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鐘琪
腦電圖(EEG)檢查是通過腦電圖儀將腦的自發(fā)生物電放大后顯現(xiàn)或記錄下來的一種檢查腦功能的方法。它安全、無創(chuàng)、易行,既可了解腦的生理功能,又能反映腦的病理變化。
1.1 適應證
1.1.1 鑒別腦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如抽搐、心理障礙、聾、盲等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
1.1.2 各種腦部疾病輔助診斷、鑒別診斷及定位 常用于癲癇、腦瘤、腦外傷、顱內血腫、腦炎、腦寄生蟲病、腦膿腫、腦血管病及其他各種腦病和昏迷患者。
1.1.3 了解全身疾病疑有腦損害者是否腦受累 如癌是否有顱內轉移,感染、中毒、肝或腎性疾病等是否造成腦功能損害。
1.1.4 隨訪了解腦部疾病的變化,療效 了解腦發(fā)育狀況,幫助了解腦衰老及腦死亡。鑒別真性癡呆與假性癡呆。
1.2 禁忌證頭皮外傷嚴重,廣泛或開放性顱腦外傷,無法安放電極或可能因檢查造成感染者;不宜搬動的病情危重患者,而腦電圖機又非便攜式不能移至床旁檢查者;極度躁動不安、當時無法使其鎮(zhèn)靜配合檢查者。
肌電圖(EMG)是記錄神經和肌肉的生物電活動,用以判定神經肌肉功能的一種檢查方法。
2.1 針極肌電圖
2.1.1 適應證 肌電圖檢查可用于肌萎縮、感覺障礙伴無力、運動功能障礙、脊髓前角病變、周圍神經受累及肌肉病變等。
2.1.2 禁忌證 神志不清或不能協(xié)作進行主動用力者,檢查部位有感染者,有出血性疾病者。
2.2 重復神經刺激技術以不同頻率的電脈沖重復刺激周圍神經干,并記錄在相應肌肉激發(fā)的復合動作電位,是檢測神經肌肉接頭功能的重要手段。正常情況下神經干連續(xù)受刺激后復合動作電位波幅有輕微的波動,而降低或升高均提示神經肌肉接頭病變。如低頻波幅遞減>15%和高頻刺激波幅遞減>30%為異常,見于重癥肌無力;高頻刺激波幅遞增>57%為可疑異常,>100%為異常,見于重癥肌無力綜合征。
誘發(fā)電位(EP)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感受體內、外各種特異性刺激時所產生的生物電活動,可以了解各種感覺從外周感覺器官至中樞神經的傳導系統(tǒng)的功能。目前常用的有視覺誘發(fā)電位、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體感誘發(fā)電位檢查3種。
3.1 視覺誘發(fā)電位(VEP)檢查視覺通路的病損,如視網膜病損、視神經、視交叉和視皮質病變等。
3.1.1 早期診斷 可幫助早期發(fā)現(xiàn)視通路病損,如多發(fā)性硬化、青光眼、帕金森病、糖尿病等視路病變,甚至還無臨床癥狀即可發(fā)現(xiàn)異常。
3.1.2 定位診斷 如用半場刺激可幫助診斷視交叉病變。如結合視網膜電圖,可對視路不同部位的病變提示分段診斷。
3.1.3 估計預后 如結合視網膜電圖對視網膜剝離、弱視、視神經損傷等的視力預后都有一定意義。
3.1.4 評定療效 視覺誘發(fā)電位反映神經節(jié)細胞至視皮質的功能活動,是評定療效的一項客觀指標。
3.2 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BAEP)可協(xié)助診斷顱后窩腫瘤,脫髓鞘疾病,腦死亡和神經性耳聾。
3.2.1 顱后窩腫瘤 以聽神經瘤為多見,對早期發(fā)現(xiàn)聽神經瘤是重要指標。
3.2.2 脫髓鞘疾病 可為脫髓鞘疾病提供聽通路損害的客觀依據(jù),特別是多發(fā)性硬化。
3.2.3 腦干血管病 腦干出血或腦干梗死均可引起B(yǎng)AEP異常。
3.2.4 腦死亡 臨床符合腦死亡標準者的BAEP表現(xiàn)對判定是否腦死亡是一項客觀可靠指標。
3.2.5 耳聾 BAEP可客觀地測定耳聾的短聲聽閾,幫助了解殘余聽力和聽通路功能。對判斷聽力預后和是否選用助聽器能改善聽力有實用意義。
3.3 體感誘發(fā)電位(SEP)可協(xié)助診斷周圍神經病損,神經根病損,脊髓病損,腦部疾病。
3.3.1 周圍神經病損 嚴重損害時,SEP可完全消失;輕度損害時,即使臨床上無感覺缺失表現(xiàn),??沙霈F(xiàn)波幅降低、波形改變和(或)潛伏時延長。在感覺神經傳導檢查消失時,由于神經突觸的整合作用,仍可記錄出誘發(fā)電位,從而可彌補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3.3.2 神經根病損 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影響神經根時,??沙霈F(xiàn)N11或N22潛伏時延長。
3.3.3 脊髓病損 SEP可鑒別脊髓完全性或部分性損傷,對預后估計有意義;還可作為脊柱或脊髓腔手術的脊髓功能監(jiān)護手段。
3.3.4 腦部疾病 SEP對腦血管意外及頗腦外傷的預后估計有一定意義。
3.3.5 腦死亡 可作為腦死亡判定的一種補充檢查方法。
(摘自: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醫(yī)學臨床“三基”訓練·一級醫(yī)院全科醫(yī)學分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