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摘要:中國戲曲百花齊放,種類繁多,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昆曲、京劇、粵劇等多個劇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百余種地方戲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一大批杰出的戲曲家被評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戲曲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戲曲進校園,是基礎教育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應有的關注,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繁榮文藝事業(yè),推動文化建設,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戲曲;壽寧北路戲;進校園;實踐與探究
中圖分類號:J8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135-02
一、引言
中國戲曲百花齊放,種類繁多,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昆曲、京劇、粵劇等多個劇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百余種地方戲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一大批杰出的戲曲家被評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戲曲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戲曲進校園,是基礎教育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應有的關注,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繁榮文藝事業(yè),推動文化建設,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壽寧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是清初以來北方梆子腔、亂彈腔南傳后,經安徽、江西、浙江傳入閩北、閩東的地方戲珍稀劇種。2006年6月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為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地方戲曲文化,讓傳統(tǒng)經典戲曲走進校園,培育師生戲曲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戲曲文化的喜愛,豐富師生藝術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為此,我們進行了北路戲進校園的實踐與探究,為地方戲曲進校園活動提供一些借鑒,推動戲曲藝術傳承和發(fā)展。
隨著當代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影、視及網絡影音,多媒體的飛速普及,多元文化的沖擊和融合,使得流行文化在人們生活中占了絕對主流的地位。傳統(tǒng)戲曲藝術尤其是地方戲曲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小學生們從小耳濡目染,幾乎隨便叫一個學生都會哼唱一些流行歌曲,但就戲曲來說恐怕就沒有那么容易了,更別說是能唱好戲曲了。戲曲進校園從哪兒入手呢?
二、以課堂為主陣地,滲透地方戲曲知識
課堂是實施藝術教育重要途徑,如何將地方戲曲引入中小學藝術課堂成為校園藝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作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地方戲曲進學校進課堂需要的是普及基礎、感性的戲曲初級知識。為此,北路戲地方戲曲保護中心與中小學校的美育教師聯動協作,通過調查走訪老藝人、請教專家,編制了富有地方特性且符合學生特征的地方戲曲校本教材。教材充分挖掘地方戲曲元素,凸顯“讓每一個孩子都愛家鄉(xiāng)戲”的理念。以美育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學生興趣為動力,從地方戲曲的起源、發(fā)展、演變到當今概況,從唱腔到音樂結構,從伴奏樂器到表演形式、唱段、流派等表現形式,由淺入深,不斷加深學生對戲曲的感知和了解。通過課堂戲曲教材的學習與視頻、聽賞、經典唱段的欣賞中,拓寬學生的戲曲知識面;注重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以情景、趣味、詼諧的分角色表演培養(yǎng)學生對地方戲劇學習的濃厚興趣;以課堂范唱、學生模唱與師生模唱、模仿,進一步引導學生走進戲曲,了解戲曲。在課堂愉悅的審美和藝術體驗實踐過程中,戲曲知識猶如春風化雨般的滲透浸潤到學生心中,增強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戲曲藝術和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豪感。
三、利用多渠道,推廣地方戲曲藝術
戲曲是高度綜合性的藝術。為了讓更多的學生都能參與了解戲曲,我們把戲曲分割成幾大藝術形式,利用校園各種興趣社團(舞蹈團、戲曲團、合唱團、民族器樂、書法繪畫社團)等平臺,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戲曲藝術推廣普及的嘗試。如,舞蹈團對學生進行北路戲臺步、亮相、以及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訓練;戲曲社團進行對北路戲《乾元山》,閩劇《花木蘭》等經典劇目的表演練習;聲樂合唱團通過京劇《說唱臉譜》、《前門情思大碗茶》、北路戲曲《表花名》、《觀花燈》等劇目的經典唱段讓學生學唱,唱腔的模仿;繪畫社團通過戲劇臉譜生、旦、凈、丑的繪畫,戲曲角色服裝的繪制設計;民樂演奏社團,讓學生對橫哨、司鼓、京胡等戲曲器樂的練習演奏北路戲曲音樂曲譜等,體驗北路戲曲音樂的藝術魅力。通過各興趣社團對學生進行戲曲藝術的推廣。
此外,我們還通過校園宣傳欄、黑板報、宣傳圖片及手冊的展示及拍攝微電影,舉辦戲曲文藝晚會等校園文化載體,開展家鄉(xiāng)戲曲傳播、展示、推廣活動,輻射、影響更多的學生來參與、學習和了解家鄉(xiāng)戲曲。
四、加強師資培訓,提升地方戲曲的素養(yǎng)
教師是地方戲曲進校園傳播的關鍵要素。教師的戲曲素養(yǎng)將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我們在校園推廣地方戲曲藝術的基礎上,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有計劃、針對性地為藝術教師提供培養(yǎng)、培訓的時間、機會。支持學校教師到省、市專業(yè)團體進行研修與訓練,邀請省藝術學院戲曲教授、專家與北路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到校園對教師進行專業(yè)指導及交流,多措并舉提高教師培訓實效性。學校方面盡可能的讓更多有戲曲素養(yǎng)的教師更大限度發(fā)揮其特長,發(fā)揮領頭雁作用,帶動戲曲特長學生和有濃厚興趣學生的培養(yǎng)和訓練。編排校園戲曲節(jié)目參加省、市、縣各級文藝匯演。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各地的戲曲學習、交流,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以成果的展示,進一步提高學校師生的戲曲技藝水平、鑒賞能力和戲曲素養(yǎng)。
五、融入現代審美,培育戲曲“小粉絲”
地方戲曲市場不景氣,缺乏人氣,固然有現代新型文化和傳媒方式的強力挑戰(zhàn),也有其自身原因:
一是劇目傳統(tǒng)內容多,現代內容少,演來演去總是老本子,聽來聽去總是老唱段,與社會發(fā)展現實脫節(jié);
二是程式老套,節(jié)奏緩慢,與現代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觀賞要求脫節(jié);
三是表現方式單調固化,與現代科技進步提供的新的表現手段脫節(jié)。
雖然傳統(tǒng)戲曲劇目中有不少是經典和精華,有一定的群眾性,有其繼承發(fā)揚的必要性。任何文藝形式要保持生命力,都必須適應時代潮流和社會變化要求,與時俱進,追尋新時代、新觀眾、新表達。
全國各地一批現代戲、改編戲的成功演出、廣受歡迎,就是有力的證明。
因此,我們走進學校,走進學生學習生活,編排創(chuàng)作了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課本劇”、“歷史劇”、“兒童劇”、“戲曲韻律操”等,與學生演員交流互動演活,融入現代審美眼光,運用現代聲光影手段等打造北路戲新劇《網癮少年》、《我是小小傳承人》等反映校園現實生活的新戲新作,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師生共鳴、打動師生心靈,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藝術的濃厚感情和濃烈興趣,造就了一批戲迷,為戲曲的持續(xù)發(fā)展注入勃勃生機,構建了濃厚的校園文化。
六、結語
小學階段的孩子們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黃金時段,及時有效地為他們輸送豐厚的戲曲營養(yǎng)知識,在新一代注入流淌本民族的血液,將來會讓他們受益終生。今天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戲曲的種子,明天將會呈現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豐收景象,戲曲藝術定會在校園師生們的宣傳和帶動下得到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