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今年7月中旬,一種法國知名品牌的核桃油產(chǎn)品卷入“塑化劑”風波,其代理商自曝核桃油產(chǎn)品存在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成分超限殘留的情況。在這起事件背后,除商業(yè)糾紛外,消費者更關(guān)心的是:塑化劑源頭在哪?到底有多大危害?
塑化劑(又名增塑劑)是一類常用的塑料添加劑,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塑化劑的種類多達上百種,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有20多種,如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等。既然是塑料添加劑,它怎么會在食品中出現(xiàn)呢?
食品中的塑化劑主要來源于塑料包裝材料的遷移,也可能來源于環(huán)境中塑化劑對食品的污染。由于DEHP一類塑化劑與塑料之間的分子結(jié)合力較小,很容易從塑料產(chǎn)品中遷移出來。例如,常見白酒中的塑化劑含量較高,經(jīng)溯源分析發(fā)現(xiàn),釀酒過程中塑料輸酒管道是白酒中塑化劑的主要來源。因此,歐盟2012年禁止含塑化劑的食品包裝材料接觸酒精含量20%以上的飲料。另一方面,塑化劑在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普遍存在,在塑料制品制造、燃燒過程中及夏季高溫條件下,塑化劑都容易釋放出來。它們會釋放到空氣、土壤中,也會溶于地下水或地表水,最終污染農(nóng)作物。糧食在生產(chǎn)過程中也會富集環(huán)境中的塑化劑,2015年我國有研究檢測了22類食物樣品共6650份,發(fā)現(xiàn)其中大米、面粉、葉類蔬菜和海魚中DEHP的檢出率都超過44%。丹麥研究人員調(diào)查了29種成人食品和11種兒童食品,發(fā)現(xiàn)50%的食品中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zhì)。這次法國核桃油事件中超限殘留的塑化劑很可能來自包裝材料和核桃原料本身的污染。不過,超量的塑化劑也可能是人為加入的。 2011年臺灣一家食品添加劑公司在其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中違法摻入了塑化劑,受污染產(chǎn)品達數(shù)千種。這起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對食品中增塑劑的關(guān)注和研究。
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主要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國內(nèi)有項對中國居民DEHP膳食攝入水平和風險評估的研究顯示:我國居民每天DEHP平均膳食攝入量為2.07微克/千克體重。大米、瓜茄類蔬菜和面粉是我國居民從膳食中攝入DEHP的主要來源,其中大米的DEHP膳食攝入貢獻率達28.4%。還有報道稱在被認為是人類最安全的食物——母乳中也檢出了塑化劑成分。
從目前對常用塑化劑的毒性研究結(jié)果來看, DEH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攝入量。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DEHP的成人每日允許攝入量(TDI) 為50微克/千克體重。國際相關(guān)研究表明,大部分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對人類致癌性證據(jù)不足;DEHP、DBP、鄰苯二甲酸丁酯芐酯(BBP)具有2類生殖毒性(即對動物產(chǎn)生生殖毒性,具有類雌激素作用,有可能引起雄性內(nèi)分泌紊亂,導致精子數(shù)量減少。暴露于一定劑量的DEHP可能導致動物的生殖器官缺陷或造成不育),但對于人體長期大劑量攝入DEHP和DBP對健康的影響,目前尚缺乏臨床案例及直接證據(jù)。
目前我國還沒有食品中塑化劑安全限量標準。許多國家允許DEHP等塑化劑用作食品包裝材料,并通過對包裝材料的管理(包括禁用于脂肪性食品、嬰幼兒食品和制定最大遷移量等措施)控制塑化劑污染食品。我國GB9685-2016《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劑使用標準》也規(guī)定了食品接觸塑料的添加劑品種、范圍和特定遷移量或殘留量,但未制定食品中塑化劑的限量標準。
按照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方式,要完全避免攝入塑化劑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通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塑化劑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的風險不大,無須害怕。要減少“塑從口入”,應做到以下“三不”:
1.不要用塑料容器長時間存放油、酒等有機物
“相似者相溶”,作為有機物的塑化劑容易溶入有機物中,如食用油、白酒等食品中。合格的塑料包裝材料遷移到食品中的塑化劑不應超出有關(guān)標準。包裝材料中塑化劑的濃度、食品的油脂含量、與塑料包裝的接觸面積、貯存時間、溫度等,都會對食品的塑化劑含量產(chǎn)生影響。有些食用油采用大容積的塑料油桶包裝,普通家庭往往幾個月甚至半年才能吃完。有關(guān)研究顯示,用含有塑化劑的塑料容器盛放油脂或油脂含量高的食品,貯存時間越長,這些食品中的塑化劑含量越高。與塑料相比,玻璃、陶瓷、不銹鋼的性質(zhì)更加穩(wěn)定,與食品直接接觸更加安全。有流言說:“喝瓶裝礦泉水,也會喝進很多塑化劑。” 這是謠傳,因為水不是有機溶劑,根據(jù)檢測結(jié)果,合格的瓶裝礦泉水中塑化劑含量極其微量,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2.不要在高溫條件下使用塑料包裝食品
大多數(shù)塑料的耐熱性很差,溫度越高,塑化劑的遷移率越大。常見的低密度聚乙烯食品袋在50℃就會變形,100℃以上就會融熔;即使是耐熱的聚丙烯塑料熱變形溫度也只有102℃。而剛出鍋的油炸、油煎食品表面溫度可超過130℃,熔融的塑料成分很容易黏附在食品上,直接污染食品。研究發(fā)現(xiàn),剛炸好的油條用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盛放,油條中的塑化劑含量會大大增加。用微波加熱食品時,采用專用的玻璃、陶瓷容器較安全,盡量不要用塑料容器。
3.不要使用不安全的食品塑料容器
有些人很節(jié)儉,用過的一次性塑料瓶和塑料杯舍不得扔,常反復使用。其實,反復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僅化學和微生物污染增加,還可能釋放塑化劑等有害物質(zhì)。一些農(nóng)貿(mào)市場攤販采用的塑料袋用回收塑料加工而成,價格低廉,但不符合食品包裝材料的安全要求,有害物質(zhì)含量較高,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所以,不要使用來路不明或沒有寫明材質(zhì)的塑料制品包裝食品。
大眾醫(yī)學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