以后拿什么雜交?我覺得多元文化生態(tài)的建構就應該保護原來的樂種。傳統(tǒng)是一條河,它是原有樂種自己的遺傳變異??傊?,物種越豐富,生態(tài)就越穩(wěn)固;物種減少,生態(tài)就變得脆弱。自然生態(tài)如此,文化生態(tài)亦然。每個傳統(tǒng)音樂的“一元”都保護好,就不會在“合并同類項”中被淹沒,多元音樂文化生態(tài)就能得到維護。保護音樂文化資源是為了分享。我們應該給世界貢獻別人沒有的東西。此外,我們還要與時俱進,利用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新可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新樂種,為全球音樂文化生態(tài)的豐富做出我們的貢獻。

李巖(著名音樂史學家、哈爾濱音樂學院教授):著名音樂史學家李巖教授以《〈彩云追月〉迷蹤》為題,給大家?guī)眢@喜。他用敏銳的視角和淵博的學識,以《彩云追月》這樣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從曲子的性質、創(chuàng)作的時間到曲作者是誰,提出了許多疑問,并且以史料為鑒,探尋這個曲子和廣東音樂到底存在著何種密切的關系,試圖撥開重重迷霧。李巖認為廣東音樂包容無度,卻保守有序,既在吸納眾多文化之后總是以粵中特有的方式展現(xiàn)新容而不迷失自己最終的本色,雖有非驢非馬的階段,但最終走出迷局并開拓出粵樂文化的一片新天地。廣東音樂的這種成就與它的博大、與它的開放、與它的這種不變與變的關系,給我們引發(fā)了很深刻的思考。

王小玲(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小玲教授是透過黃錦培先生的《論粵樂乙凡線表現(xiàn)的音樂形象》和《秦腔的苦音與廣東音樂的乙凡線》兩篇文章,談到了文章里所述“乙凡調”的音樂語匯、結構方式、創(chuàng)作原則對于我們今天的音樂創(chuàng)作仍然有著啟迪作用。并且介紹了她的團隊把這個“乙凡調”的研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來,包括和聲的民族化問題。

李玫研究員對王教授的發(fā)言作了補充,提醒我們應該用我們的理論思維挖掘出那些現(xiàn)象背后的東西,認為老前輩趙宋光先生的理論體系是可以透過這個看到“霧”里的因素。

此外,在論壇上發(fā)言的陳博(星海音樂學院教授)向大家解釋廣東三大樂種的調式關系,并與西洋音樂的調式作比較,把大家?guī)У搅硪粋€學科去。劉厚宇(嶺南師范學院教授)介紹了其把“廣東民間音樂概論課程”在嶺南師范學院實踐和實施的情況和意義。屠金梅(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由其學生代讀)講述廣東音樂特色樂器高胡的制作工藝和面臨的困境。青年高胡演奏家雷葉影(星海音樂學院副教授)與大家分享了星海音樂學院附中整個廣東音樂教學的歷程和現(xiàn)狀以及她自己的教學體會,同時提到對廣東音樂發(fā)展的隱憂。馬偉雄(星海音樂學院教授)卻從業(yè)余的音樂考級情況,對廣東音樂的發(fā)展前景表示不樂觀,希望引起重視。余樂夫(星海音樂學院)作為一個年輕的演奏家,他沒有具體談演奏,談的是創(chuàng)新與守護的關系。他提到守護和創(chuàng)新本身就是廣東音樂的重要特點,要有廣府人的海納百川精神,才能演繹出廣東音樂這種開放性的新型樂種。守護傳統(tǒng)這個根,才能夠更好地發(fā)展,傳統(tǒng)音樂才能走得更遠。他們的發(fā)言都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

學術泰斗趙宋光先生認為兩場音樂會讓他對廣東音樂的審美內涵非常感動,這樣的音樂雅俗共賞,希望把它推到國際上去,讓我們的民間音樂走向國際共同認同的這樣一個局面,相比于歐洲的那種古典音樂,它能夠更加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我們要有充分的自信,老百姓非常喜歡這樣一種共同審美的樂趣。

論壇的第三個關鍵主題詞——音樂文化學

陳浚輝(主持人):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內地思想比較活躍的年代,許多新思想、新概念、新學說、新體系在學術界層出不窮。這時期文化界曾產生一場大辯論,這場辯論對學術界觸動很大,引人深思?!耙魳肺幕瘜W”這一概念就是在1989年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由趙宋光、林凌風、馮明洋、費師遜、羅小平、余其偉等六位著名音樂學家、演奏家提出來的,他們共同認識到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僅對其和聲、曲式結構等單一技術性研究,應以文化的視野進行深入剖析,音樂研究不能脫離文化。為此,他們一起邀集一些媒體記者在廣州座談了“音樂文化學”問題,并取得共識,一致認為:“音樂問題是文化問題中的一個部分,音樂絕不能脫離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背景而單獨存在”。會后《文化參考報》以“建立‘音樂文化學'勢在必行”為題報道了座談紀要,率先提出“音樂文化學”研究概念。隨后“廣東省音樂文化學學術研討會”正式召開,林凌風老師在會上做了《從我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問題引起的思考》專題發(fā)言,其他幾位老師也相繼發(fā)言,“音樂文化學"概念的提出,在全國產生巨大影響,一直波及到30年后的到今天。

余其偉:想到30年前,我今天很感慨,當年一共有6位,其他5位是理論方面的專家,我是一個年輕的演奏家,當時是趙院長領頭,還有馮明洋老師,他叫我“小余”,說明我那時候很年輕,現(xiàn)在我都很想您叫我一聲“小余”。

這幾位學者提出“音樂文化學”是在1989年。那時我不知天高地厚,在1986年就開始用一年時間寫《廣東音樂文化歷程》,我記得發(fā)表以前就找到當時最有資歷的廣東音樂理論家黎田先生,3萬多字他從頭到尾看了,也提了不少的意見,就這樣斗膽在《南國紅豆》(專門研究粵劇理論的刊物)上發(fā)表了。發(fā)表以后我老是覺得自己不成熟,就找到了趙院長。不知道趙院長您還記不記得,我拿了那本《南國紅豆》給您,后來您再給回我,一看,一段段地,您用鉛筆在那里做了好多批注,有些地方是肯定我的,有些地方是提出修改的。這件事情您可能不一定記得了,但您批注的這本《南國紅豆》我一直珍藏著。后來馮明洋老師又鼓勵我,“小余,你這篇《廣東音樂文化歷程》3萬多字好像有點像廣東音樂史提綱。如果你再努力把它發(fā)展到拾幾萬字,就變成《廣東音樂史》了”。但那時候我三十幾歲,是廣東民族樂團所謂的團長,整天在舞臺上走南闖北。我對馮老師您說:“第一,我沒這個時間,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確不是搞文字方面的料,我也只能如此了”。那時候,我作為一個年輕人,在趙主席、馮老師、林凌風老師、還有費師遜老師(已經過世了)、羅小平老師你們之間跑腿,穿針引線,這樣我們就弄起了“音樂文化學”。還記得1989年第一次開“音樂文化學”這個會就在省歌舞劇院55棟602我家里。那時候沒有水果也沒有吃飯,那個年代很貧困,就是一杯茶,開完了大家就各自回家了。

后來我又到電臺專門宣傳“音樂文化學”的觀點和一些規(guī)劃。1990年2月17號我的個人獨奏音樂會在廣州舉行,趙院長、林老師、馮老師、費老師、羅老師你們每個人都為我的獨奏音樂會寫了論文,談了你們的觀點,都用了“音樂文化學”的觀念。這方面對我的啟發(fā)、影響很大,我有幸跟著你們學習,也用“音樂文化學”的這種觀念來考察、來自省我所有的演奏,也寫寫感受,這種方法讓我受益很深。所以今天我一定要趕回來見見你們。其實我就是回憶、感嘆,希望“音樂文化學”這個觀念能影響到這個行當里的很多學者,也希望他們能用這個方法去做研究。

馮明洋(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前所長、研究員):30年前的情況剛才小陳、小余已經講得差不多了,原始狀態(tài)就是那樣的,是原汁原味的。

現(xiàn)在我就從這次會議的整個概念來講,就是從廣東音樂文化研究,到粵港澳大灣區(qū)音樂文化研究,到嶺南音樂文化研究,是在這樣一個學術前提下催生了“音樂文化學學術論壇30年”回顧。

我先做個簡單的介紹:第一是音樂學人的文化覺醒。1980年代,文化討論熱和真理標準討論,影響了人們的三觀,從集體無意識到個體無意識到個人意識萌發(fā)。這個文化自覺、文化自立、文化自信,我稱它是一個奮進的時代。

第二是歐洲民族音樂學的介入。1980年夏,全國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經驗交流會在南京藝術學院召開,我們在座的有好多人都參加過。會上介紹了歐洲民族音樂學,直接影響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方法、學科建設以及專業(yè)學會的蓬勃發(fā)展,這是80年代總的背景。

第三就是民族音樂研究方法論主題讀書會召開。1980年南京會議兩年后,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正式成立,每兩年一次的年會一直持續(xù)至今,而音樂研究方法的討論也一直持續(xù)不斷。

1988年初,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就是李玫、李巖他們所在的單位)舉辦的民族音樂研究方法論主題讀書會。通過這個會議,一致認為:方法是手段,方向更為重要。我們中國的音樂學院往哪個方向走?在那里我們湊了幾句話:通過音樂了解文化,進而更多地了解人類自身。這里有三個關鍵詞:音樂、文化、人類。

第四就是研究方法改革與研究體制改革。當年廣東音協(xié)換屆,省民間音樂研究室也換班改制,學界里研究文化學、民族音樂的文章層出不窮。所以我們幾個音樂文化愛好者就在小余家里商量,逐漸研究,形成了廣東省音樂文化學學術研討活動的機制——音樂文化學論壇。

第五是發(fā)起人約見文化記者。1989年5月以音協(xié)趙宋光主席、余其偉副主席的名義約見了《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文化參考報》《南方日報》的一批文化記者來訪談我們。后來,他們把這次會見寫成“建立音樂文化學勢在必行”在《文化報》發(fā)表,同時在《文化參考報》上開辟了“音樂文化專欄”。

第六是音樂文化學術論壇的開啟。根據《文化參考報》的報道就是6月份。1989年6月在廣州市召開了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六個發(fā)起人,逐個談了自己的觀點,趙宋光先生的觀點,后來形成文章發(fā)表在《中國音樂學》上。林凌風老師在會上做了《從我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問題引起的思考》主題發(fā)言,費師遜談了《民族音樂與文化流》,余其偉談了《廣東音樂文化歷程》,這雖然早幾年已經出了,但作為他的代表性的觀點,算是這次發(fā)言標準的言論,我那篇《音樂文化學構想》是在林凌風老師的啟發(fā)下,找了很多資料寫成的。此外,羅小平、費鄧洪他們是對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和音樂文化學之間的關系、關聯(lián)闡述了他們的觀點,這些發(fā)言成為發(fā)起人的標準言論。

回顧“音樂文化學”開創(chuàng)30年的歷程,我們舉辦或參與舉辦的學術活動和取得的成績碩多,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0年來把很多從事聲樂、器樂、指揮、作曲以及群眾文化、文化管理、普及教育、音樂編輯等專業(yè)人員吸引進來,共同開展活動,如前后舉辦了十次“音樂文化學”研討會;應廣東電臺音樂臺的邀請,主持音樂文化專欄節(jié)目《樂迷茶座》兩年之久,宣傳了我們傳統(tǒng)音樂的文化取向;與廣東衛(wèi)視“藝術長廊”合作,錄播了趙宋光、余其偉、馮明洋、羅小平、陳玲玉“音樂文化學五人談”節(jié)目,有拉的,有唱的,有心理學、社會學。把全國的民俗文化與婚禮音樂也作為一種文化風俗來講解,納入了文化學的范疇。趙宋光、羅小平、馮明洋應邀參加了廣東廣播音樂國際博覽會學術研討會,宣講了論文《當代廣播音樂的文化建構》《當代廣播音樂的價值取向》并幫他們寫了整個研討會的綜述,把廣播音樂納入文化學的研究范圍,就把它的價值提升了,這也是我們音樂文化學研究的成果之一。

在對粵港澳大灣區(qū)音樂文化的研究上,“音樂文化學”發(fā)起人之一費師遜參與籌辦“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音樂文化學學術研討會”,我參會的論文是《越系多聲音樂之文化背景及其亞文化因素》;林凌風的文章是《中國東南沿海與東南亞的共同音樂文化現(xiàn)象》,按照費師遜的文化流觀點來講,這是一個文化流。用我的話來講就是轉動宇宙,其實就是我們百粵的文化向東南亞延伸。最近幾年,我和陳浚輝參加了《中國民族音樂集成澳門卷》的編審,對粵港澳大灣區(qū)音樂文化的研究,將來是一個很好的題材。與澳門卷的聯(lián)系,使我們了解了澳門的音樂文化到底是怎樣的,澳門音樂文化到底有什么特點。

在對本土音樂文化研究和為粵籍音樂家樹碑立傳上,以“音樂文化學”名義舉辦了多次“廣東音樂文化”“潮州音樂文化”“廣東漢樂文化”等學術研討會。為蕭友梅、羅九香、冼星海、陳洪、何安東、馬思聰、李凌、王安明、黃錦培以及趙宋光等音樂大家樹碑立傳,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30年來通過舉辦學術活動和研究,積累的許多學術成果和資料,如被廣東省最高、最頂端的學術專著叢書《嶺南文庫》納入出版的有《粵樂》(黎田、黃家齊)《越歌》《馮明洋》《潮州音樂》(陳天國、蘇妙箏)《客家風華》(莫日芬)等。

回顧“音樂文化學”30年來的學術活動,確認了文化積淀,評估了多元文化融合與地方樂種的流變,證實了近代文化發(fā)展與音樂發(fā)展的趨向,提出了以大文化觀、大音樂觀、大嶺南觀繼續(xù)推進論壇的發(fā)展,積極加強粵港澳以及其他近鄰的音樂文化交流等研究。希望我們的同仁們繼續(xù)接下這個接力棒,30年以后更續(xù)輝煌!

結語

本次學術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兩場音樂會,三個學術議題,雖然會議時間不長,但就如靳學東(天津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在會議總結上所說:“橫跨的學科和信息量太大,三個關鍵詞“黃錦培”、“廣東音樂”和“音樂文化學”擱在這一個會里面是有道理的,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三個詞每一個詞說起來今天這一天都不夠用”。主辦方意在以弘揚黃錦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學術精神到廣東音樂文化研究,再躍遷到音樂文化學研究的層面上,為廣東音樂文化的傳承賦予新的理念。

猜你喜歡
廣東音樂音樂文化
廣東音樂:風靡一時引潮流之先
都市人(2023年10期)2023-12-11 15:14:59
廣東音樂在高校的傳承和發(fā)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20世紀以來廣東音樂的海外傳播研究
樂府新聲(2022年4期)2022-02-28 06:27:12
論“廣東音樂”的名實之變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52
誰遠誰近?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樂
音樂
临武县| 罗甸县| 德兴市| 丹凤县| 黄龙县| 九寨沟县| 泸水县| 宁化县| 玉溪市| 永清县| 临清市| 宁陕县| 通榆县| 凤凰县| 沐川县| 禄丰县| 乌兰察布市| 嘉义县| 西安市| 邻水| 西畴县| 石渠县| 灵宝市| 聊城市| 双辽市| 盐山县| 康保县| 遂宁市| 阜城县| 文山县| 兴城市| 津市市| 文水县| 钟祥市| 武威市| 江山市| 恩平市| 清远市| 驻马店市| 安多县|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