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一到大國爭霸的亂世,小國再怎么努力,歸根結(jié)底命運不在自己手里
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左傳》詳細寫了兩件事。
一件事是從去年開始,一代霸主楚莊王,就開始圍攻宋國。宋國當然打不過楚國,于是就向當時的另一個大國晉國求救。晉國是宋國的盟友,楚國的老對手,按說有義務(wù)救宋。但是晉國貴族一討論,認為此時“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還是不要和楚國正面沖突。
但是晉國貴族又認為,大國可以逃避戰(zhàn)爭,小國對楚國這個蠻夷,卻有死扛到底的義務(wù)。于是派人去騙宋國說:援兵馬上就到。
于是宋國人就死守都城,堅持了九個月。這樣長時間的圍城戰(zhàn),對于春秋時代的人來說是空前的。史書中出現(xiàn)了觸目驚心的八個字:“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另一件事,晉國沒來救宋國,卻和秦國打了一仗。晉國的貴族魏顆,生擒了秦國勇將杜回。魏顆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據(jù)說是因為當年一件善舉:他父親寵愛一個小妾,曾叮囑魏顆說,我死后你要讓這個小妾改嫁;后來父親病重,又改了主意,要拿這個小妾陪葬。
最后魏顆還是讓這個小妾改嫁了。他說:“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辈≈亓司蜕裰静磺澹疫€是聽從父親清醒時的命令。
于是魏顆就得到了這個小妾父親的報答:老人結(jié)草成繩,絆倒了杜回。
這兩個故事都經(jīng)常被人引用,前者是春秋戰(zhàn)爭越來越殘酷的證據(jù),而后者被用來表明:春秋貴族已經(jīng)不乏人道觀念。于是,想到這兩件事其實出現(xiàn)在同一年里,就讓人不能不別有一種感慨了。
當時晉楚兩強爭霸,晉國落于下風。這段時間里,晉國貴族很有點知恥而后勇的意思,在國內(nèi)高尚的表現(xiàn)很多,魏顆這事,只是其中一例。但是,國內(nèi)政治中晉國貴族再怎么道德爆表,也不影響他們對外把宋國坑得那么慘。
因為不救宋國,卻讓宋國人發(fā)揮善于守城的優(yōu)勢,把楚國拖入圍城戰(zhàn)的泥潭,對晉國來說是最有利的策略。至于普通宋國人因此“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晉國人可以覺得,這也不是我策劃的我希望的,我不必承擔這個責任。不像魏顆救下來的那個小妾,那是一個美麗的女人,活生生的就在你面前,生死就在一句話,同情心很自然就起來了。宋國足夠遠,大家可以只是理性算計,一切慘狀,反正廣大晉國人民也看不見。
后來晉國扭轉(zhuǎn)被動局面,靠的是扶植長江下游的吳國,好兩邊夾擊楚國。由于長江控制在楚國手里,晉國要和吳國聯(lián)絡(luò),不能順流而下,而是要從山東繞個大圈子。
成公八年(前583年),晉國使者巫臣途經(jīng)在今天山東省境內(nèi)的莒國。他非常有禮貌地向莒國借路,莒國國君顯然也沒有認為這是什么大事,當然放行。
巫臣在莒國的護城河邊抬頭望了望,說:“城已惡!”城墻已經(jīng)很破敗了。
莒國國君不以為意:“辟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我國處于偏僻荒陋的蠻夷之地,誰還會算計我這塊爛地方呢?
他沒有想到的是,眼前這位溫和有禮的客人,此行將促成天下兵戈的東移。
本來晉楚兩大國直接較勁,角力的焦點比較是在河南,所以那里宋國、鄭國被折磨得特別慘,而東部國家都相對安全?,F(xiàn)在晉、吳要想結(jié)盟,使節(jié)就會頻頻從莒國往來。而楚國要切斷晉吳同盟,在這里則有所必爭。
所以僅僅一年之后,楚國伐莒,殘破的城墻在強大的楚軍面前顯得毫無防御力,莒國就崩潰了。
這也是當時復雜的爭霸格局當中,小國的悲哀。和平時期日常過日子,小國的國民比大國幸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但一到亂世,局面就大不相同。小國再怎么努力,歸根結(jié)底命運不在自己手里,而大國有時給小國帶來巨大的災難,不是因為敵意,不是因為邪惡,只是它要考慮自己的國家利益,有時對你多了一點點冷漠而已。
(作者系大學教師、歷史學者)