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杉
“人在外遇到困難是難免的,如果你真有需要,請你小聲告訴我,我能解決你一頓溫飽……”江蘇揚州廣陵區(qū)荷花池南街一家超市成了“網(wǎng)紅店”,不是因為店里的商品新奇,而是因為店主張貼出的一張暖心“小紙條”。尤其讓人感動的是這位女店主講了一句話,她現(xiàn)在做好事已經“上癮”了。
聽過很多“上癮”的,還很少聽到“做好事上癮”的。當然,這里的“上癮”,更多是指習慣,也就是做好事成了一種習慣。據(jù)了解,這位女店主經常幫助別人,捐款捐物已是家常便飯,也曾連續(xù)六次攙扶摔倒老人,從不畏懼被訛……這樣的“做好事上癮”,讓人眼前一亮。
這位女店主做的其實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她做的很多善事可以用“舉手之勞”來形容。即便是她貼出的“愛心小紙條”,所提供的也是有限的幫助,大多是送上面包、牛奶和一些生活用品。“看似尋常最奇崛”,就是這樣的尋常,習慣成自然,最是不容易。而且,這樣的尋常愛心,在能力范圍內的愛心,讓人感到可親可敬,可師可學。
伴隨“做好事上癮”的,是這位女店主以讓人舒服的方式做好事。這家超市靠近當?shù)匾患掖筢t(yī)院,平時光顧的病人家屬較多。女店主發(fā)現(xiàn),一些病人家屬購物時不是神情凝重,就是只挑最便宜的商品購買。最近的一次,一位60多歲的病人家屬走進超市,遲遲沒有離去,最后走到收銀臺,膽怯地詢問:“有沒有過期的食品,我還沒有吃飯?!笔艽擞|動,這位女店主貼出了“小紙條”,想讓困難群體能夠從容地尋找?guī)椭?,有尊嚴地得到幫助?/p>
在尊重作為一種基本需求受到普遍重視的當下,在愛心領域引入尊重理念,也日益成為共識。現(xiàn)在人們存好心做好事,日益考慮到當事人的感受,注意采用讓受助人自然的舒服的方式,而不是居高臨下,更不是傲慢施舍。正如人們看到的,現(xiàn)在的捐資助學,已經很少透露當事人的身份,也很少拉著受助學生合影。這位女店主對受助人尊嚴的重視,讓人肅然起敬。
這位女店主的慈善觀,也讓人眼前一亮。在這張“小紙條”上,還有一句話,“不求回報,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真正的大愛,是不需要別人回報的,但一定會得到回報。這種回報,往往體現(xiàn)在社會層面,也就是“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這位女店主的愛心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她也曾受到過別人的幫助。別人的幫助溫暖了她,猶如現(xiàn)在她的愛心也在溫暖著別人,一定會形成“蝴蝶效應”。真正的愛就是這樣,不是施舍,不是交易,而是一種心靈之光。
(選自《北京青年報》)
【素材解讀】
這世上有很多種“上癮”讓人心情緊張,“做好事上癮”卻是彌足珍貴,讓人心靈明亮。誠然,這位女店主給予困難群體的幫助是有限的,可以稱之為凡人善舉。這樣的善舉,如果成為一個人的主流,這個人就不簡單;如果成為一個社會的主流,這個社會就不簡單。而她以讓人舒服的方式做好事,不求回報的博大胸懷,更是傳遞了一種愛心新境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一種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