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倍宏 曹思哲
[摘? ?要]精思是指在熟悉文本后進一步全面深入地探究文本中所蘊含的深層意蘊,精思的過程是一個反復品味、細致研讀,深入探究文本意味的過程。精思教學應從教師、學生、師生雙方三方面切入,包括質疑問難、比較閱讀、自我質疑、主動建構四個環(huán)節(jié),運用精思教學策略可以改善高中文言散文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深度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記敘類文言散文;精思;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6-0001-02
所謂“高中記敘類文言散文”是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例如紀傳、史傳、碑文、山水游記等以記敘為主要描寫方法來記載人、事、物的文言散文。在文言散文教學方面,顧德希老師批評“字字落實古漢語專門知識”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捆綁, “捆綁”兩個字用得很確切。講一篇課文, 如果過于注重專門知識的講解,不僅將文章講成了字典, 割裂了文章的總體思想和精彩內容, 弱化了文章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色彩,而且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學習過程中要有思考,領會后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行動。實現(xiàn)高中記敘類文言散文的精思教學,需要充分踐行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質疑問難、比較閱讀、自我質疑、主動建構。
一、教師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本內容的問題意識
朱自清先生在《精讀指導舉隅》中提過關于精思的論斷:“教師不但得幫忙學生解決他們的問題,還得提供他們所沒有注意到的重要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本冀虒W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質疑問難,引導啟發(f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是出刁鉆問題為難學生,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問題意識,激勵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尋找文本中的重點及難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學生體會到自己不僅是課堂的主體而且是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中的《鴻門宴》《燭之武退秦師》和《荊軻刺秦王》等都屬于記敘類文言散文,文章故事內容簡單易懂,人物形象典型鮮明,可讀性和趣味性較強,非常適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課文注釋將“以亂易整,不武”解釋為“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該處的注釋相較于其他兩句,即將“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解釋為“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和將“失其所與,不知”解釋為“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而言,句意是不明確的,讓人難以理解。像這類表述含糊的注釋恰好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關鍵之處,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個性化解讀,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容量。
二、師生比較閱讀,建立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整體意識
西方最早使用“比較法”這個詞語,指的是“法的比較,與作為一種規(guī)則體系的法的含義根本無聯(lián)系”(朱景文,2008)。本文中提到的“比較法”是指可以在高中文言散文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該種方法有學者闡釋為:“它關注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又注重它們的差異性,通過分析綜合得出對事物更為深入,甚至是新的認識?!薄氨容^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運用表現(xiàn)為兩個層次:一是運用比較的方法來組織課程設計,主張‘打破現(xiàn)有教材按章節(jié)編排的限制,依據(jù)教學內容將創(chuàng)作傾向相近或明顯差異的作家作品進行排列類比;二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比較法”(王開春,2012)。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人物對比為例來具體闡述“比較閱讀”策略。
1.廉頗和藺相如對比
文章開門見山,交代了廉頗和藺相如二人的身份和所處的職位,廉頗為“趙之良將也”,藺相如則為“趙人也”,對藺相如身份的描述僅有一句“宦者令繆賢舍人”?!吧崛恕痹诠糯负篱T貴族家中的門客,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如果二人不存在地位上的高低沖突,那么就不一定會有將相不和,后續(xù)廉頗說出的目空一切的大話也就不合理,從這一對比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在結構設計上的巧妙用心。
2.藺相如和大臣對比
在“完璧歸趙”這一事件中,秦國知趙國得和氏璧后修書一封,“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秦國“請易璧”之舉讓趙國的諸位大臣陷入兩難境地,正當眾人一籌莫展時,經繆賢推薦,趙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首先條理清晰地分析強弱形勢,權衡進退利害關系,從容穩(wěn)重地告訴趙王不能不答應,然后決定自己“往使”。大臣們的猶豫為難與藺相如的冷靜果斷、行事堅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不僅突出了藺相如審時度勢之智,又突出了其敢挑重擔之勇。
3.藺相如和趙王對比
藺相如忠告趙王“易璧”之事不能不答應后,趙王仍舊猶豫不決:“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終在藺相如堅定地承諾一定會完璧歸趙后,他才同意。趙王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膽怯懦弱與藺相如的辦事果斷、思慮周密一對比,二人的形象立刻生動立體。
4.藺相如和秦王對比
“完璧歸趙”一節(jié)中,“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白薄按笙病薄皞鳌钡仍~表現(xiàn)出秦王的居高臨下、傲慢自負。等到藺相如準備拿著和氏璧撞柱時,秦王“恐”他把和氏璧撞碎,“乃辭謝,固請”。“恐”“辭謝”“固請”三個詞已經顯示出秦王內心由狂傲到不安的變化。秦王的愚鈍不堪更加突出藺相如機智靈活、善于應變、智勇雙全的特點。此外,秦王齋戒五日后,對待藺相如就有了更加明顯的變化:“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秦王對藺相如態(tài)度的變化,是藺相如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的結果,將藺相如的思慮周全、不畏強暴及智勇雙全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學生自我質疑,訓練學生自主探究文本深層意味的學習能力
高中生有一個明顯的心理特點,就是喜歡質疑探究,質疑別人,當然也包括質疑自己,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將這種質疑的興趣放到學習上來,鼓勵學生敢于自我質疑,讓學生收獲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由此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事實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只要教師能夠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并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實踐運用,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大膽質疑,逐漸地培養(yǎng)起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時,有學生質疑“以亂易整,不武”這個句子的注釋:“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時應遵守的道義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首先,“武德”一詞較為含混,它是一種怎樣的道德準則,假如沒有具體史實來解釋會很難理解。其次,釋為“武德”語義重復。晉文公否定“子犯請擊之”的理由有三:第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第二,“失其所與,不知”;第三,“以亂易整,不武”。前兩條分別從道義、戰(zhàn)略層面來談,如果這一條還按“武德”來解釋,就明顯與第一條重復。那么這里的“武”應該如何解釋?這就為學生下一步對文本深層意味的探索提供了動力。
教師在文言散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握的關鍵是對學生的鑒賞能力以及自悟、自省、自得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提高,如果學生有了自我質疑的意識并能夠進行實踐運用,便是達到了教學目的。
四、教師指導建構,激活學生感悟文本精神內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本文中提到的“建構”是指,通過運用一系列的策略,使學生不僅能夠整合各種零散的知識,使之組合成條理清晰的結構系統(tǒng),還能夠綜合各方面的知識或觀點,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建構自我知識系統(tǒng),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它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去觀察思考問題,善于總結,有條理地分析,最后形成系統(tǒng)。這是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在文言散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文言散文比較困難,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對于文言散文知識的學習方法掌握較少,還沒有形成針對文言散文的思考體系。葉圣陶先生曾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提到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教師應該讓學生掌握自學的能力,即使沒有教師的講解也可以自主學習。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在《鴻門宴》中,當劉邦聽到項羽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時,他的表情如何?他的內心活動又是什么樣的?讓學生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對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在這里加上一段對沛公神態(tài)及心理的描寫,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再如,文中的項伯雖是項羽的叔叔,但卻跑到劉邦的營中,向劉邦透露項羽的軍事行動,并與其“約為婚姻”,還在宴會上保護劉邦,幫助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脫。據(jù)此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假設沒有項伯這個人物,《鴻門宴》的故事走向會是什么樣的?假設你是項伯,你會怎樣做?通過這些問題,在文言散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激活學生感悟文本精神內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總體來說,高中文言散文的精思教學重點關注的是提升學生的文言散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散文的閱讀和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分析比較,全面把握,逐步深入,積極行動,形成批判思維,系統(tǒng)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培育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表達出自己對文言散文的理解。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楊志梅. 中學文言文教學方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 鄧露蘭. 朱子讀書法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6.
[4]? 倪文錦.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36-40.
[5]? 渠曉云.中國古代散文概念的變遷及散文范疇的界定[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13-117.
[6]? 楊雪.文言文教學建模初探:以《蘭亭集序》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4):32-33.
[7]? 李雯璐. 文本細讀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8]? 張亞童.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9]? 李書娟. 提升高中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7.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